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父母要多加预防孩子的屡教不改

父母要多加预防孩子的屡教不改

来源:潮女谷    阅读: 3.0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父母要多加预防孩子的屡教不改,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绝对不能忽视,要让孩子找到做错事的原因,幼儿时期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关键时刻,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现在分享父母要多加预防孩子的屡教不改。

父母要多加预防孩子的屡教不改1

俗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毕竟比孩子多出了几十年的经验,看待事物往往比孩子更理性、更深入,说是眼光毒辣一点都不为过了。然而有时,父母为了避免让孩子少走弯路,帮孩子指出问题,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觉得父母保守、古板、干涉自己的自由,两代人免不了又要爆发一场战争。其实,父母光有毒辣眼光可不行,看人看事再准,也得孩子肯听。和孩子的沟通有技巧,掌握这三点,沟通起来更轻松容易。

父母要多加预防孩子的屡教不改

1、尊重孩子的想法

就如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世上也不可能有两个想法完全相同的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还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不同想法和不同意见,就算孩子是错的,也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味苛责,甚至强行将自己的想法加之与孩子身上,逼迫孩子一定得听自己的。与孩子交朋友,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孩子像聊天一样交流,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从而敞开心扉。

2、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权利

有的父母喜欢万事替孩子包办,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就行,如果孩子拒绝,就会责备孩子甚至大发雷霆。这种行为千万要不得,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表达意见的权利。遇到问题,父母先别忙于替孩子处理,先听听孩子怎么看、打算怎么做,父母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父母的意见和孩子的意见结合在一起,往往能找到一个让两代人都满意的处理方式,这种皆大欢喜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父母要多加预防孩子的屡教不改 第2张

3、给孩子大胆去做的空间

父母毕竟无法庇护孩子一辈子,所以,尽早让孩子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未来及成长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否则,孩子只会成为眼高手低、遇事无主见的“妈宝男”。就算父母眼光毒辣,看得比孩子深远,也别急着帮孩子做任何决定。让孩子放手大胆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就算最后碰了壁,孩子也能从失败中积累经验,成长、成熟得更快。当然,对于一些影响孩子人生的重大问题,父母也得为孩子把把关,只是依然要注意适度原则。

父母以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来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不仅要“看得准”,还要“说得动”,如果孩子不听不认可,再好的意见都没有任何意义。掌握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能让孩子更加领会到你的一片苦心、少走弯路。

父母要多加预防孩子的屡教不改2

为了让孩子养成自律性,在这个暑期,我让孩子自己做了一个“每天要做什么”的计划,把每天要完成哪些任务列在一张纸上。

因为孩子才6岁,还不会写字,所以我就让她画在了纸上,就是下图。

上午:看手机,认字,算数;下午:看手机,玩滑板,认字;晚上:画2幅画。

任务其实挺简单的,我重点也不是让孩子学多少东西,主要是想让孩子从小养成做计划,自律的习惯,所以计划中学习的东西不多,相反还有很多玩手机的任务。

在这所有的计划中,会用到一个很关键的道具,就是计时器,孩子看手机、做算术题、滑滑板都要用到。

父母要多加预防孩子的屡教不改 第3张

计时器

重点来了。

孩子在用这个计时器的时候,经常掉在地上。有时候从她桌子上,有时候从沙发上,有时候又从床上,反正只要她把计时器带到哪里,就有可能掉在地上,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掉了有5-6次了,还不包括我给她纠正了几次。一开始我还耐心告诉她注意事项,不要放在边缘地方,孩子也很明白,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孩子好像没脑子,不长记性似的,总是给忘了,随手放。因此,到后面再掉到地上时,我就忍不住对她发火了。

相信别的父母也一定跟我遇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明明已经说了很多次,孩子也知道了,但是屡教不改,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父母也就忍不住对孩子发火。

那么,孩子为什么总是不长记性呢,屡教不改呢?

孩子为什么屡教不改

在很多父母看来,孩子屡教不改是他们故意的。

因为父母会认为:如果孩子你听不懂,那是父母的原因,父母没有资格怪你。问题是孩子你听懂了,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还是照样犯这类错误,不怨你怨谁?但凡孩子你做事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就不会再犯这类错误。

真实基于这种认知,父母极容易情绪失控,对孩子发火。

那么,屡教不改,没记性真的是孩子主观原因造成的吗?

