首页 > 健康生活 > 健康养生 > 膳食纤维的正确吃法

膳食纤维的正确吃法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膳食纤维的正确吃法,纤维是一种生物体内的支持细胞,纤维对人体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预防疾病,高纤维食物总离不开蔬菜,多吃一些蔬菜给补充膳食纤维,以下了解膳食纤维的正确吃法。

膳食纤维的正确吃法1

一、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贵在适度,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以讲究适量为宜。过量的膳食纤维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负作用:一方面,大量的膳食纤维不仅会引起肠粘膜的不良刺激,其在结肠内酵解产生气体,引起腹胀;

另一方面,过量的膳食纤维可能导致人体某些营养素(如无机盐中的钙、铁、锌以及脂溶性维生素中的VA等)的不足甚至缺乏。因此,正确把握膳食纤维的适宜摄入量是充分有效发挥膳食纤维生理功能的关键。

膳食纤维的供应量标准通常可以根据年龄或能量摄入量来确定。我国营养专家建议: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每天为10~15克,青少年每天为15~20克,普通成年人每天为20~25克,肥胖的成年人每天为25~30克;就能量摄入状况而言,我国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的适宜摄入量为12.6克/1000千卡。

另外,对有“三高”等现代病的人而言,为了抑制病情,尽早恢复健康,建议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二、膳食纤维的食用注意

1、在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的同时,还应增加钙、铁、锌和磷等元素的摄入量,确保营养平衡。因为,膳食纤维能结合阳离子的铁、钙等,摄入过多时影响人体肠道内某些矿物质的代谢,不利于人体对微量元素的吸收。

2、老人、婴幼儿不宜摄入过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不易消化,过多摄入易引起一过性腹胀排气等现象。老年人、婴幼儿胃肠道消化功能较弱,不能很快适应,影响了对其他营养素的吸收与利用,不利于身体健康。

膳食纤维的正确吃法

3、曾做过胃肠手术的人要少吃。膳食纤维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加快胃肠道蠕动。

4、细嚼慢咽。膳食纤维不易消化,尽量多嚼一嚼,减轻胃肠道负担。

5、适当增加水分摄入。膳食纤维有很强的吸水性,消化吸收过程中会吸取身体细胞中的水分。因此,摄入膳食纤维时,应适当喝点水。

三、膳食纤维的食物来源

膳食纤维是植物性成分,而非动物性成分。植物性食物是膳食纤维的天然食物来源。膳食纤维在蔬菜、水果、粗粮、豆类及菌藻类食物中含量丰富。尤其是海带、黑木耳、金针菇、绿豆、干枣、毛豆、蒜苗、玉米面、小米、草莓、苹果、鲜豌豆、茭白、韭菜、苦瓜。

随着人们对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高纤维食品越来越受到青睐,菌藻果蔬的摄入比例也在逐渐增加。在现代食品工业中,以米糠、麦麸、黑麦、燕麦、豆渣等富含膳食纤维的原料,经过系列加工制取相应的食物纤维产品,既可开发出直接口服的食疗型纤维制品,又可用作食品添加剂,诸如作为品质改良剂及膳食纤维强化剂添加到酸奶等发酵食品、面包等焙烤食品之中。

膳食纤维的正确吃法2

一、膳食纤维具有“两面性”吃多吃少都不好

1、能帮助排泄,也可能致便秘或腹泻

膳食纤维能缩短食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同时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排便次数增加,起到预防便秘的作用。

但是,若只是一味地摄入,而忽视喝足量的水,水分不够,就可能会导致肠道内更加拥堵,使得排便困难。这种现象主要是吃多了可溶性纤维(果蔬、燕麦片、豆类食物)较常见。

而摄入多了小麦、玉米麸、糙米等不可溶性纤维时,会刺激肠道加快食物排空速度,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症状,如腹泻和稀便。

2、能帮助排出废物,也能阻碍营养吸收

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排泄代谢废物,甚至包裹一些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以阻止人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

此外,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像各种谷物、种子等,往往植酸含量高,而植酸是“抗营养素”之一,它可以与某些必需矿物质(尤其是钙、铁、镁和锌)结合,并减少了它们从食物中的吸收。

举例来说,若将黑豆和富含锌的牡蛎同时食用,人体吸收的锌,可能比单独食用牡蛎时少一半,原因就是黑豆中的植酸。

不仅如此,植酸还能抑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等消化酶,降低食物的消化效率。

3、能养胃,也会伤胃

膳食纤维作为胃肠道的“清道夫”,能减少代谢废物损伤肠胃,起到保护作用。

但是,由于纤维素在人体内无法消化分解,过多的纤维素不仅会导致胃排空时间延长,易引起胃酸反流,对胃和食道造成“腐蚀”。还可能造成肠道阻塞,甚至发生肠梗阻。

另外,若一次性摄入过多质地坚硬的不溶性粗纤维,会对胃粘膜造成过度的机械性摩擦,易引起胃出血等症状。

膳食纤维的正确吃法 第2张

二、膳食纤维这样吃才正确

要想获得膳食纤维带来的好处,我们就得正确认识、合理摄入:

