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

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5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要让孩子找到做错事的原因,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是很多孩子的发展目标,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与生活,现在分享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

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

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1

每个做父母的心中肯定都有一个期望,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将来很有成就,不过,其中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教导启发帮助孩子,而另一部分家长则是唯自己命是从,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孩子就必须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殊不知这是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内容。

咨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类情况,父母或是其中一方为孩子预约咨询。往往是一来到咨询室,大人就会迫不及待地开始声讨:孩子多么的不听话、不好好读书,难以管教、不知好歹。而孩子们则总是低着头,不发一言。有些面带羞愤坐立难安,有些则仿佛说的不是自己般的无所谓。

第一次见小A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是由妈妈预约的咨询。小A16岁,比同龄的女孩子要高出很多,有些胖,非常长的枯黄的头发披散着,像她整个人一样完全没有生命力。妈妈咨询一开始就指着小A说:“我快被她气死了,医生你一定要检查检查她有什么问题!”原来小A从去年开始就不愿意上学了,天天把自己关在家中上网、睡觉,不愿跟家人说话,不然就是冲父母大发脾气。妈妈很激动:“她现在洗脸刷牙要一个多小时,冲凉不到两个小时不出来,脏衣服自己不洗还不让保姆洗。最近还暴饮暴食,看看她现在胖得哪像个女的,就这两个月长了近30斤!医生你说她怎么对得起我。我辛辛苦苦做生意挣钱,让她衣食无忧,在家呼风唤雨。为了她的未来我牺牲了多少,她怎么能这样不争气!”小A一直没说话,但从开始时的面无表情渐渐地变得不情愿,还有点愤怒。

什么让原本是花季少女的小A变成如今这副模样的呢?在后来跟她的单独谈话中,我了解到小A的父母从她出生就已经在做生意了,两人都很忙,不能照顾她。于是小A被送到亲戚家里一直到上小学才被接回来,但是父母仍然不能照顾她,而是为她请了个保姆,保姆年龄不大,是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小时候小A比较顽皮,经常会弄乱弄脏保姆才搞好的卫生,于是经常被教训。童年里小A深刻的印象就是大人都很严厉、不随和,跟他们说话很紧张,这使得小A越来越胆小谨慎。保姆对清洁的关注也使得小A心里渐渐怀疑自己不卫生、很脏。

小A的父亲比较严肃,经常会因为她做错事而严厉批评。母亲经常会评价她吃得太多了又胖了,穿这件衣服不好看,等等。后来因为洁癖的原因,母亲管得更多,每天让保姆盯着她是不是又洗手了,洗脸冲凉是不是按照他们的安排做的。“我们爱她,才会这样严厉。她还小又没有经验,还不知社会的复杂,我们才要教育她。她小时候我们的确是忽略她了,所以现在我们要补偿她。”因为愧疚,父母给她优越的物质生活,担心她的安全,便每天都让保姆接送她上学,放学后也不让她出门跟同学玩的,出去由保姆陪着,也只能和经他们同意了的人玩。小A并没有改变,而是越来越内向孤僻了,没有朋友、不爱说话,在学校独来独往,老师同学都不太喜欢她。

小A父母对她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对于小A在他们如此尽心尽力下还不能改正过来也更加的愤怒。潜意识中,父母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做了牺牲,就会要求回报。父母是以爱的名义在孩子身上寄托自己的期待,处理自己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当他过多地承担了父母自己的东西时,感受是复杂的,对父母愧疚也愤怒,更多的时候,这些强大的情绪体验将使孩子攻击自己,小A就是这样,她无法跟父母反抗,而是选择“杀死”自己。

亲子关系一直是被关注的,父母和孩子,最亲近的关系也容易带来最大的纠结痛苦。

“我们都是为他好,都是爱他!”这句话几乎是所有父母的代言词。究竟是爱还是控制,很多父母区分不了,或者说潜意识里不愿意区分。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是不是感到身有体会,因为大多数人都难逃咱们的传统观念,孩子是自己的,就得按自己的意愿去办事。其实孩子也是需要一定自由的,做为父母,我们能给以就是教导引导孩子走向正途,将来的成就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去努力。

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2

把自由还给孩子:不要过分控制,让孩子主动生长

很多父母喜欢控制孩子,潜意识里喜欢听话的孩子,习惯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喜欢为孩子规划好一切。殊不知孩子习惯了在命令下行动,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失去了先动脑再行动的能力。

爱孩子,就要给他自由。蒙台梭利认为只有在自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会选择,而选择是心智建构的过程。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不会选择的孩子有两种表现:一是无所事事地晃来晃去;二是频繁地更换自己的活动内容。因为他们习惯了听指令做事情,渐渐地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旦有机会自己选择时,反倒茫然无措,最终成为一个没有目标、缺乏主见的人。

在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让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比如,自己选择要购买的学习用品、图书,搭配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参与家庭旅游计划的讨论。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孩子来说绝对是值得骄傲的成长。

 尊重生长的规律:不要过高期待,让孩子顺其自然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学不完的文化课,开发智力、培养情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很关键,中学很重要,大学读重点……孩子身上承载了各种各样的期待,父母们主动或被动地卷入“拼孩子”的浪潮。于是,一个个本该充满童真和快乐的孩子被父母的期待压得喘不过气来,疲惫、焦虑,还在上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厌学。孩子们因为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标准而遭受责罚,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缺乏好奇、探究的品质。

孩子就像种子,他们遵循自己的生长规律,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过高期待、揠苗助长只会折损他们的生命力,不待花开,便已凋谢。有研究显示,过早识字的孩子丧失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在对幼儿的观察中发现,识字量大的孩子在阅读绘本时会直接去读字,不太关注画面;而不识字的孩子则会仔细读图,观察细节,寻找画面之间的联系,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在读图时发展的审美能力、寻找细节时发展的观察能力、创编故事时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在这个特定的阶段收获的宝贵财富。

父母要尊重孩子,对孩子的能力有客观的认识,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多进行纵向比较,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父母要无条件地关心孩子,不要附带价值的筹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包容、被接纳的,从而能够轻松、无负担地成长。

给孩子理性的爱:不要过于放任,让孩子健康成长

与高控制相对的另一种教育方式是“过于放任”。放任型的父母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和行为。这种教育看起来是包容,其实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儿童由于年龄小,并不能很好地判断行为的界限,他们所依据的标准便是来自家长的反应。如果任何行为都被接受,孩子就会变得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体谅别人的感受,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就是所谓的“公主病”或“王子病”。这些孩子在和同龄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任性、霸道不受欢迎甚至遭到排挤。这让孩子既渴望交往又没有办法,从而变得苦恼、自卑。

父母需要明白的是自由不等于放任,接受孩子的情绪不等于认同孩子的行为。家长要事先和孩子讨论,共同制定规则,明确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对于确定的规则,家长要坚持底线,不能因为孩子哭闹撒娇而妥协。对于孩子摔东西、打人等情绪反应,家长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绪,但不接受无礼的行为。教会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轨迹。现在他们幼小需要依靠父母而生存,父母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适宜的爱,关心、平等、尊重,不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陪伴他们一起慢慢长大。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