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健康养生 > 心情是身体最好的良药

心情是身体最好的良药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7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心情是身体最好的良药,俗语称:“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难免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如果经常大起大落,就容易触及内心,伤及身体,所以心情是身体最好的良药

心情是身体最好的良药1

事实上,据我们所知,良好的情绪对于人类的健康来说是最伟大的力量。

好心情是良药

我们吃过的药中,唯一具有与好的情绪相匹敌的治愈力量的一种是抗生素(如青霉素),另一种是ATCH和可的松。ATCH和可的松的用处受到限制是因为它们可能会有副作用,我们还不知道怎样抵御ATCH应激性疾病。

我们无从得知身体怎样才能达到激素最佳平衡点。但有方法能使自己达到激素最佳平衡状态,那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愉悦和快乐的情绪中。

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是正面的,而不良情绪则是负面的,好情绪的“药用”价值不可估量。

良好情绪的强大影响

波士顿的保罗怀特医生,美国的首席心脏病专家之一,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个事实的人。

怀特医生在1951年12月的《内科医学年鉴》中给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怀特医生有一个病人,是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她有一个酗酒、一无是处的丈夫。

她患了严重的风湿热。她已经在床上躺了三年,医生断定她最多还能活一年。

如今,这个年轻的女人可以注射ATCH或可的松,由此来改善她的病情。但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当时,这当然是不可行的。这个年轻女人的情绪一直处于危险的低迷状态。

即使她的病情有所好转,她还是危在旦夕。然而不幸接踵而来,她的丈夫去了未知的地方,丢下这个女人和两个孩子,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病人遭逢此变,但反而走出了消沉状态。

当怀特医生来给她看病时,她坚定地说:“医生,我决定要让自己好起来,我要工作来养育我的两个孩子。”怀特医生回答说:“亲爱的女士,我希望你可以,但你的心脏会支持不住的。”

现在,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怀特医生低估了她的心脏承受力。像保罗怀特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只要检查过心脏,都能准确判断出其状况。但是怀特医生低估了ATCH(在当时是未知的)对生理的影响和某些情绪刺激ATCH使其产生正常激素的可能性。

不顾怀特医生的建议,这位年轻的.母亲鼓起勇气、满怀决心、热情和快乐地下床去工作了。她抚养她的两个孩子8年后才离开这个世界。

心情是身体最好的良药
  

任何细心的医生都能从自己的临床经验中找出类似的故事,这种病例在术后很常见。我们的诊所曾做过一个复杂而艰难的手术:从恶性肿瘤中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手术三天之后,医生让我去看看病人,他当时说:“这个人不行了。”

我看了他的医疗病历,记录显示这个人确实看起来即将死去。我走进他的病房。那个男人神志清醒,但这已经足够。我说:“亨利,今天好吗?”享利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眼里发出坚定而充满信念的光芒(我不知道他在哪里得到这样的力量),真挚地回答:“我很好!我再过几天就出院了。”这就是亨利的态度。他果然痊愈。如果他接受了绝望的情绪并且被当前的病情打败,我相信亨利会死去。

另一个让我无法忘记的病人是一位中年女士,她因为无法控制的出血性疾病而住院。她的病情似乎每一天都在变得糟糕。每次巡视病房时,我都不再对她报以希望。

但当我问她感觉怎么样时,她始终保持乐观和勇气回答我:“我感觉很好,我今天想坐起来。我在家就能很快做到。”她病愈了,不是因为我给予她的任何治疗,而是因为她的良好心情。

好心情产生最佳的激素平衡

这些人以恰到好处的方式刺激他们的脑下垂体,从而使激素达到平衡,但人工注射荷尔蒙却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别忘了,这些都是同样的激素,一样的强大和有效。但是良好的情绪产生数量合适的激素,而不良情绪只会产生不当数量的激素。

同样的效果也会发生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得情绪变好的人身上。怎样获得良好的心态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良好的情绪。自有人类以来这种事情就已经发生了,我们现在才开始领会它的真正意义。

良好情绪的两大效用

别忘了良好的情绪有两大普遍的效用。

首先,它们能够取代产生压力的坏情绪。其次,它们自身能够影响脑下垂体,使内分泌功能达到最佳平衡状态。所谓的最佳平衡状态,就是我们人类常说的“哎呀,我感觉很好!”