1、可溶性、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作用各异

①可溶性膳食纤维,降胆固醇、平衡肠道菌群

可溶性膳食纤维,吸收水在消化系统内部形成凝胶状物质,并与胆固醇和糖等物质结合,从而防止或减慢它们吸收到血液中的速度,起到调节血糖水平、降低胆固醇的效果。

此外,可溶性膳食纤维吸水后能增强饱腹感,利于体重的控制。一项研究表明,每天食用10克可溶性纤维,参与者在五年时间内腹部脂肪减少4%。

而且,可溶性膳食纤维还更易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并诱导益生菌大量繁殖,这与提高免疫力、抗炎作用,甚至改善心情有关。

主要来源:水果、蔬菜、魔芋、藻胶等。

②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助排便

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不会被肠分解并吸收到血液中。它吸水后增大粪便的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从而帮助保持规律排便并防止便秘。

主要来源:常存在于植物的根、茎、皮、叶、果中,像麦麸、麦片、糙米、燕麦等含量较多。

2、适度原则

①控制总量

成年人建议日摄入膳食纤维25~30g。而这些具体到每日膳食则包括:

*全谷每天50~150g:比如玉米、糙米、燕麦、黑麦、青稞、小米、黑米、薏米、藜麦等等。

*薯类每天摄入50~100g:比如土豆、红薯、芋头、山药等。

*每天要吃蔬菜300~500克;水果每天200~350克。

*各种杂豆25~35g:比如:红豆、黑豆、绿豆、豌豆、鹰嘴豆等。

②循序渐进吃

短时间突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身体不适应也易引起不适。

比较温和的做法是每周增加3-4g膳食纤维的摄入,大概3-4周的时间达到膳食纤维的每日推荐量。

另外,摄入膳食纤维时,应适当喝多点水。

3、特殊人群要少吃膳食纤维

对于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人群,多吃膳食纤维能控制健康状况,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对于以下人群,则要控制好量,适当少吃:

①消化系统弱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和儿童;亦或是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如肝硬化、胃溃疡、肠梗阻等。

②患有肾脏疾病者:粗粮中钾、磷高,过多食用可能影响肾脏功能。

③缺钙、铁者:粗粮中的植酸和食物纤维,可与钙结合生成沉淀,从而影响对钙、铁等的吸收,要适当少吃。

④体力劳动者和青少年:对能量要求比较高,而粗粮供能较少,不建议过多补充粗粮。

⑤大病初愈者和大手术恢复期的病人不宜吃粗粮,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

膳食纤维的正确吃法3

膳食纤维高的`食物

1、芹菜

芹菜是伞形科植物,种类繁多,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它是中国人经常吃的蔬菜之一,富含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钙、磷、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铁、钠等。

2、韭菜

韭菜,它是百合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一种特殊的强烈气味,其根水平分布,有狭窄的圆锥形鳞茎和丛生的球茎;鳞片状皮肤为黄褐色,网状纤维状;。

3、黄花菜

黄花菜,又名柠檬萱草,金针菜、忘忧草,是百合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近肉质,中下部常呈纺锤形。花葶长度不等,花梗短,花多,淡黄、橙红色和黑紫色;椭圆形,开花结实期为5-9月。

4、香椿

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椿头,在安徽又称春苗。根有两层树皮,又称香椿白皮,原产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南北,属楝科。

膳食纤维的正确吃法 第3张

粗纤维食品中有哪些水果?

含粗纤维的水果很多,主要是指每100克中水果中含有2克以上的粗纤维,称为粗纤维食品。

粗纤维水果有:柿子、橄榄、草莓、红枣、板栗、苹果,菠萝、梨、葡萄、杏、核桃、山楂等。其中核桃粗纤维中量比含量高,有利于人体胃肠蠕动,有利于人体健康。

粗纤维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应该是成年人和老年人,他们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生理原因而患有肥胖症、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不过吃饭的时候也要注意。营养中粗纤维的推荐摄入量为每人每天20-35g。多吃会降低其他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属于粗纤维的豆类有:燕麦、木薯、红薯、竹芋、豌豆、豇豆、玉米,小米,高粱、荞麦、蚕豆、红枣、栗子、核桃、花生等杂粮。

属于粗纤维的真菌有:香菇、木耳、蘑菇、金针菇等。还有一些粗粮等等。

粗纤维食品的功效:

1.降低胆固醇

可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防治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

2.改善胃肠道

粗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减少肠道中食物残渣在人体内停留时间,加快排便频率,改善胃肠功能,预防便秘和肠癌。

3.预防高脂血症

由于粗纤维的物理作用,可与脂肪、胆汁酸结合,随粪便排出体外。同时可以缩短胆固醇等毒素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机体对毒素的吸收,促进胆固醇向胆酸、胆汁酸的转化,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

4.防止脂肪吸收,有效控制体重

纤维素的另一个用途是,它可以减少消化过程中中对脂肪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并有效控制体重增加。

5.治疗习惯性便秘

当大量的膳食纤维混合在中,食物中时,它可以增加食物的容量并形成更大的粪便块,这使得当肠蠕动发生时容易推动食物残渣。50%以上的膳食纤维可被肠道细菌的酶分解,除二氧化碳和水外,还可形成乳酸、乙酸等短链低级脂肪酸;粪便体积的增加和低级脂肪酸的形成可以促进肠蠕动。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