在我看来,屡教不改可以说是孩子的主观原因,但也不能完全是孩子的主观原因。造成孩子不长记性,屡教不改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动物本能占主导地位

如果你仔细研究下人都生长发育的话,你会发现人的思想成熟过程是一个从动物到人的过程。

幼年期的孩子跟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完全依靠本能行事,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幼年期的孩子不讲理,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想拿,想抢,才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得不到就哇哇大哭,满地打滚,才不管丢不丢人。而随着孩子长大,这种动物的本能被后天的`道德规则约束,孩子变得越来越像人,不再是只考虑自己。所以,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动物到人的发展过程。

因此,越靠近儿童早期,动物本能越占优势,对于道德、规则的顾忌越少。

所以,当我们告诉孩子一些道德、规则时,孩子听懂了,也明白了,但是因为他们这时候动物本能占优势,所以面对欲望时,他们肯定首选动物方式,追逐欲望,也就忘了之前父母告诉的道德、规则。只有随着孩子的成长,人性开始占主导地位了,他们再面对欲望时,就会先用人性的思维来面对欲望,会考虑到规则道德,这时候孩子就有记性了。

2、没有建立自动化的联想模式

造成孩子没有记性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后天经验不足,没有建立自动化的联想。

什么是自动化的联想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拿这个计时器来说,当我们成人拿着这个计时器往桌子上放时,我们头脑中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计时器可能掉到地面上的画面。这种联想的形成是我们之前类似经验的积累,比如我们之前从桌子上摔下过书、碗、杯子、钥匙等等,正是这种无数相关的类似经历,像一张多次曝光的照片,共同的特征变得清晰,不同的部分变得模糊,最终形成固化的方式。使我们一旦处于类似场景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该模式状态,想象到可能发生的场景,从而注意别再把东西掉到地上。

而对于孩子呢?因为后天生活经验的不足,显然他们还没有建立这种场景模式。当他把计时器往桌子上放时,它就是一个计时器,他大脑中没有多余的联想图像,也就不能联想到计时器掉到地面的画面,所以他当然也就无法做出规避行为。只有这种掉地的场景多了,对孩子形成了强化,孩子才会自动的联想到可能出现的情景。

所以,孩子尽管理解父母的意思,自己也不想再发生类似的场景,但因为后天经验的不足,孩子还无法建立自动化的联想,也就总是忘记,表现的屡教不改。

父母要多加预防孩子的屡教不改 第4张

如何避免孩子屡教不改

想完全避免孩子屡教不改的行为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先天生理因素决定的,父母只能是对于某些行为加强训练,从而避免孩子屡教不改。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多训练

要想避免孩子屡教不改,多训练是最基本的,再好的教育方法也离不开足够的训练。只有足够的训练,才能带来充分的体验,才能建立有效条件反射,才会使孩子的行为自动化成为可能。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小孩子来说,你会发现他们很多都没有早上洗脸的习惯,大人如果不提醒,他们就不会去洗脸。但是对于成人来说,早上就必须要洗脸,如果早上不洗脸会感觉很不舒服,这是因为成人长期的早上洗脸,让自己进入了一个自动化状态,不洗就感觉脸上脏,浑身不舒服。而对于孩子呢,他们显然还没有形成自动化,因此早上不洗脸也没感觉。

2、教育要可视化,多实践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教育孩子时更多的是口头语言,因为这简单方便,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却不大合适,因为它不利于加深孩子印象。

语言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孩子听到后需要再大脑中进行二次加工还原,才能理解父母的意思。但是因为孩子知识有限,认知不足,因此也就不能充分的理解父母的语言教育。

所以,父母要跟孩子多实践,让孩子不仅可以听到,还可以看到、感受到,这样才能调动孩子大脑的各种记忆方式,加深孩子的记忆,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复盘问题。

3、必要的奖励惩罚

为什么几千年来,所有的父母都喜欢奖励惩罚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有效,它可以大大的强化孩子的记忆,从而引导孩子向父母想要的方向发展。

尽管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提倡惩罚孩子,但是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行为,比如过马路不看车、爬窗台等危险行为,必要的惩罚还是需要的。

奖励惩罚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阶段的孩子类似于动物,受本能的驱动,他们会本能的趋利避害。所以当惩罚的越严重,他们印象就越深刻,也就会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4、建立有的效反馈

孩子之所以屡教不改,并不是因为还想再犯错误,只是因为他们记不住。假如,当他们再处于同样场景时,有个提醒,让他们意识到可能的问题,他们就会做出调整,避免犯错。所以,加入提醒,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激活孩子的人性思维,是避免孩子屡教不改的有效方式。

比如我孩子的这个计时器总是掉地上的问题,我就让孩子想个办法,别总犯同样的错误,结果她画了个图贴在计时器上。每当她拿计时器时,就会看到这张图,就会提醒她要注意。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