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怎么样培养宝宝的好习惯

怎么样培养宝宝的好习惯

来源:潮女谷    阅读: 4.6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怎么样培养宝宝的好习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十分关心自己宝宝的生长情况,不过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父母就不太清楚该如何培养宝宝的好习惯,那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该如何培养宝宝的好习惯吧!

怎么样培养宝宝的好习惯1

怎么样培养宝宝的好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时间,但是坏习惯却只需一天。对于年幼的宝宝,父母应该及早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否则会影响宝宝的一生喔。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曾经有人质问一位年长的诺贝尔获奖者,他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从哪学到的。答案出人意料:“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些从幼儿园就养成的良好习惯辅助他登上事业巅峰,一生受用。

有的家长认为学习习惯是个小问题,“长大了懂事了,自然就会好的。”其实,这种“自发论”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许多专家经过长期调查研究证实,3—12岁是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中,孩子求知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和训练。12岁以后,要纠正孩子已经形成的习惯就困难多了。虽说积习难改,但并不是说不能改,只是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更多一些,训练的强度要更高。

如何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从教育自己开始,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取决于父母。孩子最初形成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从模仿家长或最接近的家庭成员而来的。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其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无字教科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孩子面前,家长从自身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不再是小事。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让孩子品尝学习的快乐,发现学习的原动力

在孩子开始接触学校生活之前,父母就应有计划安排各类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先从宝宝玩具入手,替孩子挑选合适年龄段的益智玩具,以刺激他们的想象力。当孩子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被兴趣唤醒,他们会自觉地去探索未知,以期找到渴求的答案。就拿阅读为例,阅读所带来的快乐须在生活体验中得到反复证实,婴幼儿时父母经常为孩子读书讲故事,孩子识字后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故事。对于宝宝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爸爸妈妈一定要耐心回答,回答不了时可以与宝宝一起去寻找答案,有好奇心的孩子才会有自我学习的动力,当这份学习让孩子尝到新事物的快乐后,它又会变成新的学习动力。

·让孩子明确学习责任,自己承担后果

作为一个学生,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学习。一开学,即与孩子约法三章,在未完成学校的功课之前,不能去做任何与作业无关的事情,例如玩游戏,看电视。爸爸妈妈可以分配孩子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工作,如整理自己衣物用品,让孩子从中了解所谓“责任”的意义。当孩子完成“责任”后,要给予小小奖励,让他(她)感受到尽全力去做并取得成绩时,给自己带来的自豪和自信。反之,孩子必须承担不负责任所带来的惩罚,如停止游戏一周等。

·让孩子学会自制力,掌控自己的情绪

自我控制是一个孩子意志力和顽强精神的表现,它对学习和事业的影响很大。自我控制和自我坚持力不好的孩子做作业、温习功课时,一碰到困难就会自动停下来,立即去问别人;或者作业未完成,一听到外面有动静就停止作业。自控力优良的孩子碰到难题时则会一直认真钻研,直到求出正确答案为止。当他解出难题后会高兴地跳起来。这种成功后的快乐和喜悦心情又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识。

自制力的培养可以从小事开始,如玩一个较难的拼图游戏,画一幅水彩画,读完规定的三页书。妈妈先给出一个易达到的行为目标,然后孩子与妈妈一起约定一个时间表,在这段时间内孩子须全神贯注地完成约定的内容。

·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按预定时间表行事

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和学习任务的轻重以及季节的变化,妈妈科学地为孩子安排和调整好作息时间。孩子吃饭、睡觉、做作业、玩耍的时间一经规定就要严格执行并坚持下去。可以让孩子与妈妈一起做出作息表,然后自觉地按时间表去执行。只要坚持下去,习惯就会变成孩子自觉的行为准则。

怎么样培养宝宝的好习惯2

自然规律

我们常说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如饮食睡眠、清洁卫生、自我保护等;学习习惯,如好奇好问、专注倾听、动手尝试等;文明习惯,如行为举止、礼貌交往、遵守规则等等。

这些习惯养成过程是有一定特点的。我们应在了解特点的基础上,对孩子的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那么,孩子在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从具体到抽象

