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关于睡眠误区

关于睡眠误区

来源:潮女谷    阅读: 8.0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关于睡眠误区,睡眠是我们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充足的睡眠,可以解除疲劳和恢复精神,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在能踏实地睡一觉,成为一种奢望。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睡眠误区。

睡眠误区1

误区一

睡得越久越健康。科学研究发现,成年人的睡眠时间7-9小时最适合,睡太久和睡太少都不利于健康。事实上睡眠质量比时间更重要,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误区二

睡眠可以先透支。不少人工作日加班熬夜,周末一觉睡到中午,以为这样就可以补觉了。事实上睡眠没有信用卡机制,提前透支身体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后期无法弥补的。

误区三

饮酒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有人认为睡前喝点小酒会加快入睡,改善睡眠,这是错误的。

睡前饮酒只能缩短睡眠潜伏期,加快进入浅睡眠。酒精本身会影响正常的睡眠周期,导致半夜频繁醒来,大幅度减少深度睡眠时间,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关于睡眠误区

误区四

卧室越暖和越好。人类祖先已经进化适应了非洲夜间地面温度19度,保持卧室的凉爽舒适,更能改善睡眠。卧室温度太暖或者太冷,都不利于睡眠。

误区五

失眠不找原因,只求方法。有不少人几天没睡好就要求医生开药。

事实上失眠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找到原因的,特别是短期的失眠,如噪音、光线、睡前过度玩手机电脑、白天睡太久、睡前娱乐兴奋,睡前进食、烟酒咖啡及情感精神刺激等,消除这些诱因,睡眠自然可恢复,不需任何药物或保健品干预。

误区六

安眠药治愈失眠,可以天天吃。安眠药带来的睡眠并不能代替真正的人体自然睡眠,不能治愈睡眠障碍。

大多数安眠药还存在长期服用依赖成瘾的危险,所以安眠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般建议按需间断服用,症状改善逐渐停用。

睡眠误区2

误区一 周末补觉有益健康

“熬夜之后找机会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一次熬夜造成的大脑疲劳感即使经过好几天的正常睡眠也无法消除。这种现象意味着失眠可能对大脑造成了长久的损伤。有个实验是这样的,科学家对小鼠进行了研究。他们为小鼠制定了与轮班工作的人相类似的作息时间表:先让小鼠小睡一会儿,然后唤醒它们,让它们清醒一小段时间;再让小鼠睡觉,再唤醒,这次让它们保持长时间的清醒状态。

随后科学家检查了小鼠大脑中的蓝斑神经元。蓝斑是位于脑干的一个神经核团,其功能与应激反应有关。蓝斑内的这些神经元被认为与警觉和认知功能有关。

结果显示,当小鼠轻微缺觉时,神经细胞会保持兴奋状态;但是,当小鼠长时间缺觉时,这种反应就被关闭了。因此在仅仅几天的“轮班”式作息之后,小鼠的神经细胞开始加速死亡。实验证明,长时间的缺觉使得小鼠大脑中神经元数目减少了25%。

首先我们要说,补觉只能补短期的,你昨天没睡好,今天补觉,能够补回来,但是如果你周一没睡好,周末补觉,那就没有作用了。周一到周五进行睡醒剥夺,该睡的时候没有睡,想要通过周末一次性多睡补回来,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

人体生物钟大约以24小时为一周期,周末比平时睡得多会搞乱生物钟,让人在试图恢复通常模式时更感疲劳。补觉最大的恶果就是造成生物钟紊乱。长假期间用于休息的时间多了,有些人睡够了也会赖在床上不起,赖到中午头晕无力,精神恍惚,脑组织缺氧,头沉甸甸的。

身体可以适应最多延迟一小时的生理节奏,也就是说,周末睡个小懒觉不大可能对周一早晨的疲劳状态产生太大影响。

但是,晚两小时或两小时以上起床却可能让身体失去平衡,让人在周日晚上更难入睡,而且第二天早晨起床也愈加困难。

误区二 人人适合睡前一杯奶

牛奶有助眠的作用。牛奶中含有色氨酸,本身会有促进睡眠的作用,另外,牛奶还可以诱导大脑产生更多一些褪黑素。但是这些作用都是很微弱的。

肯定见不到一个人喝一杯牛奶就像吃了安眠药一样倒下就睡着了。牛奶在睡眠中只是起到一个诱导作用,或者说暗示作用。如果你信牛奶对睡眠有作用,你可以喝。如果不信,你喝了作用真的不大。有些病人吃安眠药都睡不着,那牛奶对于他来说作用就是微乎其微了。