心情是身体最好的良药2

“现在人身体有病痛时,很自然地想到去医院看医生,但却不知道很多病症往往是自己不能正确调节情绪而引起的。”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成人所患的疾病很多来自精神创伤。情志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反应,即中医讲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分别由心、肝、脾、肺、肾五脏所主。

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重要的致病原因,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

就是说,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若七情过极,转变成异常精神活动,则可引起小至毛发,大至全身的很多疾病。所以,周老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常告诫患者和我们年轻医生,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病症的稳定和康复,中医养生应重视精神调摄在保健中的作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

他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应特别注重“七情”养生法,安神定志,心境坦然,怡情放怀是益寿延年的重要条件。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心情是身体最好的良药 第2张
  

情绪是把双刃剑

在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那些长期情绪忧郁,恐惧悲伤,嫉妒贪求,惊怒激昂,或情绪紧张的人要比精神状态稳定的人更易患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抑郁症、慢性胃炎、癌症等等,妇女还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甚至闭经。

良好的情绪是人体的一种最有助于健康的力量,当人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人体处于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良性循环,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不仅食欲好,睡眠香,而且思维敏锐,精力充沛。

另外,良好情绪创造的医疗效果也十分可观。周老师把多年从医生涯中的体会分享给我们:类似的疾病,没有精神负担的病人,要比有精神负担的病人痊愈得快。他说,一个人患病之后,若充满信心,具有不屈不挠敢于同疾病作斗争的精神,则能加速身体康复。反之,若意志消沉,情绪沮丧,则无力驱邪,病后缠绵不愈,病情往往加重、恶化,且多产生并发症。由此可见,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和疾病的预后。

六招培养好情绪

如何才能做到永葆青春,健康长寿呢?周老师为大家总结了六点:

1、加强思想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人说:“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所谓养德就是注重道德修养。据调查,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乐善好施。

2、培养宽宏大度,襟怀坦白的品质。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要不患得患失,不为名利而争,不为琐事烦恼。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种伤感情绪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害。

3、爱岗敬业。志有所专,乐以忘忧。每个人应以对社会能有所贡献为乐。

4、有一两样爱好的运动,并长期坚持。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医治“情绪病”的灵丹妙药,而积极参加体育健身运动却是改善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当自己情绪郁闷、苦恼时,或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后,最好的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打打球、做做操,或者散散步,这样不良的情绪会很快消失。

5、多交朋友,乐于健谈。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甚至遭遇不幸时,首先要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可向亲朋、同事倾诉苦衷,从他们的劝告和开导中得到力量和帮助,这样,苦闷的情绪会逐渐消失。

6、培养广泛兴趣,自寻乐趣。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人颇为赞许的兴趣爱好,养育鱼鸟,种植花木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情绪不佳或紧张的工作之后,观赏一场相声或喜剧,或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紧张和苦闷也会随之消除。尤其是老年人,更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用丰富多彩的爱好来调剂、点缀晚年生活。

心情是身体最好的良药3

再好的药物不如合理膳食,再好的膳食也不如拥有好心态。

一、

心态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心态好,自然热情饱满,充满活力,好运自然会来。

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本质还是看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及生活中的负面影响,这要经过岁月的历练,需要一定的定力和修为。

记载明代大儒王守仁言行的《传习录》一书中,有一个人眼睛有疾病,整天担忧,王守仁对他说:“尔乃贵目贱心”,说他这是看重眼睛而轻视本心。

学生陈九川也卧病在床,王守仁问他:“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很难,你感觉怎么样?”

陈九川回答:“这个功夫确实很难。”王阳明说:“常快活,便是功夫。”意思是,常常保持快活愉悦的心态,真就是功。

心情是身体最好的良药 第3张
  

二、

人要活得快乐,就必须保持一个好的心态。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财富与幸福。

人的心态过了关,生活上才有认同,情感上才有归属,才是让人快快乐乐的最根本原因。

心态不好,意味着思维的.局限、眼界的狭窄、判断力的偏差、信念的不足。

心态不好的人,容易随随便便,随便应付生活、随便应付工作。生活变得糟糕,就是从得过且过开始的。

心态不好的人,目光短浅。每天只看到眼前的痛苦,做困兽之斗,却无法看见前方更远的路。

心态不好的人,笑容很少。少了享受生活的心境和乐观豁达的心态,一点阴霾,就遮挡了心底所有阳光。

三、

只有内心丰盈富饶,强大宽阔,才有灵魂的高贵,才能抵达想去的远方。

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心会很累。遇事不妨潇洒、大度一点,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内心满足感。

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好心态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

愿我们时刻保持好心态,读书、跑步、努力工作、关心身体,成为最好的自己,日子过得更舒心洒脱,身体才会健康长寿,。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