学历越高的家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应越强,他们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往往会发出一些抽象的指令。然而,学前阶段的孩子,让他理解抽象的概念、指令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常常毫无效果。一个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要到五六岁以后才慢慢地萌芽,也只是萌芽,这是孩子思维的特点。拿“礼貌”这个词为例,礼貌是个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要求孩子“要懂礼貌”,常常没有效果。如何把它演绎成孩子能理解的、能做到的具体行为呢?对,就是要把它具体化!比如去外婆家,在去之前就要跟宝宝交流:进门前要先敲门;见了外婆和家人要说“外婆外公好”“舅舅好”;外公与你说话,眼睛要看着外公说;吃饭时外婆给你吃东西要说谢谢;等等,这样具体而有操作性的要求,让“礼貌”能真正在行为中落地。

讲道理,不如先行动

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尤其是3岁前,他们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做到理解概念性的事物,这时候父母直接给他讲道理,往往他是听不懂的。而行动,或者说直接“导之以行”是这个年龄阶段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家长可以让宝宝先行动起来。比如,让宝宝学做一些事情:玩好后,自己把玩具放入规定的盒子里。大人对宝宝的行为给与及时的表扬与赞许,让宝宝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就能强化和刺激该行为出现的频率。这样,情感满足后再慢慢晓之以理,宝宝就比较容易接受。

喜欢重复

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好的习惯,从神经系统上说就是要建立相应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就是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进行强化,在重复和强化中成为动力定型。就如同成人,早晨起来后一定要先刷牙、洗脸,如果不做就会很别扭,这也就是无数次重复后形成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你对宝宝说看好书要自己整理,要物归原处,说一遍不行,你要不断地重复,以至成为好习惯。

个体差异明显

孩子越小,差异越大。每个孩子从心理学上来说,他的神经系统特点和气质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多血质、胆汁质,有的粘液质等,这也决定了他们在建立条件反射时的快慢、稳定性、反应等也极具个性化色彩。每个孩子带着他不同的个性来,因此,在与孩子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中,一定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孩子在好习惯形成中,父母的要求说1遍、2遍就可以了,而有的孩子要说无数遍,才能慢慢形成。我们做家长的,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给他提要求,给予不同的支持,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发展特点进行成长。

好习惯培养的方法建议

现在,我们知道了培养一个好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是极为重要的,也初步了解了孩子习惯形成的特点。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保持一致

一致很重要,是重要保证,就是家庭所有成员,甚至家里与幼儿园方方面面的要求要一致。在习惯养成中,大家是应该达成这种共识的。现在家庭,大多是“421综合教养模式”,即四位长辈老人加爸爸妈妈和一个宝贝。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要强调一致性。比如说吃饭,要形成宝宝良好的习惯,建议可以做到:宝宝自己家、奶奶家、外婆家吃饭的餐具颜色、大小规格,甚至坐的椅子等都要努力一致,让宝宝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看到这些餐具、椅子,自然地就自己吃了。此外,对宝宝吃饭的时间、吃的要求等,也要尽量一致,而不是在自己家宝宝自己吃,在奶奶家追着喂,在外婆家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宝宝形成良好的就餐习惯的。

贵在坚持

我们常说21天形成一个习惯,培养一个好习惯,贵在坚持。所以,你要他懂得礼貌,自己会收拾玩具和图书,自己吃饭睡觉,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等等,一切好习惯养成,都要坚持要求,持之以恒。

奖惩结合

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教育是有方法的。其中,奖励、鼓励是主要的方式,好孩子一定是表扬出来的。但适度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惩罚则更需要艺术。如果宝宝他很好地完成了一个要求、一个任务,就要及时给予一定奖励,他就会充满期待愿意为之努力。如果没有很好地达到要求——一定是他可行的要求,就要让他清楚行为的结果,甚至可以接受后果带来的“小小惩罚”。比如,家里可以放一块小黑板,告诉宝宝如果今天去外婆家很有礼貌,回来就能获得一颗小星星,表现不好就会抽掉一颗小星星。小星星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满足一个小愿望(买个喜欢的玩具、去公园玩一次、自己决定怎么过生日等)。这样循序渐进,就会帮助宝宝逐渐形成一个个好习惯了。