喝牛奶助眠存在于你失眠情况不严重,又不想吃安眠药的情况下,牛奶很安全,又不会有副作用,你喝几杯也不会有什么危害。

关于睡眠误区 第2张

还有一个问题是牛奶一般都睡觉前喝,喝完之后一定要去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如果不漱口,牛奶中的蛋白质在口腔待一夜就会腐败,对牙齿很不好。

所以说睡前喝牛奶助睡眠的首要前提就是你要相信牛奶可以帮助睡眠,你对一个睡不好的`人说,我之前也是经常睡不好,喝了一次牛奶之后睡得特别好,你也可以喝牛奶试试。这样会对他产生一种心理暗示,牛奶助眠才能见效。

误区三 睡前运动睡得好

运动有益睡眠,但是睡前做运动则会降低睡眠质量。临近入睡,应该避免做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睡前肢体处于兴奋状态,体温过高,都会降低睡眠质量。睡前可以用按摩、做瑜伽等方式放松肌肉,促进睡眠。

睡前6小时停止剧烈运动

通常,睡前6小时内应停止剧烈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抑制兴奋的物质,促进深度睡眠,迅速缓解疲劳,增强体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很多睡眠质量不高的人,都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来改善睡眠。为了打造优质的睡眠,我们可以做一些适宜的运动。

通过规律的运动可以改善这种情况。运动能够促使内啡肽等激素产生,这是一种比还强的镇静物质,它具有催眠作用。另外,运动还可以促使身体升温,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温度,从而使得人更容易进入深睡眠。而且通过运动提升耗氧量,减轻心理上的压力,白天工作中的紧张情绪、焦虑情绪都会随之消失,从而提高睡眠质量,轻松睡个好觉。

很多白领女性和学生都不喜欢做运动,宁可躺在床上玩一天手机,也不想去户外走动走动。超负荷的工作和学习,整天坐在电脑前、课桌前,长期精神紧张和生活不规律,导致身体内部环境失调,吃不好、睡不好,疲劳感越来越重,失眠情况也会加剧。

误区四 生病就要久卧床

生病就要久卧床这个说法并不科学。睡觉的过程就是休息的过程。你得病了,那确实需要休息,休息有利于你从疾病的状态恢复。但你要注意几个问题:你在什么时间睡觉?你睡的时间是不是过多?

首先,你夜里肯定要睡觉的,白天觉得疲劳了,打不起精神,或者觉得全身不适,补个觉是可以的。你不能像夜里那样睡一整晚,连续躺在床上七八个小时。而是应该睡两三个小时就起来活动一下。我们身体机能是很复杂的系统,你看我们的血液活动,心脏把血液打出来,靠肌肉的收缩、挤压,把血液从末端挤压到静脉,从静脉挤压到心房,然后进行血液循环。

这个挤压的过程就是运动的过程。只有身体活动才能形成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才能把静脉中的血液挤压回来。如果你经常卧床休息,肌肉不收缩,循环变慢,血液停留在静脉的时间过长。这样一方面不利于病情的恢复,一方面也不利于血液循环,造成静脉血栓的形成。

这个时候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疾病,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之后再流回到心脏,流回到身体的器官会产生更严重的病变。所以得病之后白天是可以休息,但是要控制时间。隔两三个小时下来进行一下肢体活动。

如果有的人不能活动,比如有些人得了脑血管疾病,不能动了,你就得给患者做被动运动,进行身体的按摩。这样也能够促进他的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得了病总是睡在床上,睡眠可能出现颠倒。白天睡觉,晚上就有可能睡不着,或者出现整个生物钟的紊乱。

所以生病休息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度和量,不要适得其反。还是应该把主要睡眠时间安排在夜里,白天可以适当休息,看看书,看看手机等。不要得了个感冒就在床上一躺好几天不下床,这有可能给你带来负面的影响。

误区五 饮酒催眠入睡快

喜欢睡前喝点酒的人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天生就爱喝酒,有酒瘾,不喝就寝食难安;一个是听说喝酒可以治疗失眠,想在睡前喝两口,能够更快入睡;还有一种是爱美的女士,喜欢睡前喝一点红酒安神美容。

第一种是酗酒,长期饮酒,肯定对健康不利,一定要控制。我们来说第二种,喝酒真的就能够有助于治疗失眠吗?酒精进入人体后,先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随着酒精中毒程度的升高,又会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而昏昏欲睡。这是中枢神经受损害的一种表现,它破坏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对人有害无益。

而且睡前饮酒,距离晚饭已经过了四五个小时,胃里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所剩很少,如饮酒基本上属于空腹饮酒。几分钟后,酒精就会被吸收入血,血液中酒精含量高,强烈刺激血管内壁,会使血压升高,喝得越多,血压越高。这会使已经硬化了的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溢血。

