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控制不了情绪的父母无法教育出好孩子

控制不了情绪的父母无法教育出好孩子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6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控制不了情绪的父母无法教育出好孩子,孩子总是需要家人的用心呵护的,出现问题就说明孩子的成长还有进步的空间,对于成长问题更有利于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所有父母应当重视起对孩子的教育。控制不了情绪的父母无法教育出好孩子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控制不了情绪的父母无法教育出好孩子

控制不了情绪的父母无法教育出好孩子1

父母为什么总是朝孩子发脾气呢?

动画片《小猪佩奇》火遍全国,许多孩子都爱不释手。这是为啥呢?难道仅仅因为它颜色丰富,符合小孩子的审美吗?当然不是,因为在这部动画片里,没有语言暴力,没有负能量,剧情里永远都充斥着一家人的温馨与爱。

佩奇和乔治把玩具到处乱扔,甚至搞坏爸爸的衣服,佩奇的父母永远都是一副温和的样子,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生气,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更不会更不会把气都撒到孩子身上。

可是,佩奇父母能做到的事情,许多父母却做不到。之所以这样,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父母看来,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1、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所以我可以随意发脾气。

我们都知道不应该随意对孩子发脾气,可是,讲道理的时候都明白,事情真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缺乏界限感,我们没有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在我们眼中,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附属品,那我朝我自己的私有物品发脾气,谁能管得着呢?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教育我家孩子,干你啥事儿?"

但是,孩子并不属于我们。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孩子已经与我们分离,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陪伴,可以指导,也可以教育,但是我们却没有资格把他当作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孩子来承担我们的情绪。

2、人的本能就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对孩子,也不例外。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讲的是,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委屈,生气,狠狠滴去踹身边正在打滚的小猫。小猫逃到街上,一辆卡车正好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站在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踢猫效应讲的是不良情绪的传染,导致的恶性循环。但是,不幸的是,当踢猫效应发生在家庭中时,孩子往往就会变成那只小猫,他们能做的只有逃离,但是有时候却无处可逃。

心理学认为,人本能发泄的对象,就是身边比自己弱小的人。

我们可以想一下,你敢朝你的上司发脾气吗?你会对你的朋友拳打脚踢吗?你曾经要求过你的同时必须对你言听计从吗?都没有,因为你知道人家没有必要遵从你的意愿来生活,所以,很多父母就把在其他人身上获取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发泄到孩子身上。而且,我们知道孩子是弱小的、没有力量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正因为孩子弱小,所以他才需要的是父母的保护,而不是成为父母的专属垃圾桶。

3、因为他们缺乏管理情绪的能力,他们无法排解,只能发泄

我曾经在商场的角落里看见过这样一幕,爸爸用一只手把孩子抵在墙上,一边用另一只手不断地打孩子,嘴里还念叨着,我告诉你不让我惹我,还惹我,你这就是欠揍。之后,看过往的人有些多,爸爸就拽着孩子往安全通道里走,小女孩一边挣扎一边哭喊着,爸爸不要再打我了,我听话,我听话。而女孩的妈妈,就站在旁边看手机,仿佛发生的这一切都和她没有关系。

看到这样一幕,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学习了那么多育儿知识,我看了那么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我们自许为孩可以付出一切乃至生命,但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竟然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控制。

许多父母的生存压力都比较大,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有工作,还要经营人际关系,有时候真的是亚历山大,但是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来进行排解,所以他们就把目光集中在了孩子身上,孩子要是调皮捣蛋,那么自然就变成了出气筒,甚至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乖巧可爱,但是父母还是能找到理由,随意打骂。这一切只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父母将情绪发泄给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伤害呢?

俞敏洪曾经在演讲中说:"父母控制情绪,理性地跟孩子交流沟通,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这样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困难、挫折、失败。"

(俞敏洪曾在演讲中说,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才有能力面对人生的困境)

换句话说,如果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的孩子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对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家里被"经常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其中: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躁"。

所以,我们会发现,那些长期生活在情绪暴力下的孩子,他们本身的状态也十分糟糕,郁郁寡欢、沉默寡言。面对父母的事情,做事情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因为他们即便自己没有错,都有可能被惩罚,要是再出错了,那么指不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但是,当他们面对外人的时候,却有可能展现出另一个极端,就是残忍、暴力,因为他们从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模式就是用暴力来对待一切。

只要什么事情不顺自己的心意,那么就可以随意向比自己弱小的人来发泄,而看到对方瑟瑟发抖的样子,自己则会产生满足感,因为间接证明了自己的强大,他们只能靠这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对他来说,极其不稳定的世界。

父母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呢?

人民日报曾经发布过《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这样一篇文章,提出了做家长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英国作家罗伯特。亚伦曾经说过:"父母通常是子女仰望的对象,是行为上的角色模范,要是父母经常大发雷霆,做子女的能够好到哪里去?因此,要做好愤怒管理,关键的第一步是:克制住你想要发泄怒气的冲动。如果你能在怒意萌生时加以克制而不是立即发泄,你在行为上就有更多的选择。"

所以,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起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我们自己的情绪。

那么都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父母调整自己的情绪呢?