家庭教育定位和实现方法

很多成人做了父母以后,就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孩子必须达到怎样的发展目标。事实上,这种期待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压力,甚至事与愿违。所以,在孩子成长中,要什么、怎么要,是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要什么,我们要定位清晰。

身心健康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首要的。除了身体健康外,还有心理健康,即培养一个非常阳光、自信的,也具有抗挫能力的孩子。而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些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东西,更关注孩子学到的知识,会以为孩子学的东西越多将来越好。于是从小就让孩子记英语、背唐诗、学“奥数”等等,在知识学习上付出了很多,却常常忽视了健康人格的形成。从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展来看,早期培育孩子阳光、自信,乐于交往、社会化发展良好的健康人格,恰恰对他以后整个人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习惯良好

习惯要好,这是终身受益的。一个孩子有了身心健康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习惯,将来才能走得更远。虽然孩子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他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习惯养成上,我们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可以有所作为的,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好的习惯。比如,养成好的作息习惯、阅读习惯、专注习惯、好奇好问习惯、动手尝试习惯等等,会让孩子一生真正受益。

各方面潜能的最大化

孩子的发展会带有他遗传上的一些特点,这是我们需要接受的。但同时,在孩子的潜能方面特别是智慧的发展,我们家长也是能有所作为的。我们能做的是要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他的各方面潜能最大化。比如,有的孩子语言能力不是很理想,没关系,语言是可以培养的。家长可以通过让他阅读绘本、讲故事、多说话交流等来影响他,通过这些活动来锻炼、开发他的语言潜能,让他实现“追赶式发展”。又如,有一些孩子,他听觉的敏感性强、节奏感很突出、音乐记忆能力比较强,也特别喜欢音乐等,那我们家长就可以在这方面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环境支持和发展机会,强化他这方面的优势,也许他的良好潜能会更鲜明地表现出来,甚至成为这方面的人才。

明确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还需要跟大家分享该如何去“要”。

敬畏规律,顺应发展

孩子越小,越要怀着敬畏之心去面对他的特点和规律,如此才知道怎么来顺应他发展,并让发展最大化。心理学家格赛尔的爬梯实验,就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

实验中一对同卵双生子学习爬梯子,一人从出生后46周起爬,另一人从出生后53周起爬,做同样的训练,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梯的水平赶上了前者。实验说明,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我们要正视成熟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敬畏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我们家长有时候常常陷入一种不必要的焦虑,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急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忽略了成熟、成长、遗传等的规律性。事实上,孩子习得的很多东西,都带着个体不一样的遗传基因,带着成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因此,我们要尊重、顺应孩子的发展。

相信儿童,创造机会

在0到3岁这个阶段,我们就要建立一个理念,即相信儿童,相信一个小不点他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交往者。比如给一个2岁的孩子吃点心时,让孩子自己挑选吃什么口味的。如果孩子把豆浆弄洒了,就给孩子一块抹布,让他自己擦干净,解决问题。孩子都能独立完成这些事。

这就说明,相信儿童,我们只需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各种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方方面面的机会,孩子即可在适合他个人特点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重方法,言传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会模仿,你不能对孩子有要求而父母自己做不到。父母有好习惯,老师有好习惯,一定会有一个很好习惯的孩子。大人不会说谢谢,不会对人笑眯眯,不会说对不起,孩子一定不会这样。一个家庭没有阅读、学习的习惯,孩子不可能爱阅读、爱学习。

适度推动,讲究尺寸

跟大人一样,孩子也有心情。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情绪状态,甚至有时候在孩子睡觉前与后,同他互动的有效性都是不一样的效果。孩子开心的时候,你要求多一点,看他有点不高兴了,你退后一点,这样才能与孩子之间有一个良性的互动。

教育是非常有艺术的,与孩子互动也是需要机智和智慧的。要重视适时、适宜、适度(尺寸问题),也要注意因人、因事、因境(对象问题)。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