很多老人冬天因为怕冷,经常睡前喝两口白酒御寒,觉得身子暖了可以睡得好。可是从科学观点上看,饮酒不但起不到御寒作用,反而会使全身血管扩张,使体内热量散发更多更快,更易伤风感冒,诱发多种疾病。

对于有睡眠呼吸性障碍的病人来说,睡前饮酒更加危险,若出现两次打鼾(即呼吸性障碍),每次窒息十几秒钟,不但能使血压升高,还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因心脏功能紊乱而猝死。因为睡前饮酒导致猝死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占了很大一部分。

睡前饮酒会伤害视网膜,阻碍视网膜产生感光视色素,使其在黑暗环境中辨别物体的能力下降。

患有失眠症的人,不应用酒催眠,应寻找病因,对症治疗。

睡眠误区3

误区一:人人都需要睡够八个小时

睡眠时长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睡眠时间需要量是不一样的,如新生儿、学前儿童睡眠时间相对较长,而老年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则较短。

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也会存在睡眠需要量的差异,睡眠时长和人的饭量一样,都是因人而异的。睡的好坏,不能以睡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应强调睡眠的质量,只要符合自己的睡眠习惯,能够保证白天体力、精力充沛即可。

误区二:平时睡不够,周末多补觉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不少上班族喜欢在平时熬夜,利用周末补觉。当然,适当的补觉确实有助于恢复精力。但是,每个人都要自己的生物钟,只有遵循这个规律作息,才能保证身心健康。长期在周末“补觉”,会打乱人体原有的生物钟,使新陈代谢紊乱,导致慢性失眠。因此,偶尔在周末补觉可以,但不宜作为长期计划。

误区三:睡前饮酒有助于睡眠

人喝酒后会感觉到疲倦和昏昏欲睡,于是很多人推测喝酒有助于睡眠。不可否认,喝酒对于最初入睡确实有一定帮助,但是随着酒精代谢,它往往会在后半夜导致人频繁觉醒,干扰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而这一阶段睡眠对记忆力和学习非常重要。更严重的是,长期使用酒精催眠,不仅需要不断增加饮用量,还会导致酒精依赖和成瘾,甚至出现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问题。因此饮酒助眠并不可取。

误区四:打呼噜意味着睡得香

很多人认为:“呼噜震天响,叫都叫不醒”就意味着睡眠质量好,其实打呼噜并不是睡得香的标志。打呼噜在医学上称为打鼾,提示上气道存在狭窄,打鼾严重者往往会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睡眠频繁中断,深睡眠时间显著减少。因此,当发现亲朋好友出现上述症状时,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误区五:睡前玩手机

睡前看电视,使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是现代人常见的生活习惯。事实上,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使大脑更加兴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长的入睡时间,并且容易早醒,大大影响睡眠质量。另外,床是用来睡觉的,长期在床上玩电子产品,会削弱床与睡眠的连接,容易导致失眠。

误区六:闹钟响后再睡一会儿。

很多人有闹钟响了之后再小睡一会儿的习惯,认为这额外几分钟的睡眠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关了讨厌的闹钟之后,身体确实会重新入睡,但却是一种非常浅和低质量的睡眠。所以,设置一个合理的起床时间,听到闹铃响了,就赶快起床迎接新的一天吧。

关于睡眠误区 第3张

误区七;做梦说明没睡好

其实梦是我们精力体力恢复的重要睡眠活动,每天晚上我们会有1/4左右的时间在梦中,只是有的时候因为睡眠较深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做了梦,如果刚巧做梦时被打扰醒了,你就会知道自己在梦里,甚至有的时候再入睡梦的内容会衔接着。所以有梦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误区八:安眠药吃了就上瘾

有些失眠患者长期使用安眠药助眠,有时甚至自行加大药量,导致药物依赖。也有些失眠患者因为害怕副作用坚决不吃安眠药。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只有那些长期的失眠者(每周失眠超过三次,持续3个月极以上),医生才会建议使用助眠药物。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安眠药都有成瘾性,需要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及减停助眠药。切忌盲目服用安眠药物。

误区九:午休时间越长越好

中国人自古讲究睡“子午觉”,可以看出午觉对于人们来说是养生、提神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午觉越久越好。如果午睡时间太长,到了晚上反而睡不着,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

一般中午睡20-30分钟即可,午睡时间超过45分钟会进入深度睡眠,醒后反而更加困倦。此外,午饭后不宜立即午睡,因为此时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统,大脑供氧量下降,此时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误区十:睡前运动能够助眠

适量的运动确实可以增加睡眠压力,促进入睡。但睡前2小时内的剧烈运动会使神经系统过于兴奋,从而加重失眠。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太极拳等可以促进睡眠。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