1、我们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要让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这样越想就越觉得难受,严重的时候可能就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看看书,种种花,又或者看看电视剧都可以,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转移到开心的事情中去。

2、我们要主动宣泄情绪。

我们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我们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当然,这里所说的宣泄也不是大喊大叫,我们可以出去运动一下,游泳、打球,或者找个KTV唱唱歌,都可以有助于我们发泄情绪。

3、我们还可以弱化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我们越是生气,就越想找茬,恨不得找个人干一仗才觉得舒服。不过,这却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会让我们陷入到更大的冲突,从而加剧我们的不良情绪,最好的办法是暂时从不良情绪中脱离出来,不想、不思考、不回忆,弱化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4、调整自己的认知。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心理学上有一ABC理论,意思是说,影响我们产生情绪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打个比方,同样是下雨,有的人会觉得不开心,因为一下雨,道路就会比较泥泞,他会觉得出门都不方便。但是,有的人却会觉得很开心,认为下雨后空气会变得更清新。所以,同样是下雨,但是不同的人却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所以,当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就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跳出原有的局限,这样我们就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消解不良情绪的目的。

当我们随意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以为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忘了,其实并不会,这些随意发泄出来的情绪就像是一把把尖刀,插进孩子柔软的心,让孩子再也没有力量和勇气面对生活,让孩子的人生中除了伤痛再无其他。

更何况,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所有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当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的时候,不单单要在学习成绩、言行举止上要求孩子,我们更要调整自己的情绪的状态。

控制不了情绪的父母无法教育出好孩子2

发火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虽然我明白这一点,但是当孩子做了很糟糕的事情,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所以,我希望和妈妈们一起来想办法:如何分散压力和控制损失?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就常常对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开始产生怀疑。我老是在想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位好母亲,我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是否恰当?

很多时候,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尤其是在读完一些关于如何做父母的文章后,我立即就肯定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在这些文章中,好妈妈的形象通通是这样的:她们从不朝孩子发火,即便是当孩子用油漆在崭新的羊毛地毯上涂鸦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她们会走到另一个房间,心里默数到50,然后再考虑该怎么办。无论孩子做了什么样的错事,她们都能够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把那个始作俑者抱在怀里,告诉他:妈妈有多爱他。

虽然我的孩子其实是个非常可爱并且还算听话的小男孩,我也很少会遇到像上面描述的那么“恶劣”的情况。不过,我还是无法控制我的情绪。

一旦儿子惹恼了我,我就算是强迫自己面壁而站,也仍然会感到怒火中烧,训斥孩子的话随时都会脱口而出,并且还会威胁孩子他将永远也得不到零花钱了。很少能够像文章中的好妈妈一样对自己的情绪控制有度。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发生在我们家新房子的浴室里的一件事情:那时我的儿子3岁,他用我的口红在瓷砖上画画。当我发现的时候,暴跳如雷,大声地呵斥他:“你在干什么?”并且非常粗暴地将他推出浴室。之后,我让他用旧牙刷把画在瓷砖上的小人擦掉。孩子边擦瓷砖,一边不满地嘟嘟囔囔。但是我觉得道理应该在自己这一边,至少在把剩下的那截口红扔进垃圾箱里之前,我都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可是事后,我却后悔不已,我是不是反应过度了?我会反复想如果我在那个时候试着把儿子揽在怀里呢,可能紧张的气氛顿时就烟消云散了,我怎么忘了数数呢?也许我还没等数到23,就已经没有什么怒气了。

作为杂志的编辑,我有机会利用“特权”求助专业人士,于是,我采访了德国教育心理学专家Marianne Grassegger博士。我向她讲述了“口红事件”,她听了之后,就笑了,告诉我,这对孩子的伤害其实也没有我想像得那么严重。

Grassegger博士说,其实孩子也在观察父母,试图去摸透爸爸、妈妈的脾气、猜测这一次他们究竟会发多大的火,也许我的行为早在孩子的意料之中呢?如果是这样,这些小家伙在淘气之前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接受“暴风雨”了。比如博士自己的儿子正值青春期,看到她气得脸通红的时候,就会说:“妈妈,放松一下,好吗?”

我的孩子年龄还小,当我控制不住发脾气的时候,会给他们造成多大的伤害呢?

所以,我给Grassegger博士讲了另一个故事:那次我的确是气疯了——儿子跌跌撞撞地把爷爷刚给他买的儿童自行车骑到了川流不息的大马路上,后面的行

李架上还带着邻居的小妹妹,我明明多次告诉他不能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时候上马路,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而且还带着邻居的小妹妹一起犯险。虽然我没有对他动拳头,但还是把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引得路人纷纷侧目,两个小家伙如落水狗般狼狈地被我带回到家中。我同样觉得自己做得很对,是我救了他们。但是,很快心中就像被猫抓一样地难受,我质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们我的担心呢?

Grassegger博士听完后,安慰我说:“你做出这样激烈的反应,完全是因为你对孩子的安全很担心。这是能够理解的。”她接着解释说,可是孩子有他自己的思维模式,他们头脑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好玩”,是如何尽快地把车骑到小朋友面前。如果我没有怒气冲冲地奔到玩得正欢的孩子面前,训斥他们,而是先把我的担心告诉他们,也许他们更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