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好不好

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好不好

来源:潮女谷    阅读: 9.9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好不好,后天的启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智力,成长是甜蜜和困难交织的过程,在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的努力会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现在分享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好不好。

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好不好1

触目惊心!自今年以来,短短的四个月里,已经发生了数起关于中学生跳楼自杀的案例。

河北邯郸邱县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因请假未果从学校四楼跳楼身亡。

西安高三女生疑因遭同学辱骂,想换座位却被老师拒绝,从四楼教室跳下身亡。

广东惠州惠东县一中学17岁高中男生从教学楼五楼坠楼身亡。

…………

心痛,来不及细数,眼泪便已湿了眼眶。他们还都是孩子啊,正值豆蔻年华的年纪,为何如此不惜命,经受不住一点点挫折呢。

是什么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还是孩子内心脆弱?

仔细观察下来看出孩子缺乏“死亡教育”,一个个悲痛的事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残、甚至是自杀,他们对生命完全没有敬畏感。

何为“死亡教育”

中国的传统教育对“死亡教育”都避之不谈,认为死亡是一种忌讳,谈论死亡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在日常交谈中,我们用“去远方”,甚至简单的一句“走了”,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

“死亡教育”:指的就是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的过程。

在资讯尤其发达的今天,孩子从3、4岁就就要接触到死亡的概念。没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知死亡和生命的关系,非常有必要。

缺乏死亡教育的后果,超出你想象得更可怕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他们家孩子养的金鱼死了,孩子非常伤心。

他却毫不在意地告诉孩子不要难过,它仅仅是在睡觉而已。

过了几天,他和孩子去游泳。小朋友居然在无意中捞到一条小鱼。

他把鱼高高地举过头顶,朋友还以为是要向自己炫耀他的战利品。

但是接下来孩子直接重重地把鱼摔在了地上。朋友吓了一跳,连忙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孩子很高兴地说:“爸爸,我想让它睡觉。”

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没有好好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严重性。

17岁少年跳桥的事件,17岁的少年毅然决然地跑过车流,纵身跳下桥,看着他的妈妈蹲坐在桥边捶胸顿足的样子,看着很痛心。

我不知道这个少年经历了什么,让他用生命去对抗,不知道他在纵身跃下的时候,有没有后悔自己的冲动。关于事件的报道,有很多种说法,有说父母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绪,不懂得和孩子沟通的,有说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的,有说叛逆期的孩子不好管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些长大后漠视生命、具有强烈暴力倾向和极端的孩子,很可能从小就缺乏正确的死亡教育。

如何正确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从小开始正确引导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时认为:

在2到7岁的时候,孩子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既是短暂的,又会一再发生。

孩子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无法想象出来的;他们害怕的是分离,害怕被抛弃。

所以在孩子幼年阶段,我们跟孩子谈死亡时,首先就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

黄磊曾在节目中被女儿多多问及死亡是什么,他的回答充满了智慧:

黄磊:“你知道星星的光是什么吗?每一颗星星都是属于一个人的。每一个人要离开这个世界,就到天上变成了星星。”

多多:“星星那么小,等我上了天怎么分得出哪颗是你?”

黄磊:“我们就变成一颗星星了,一家变成一颗星星,相爱的人会在天空重逢,永不分离,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变成一颗最明亮的星星。”

黄磊很有智慧跟她女儿多多解释死亡的概念,又能给年幼的孩子巨大的安全感,消除孩子的焦虑,确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利用生活中合适的场景主动向孩子做科普,而不是等到他们提问时再手足无措地应付。

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好不好

2、通过绘本让孩子知道死亡是大自然的规律

让孩子看看绘本中就有很多描写死亡和哀伤的话题,看看一个个生命的故事,孩子就会明白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同时,你可以告诉孩子生命是有限的,但爱不会消逝。像《一片叶子落下来》,《熊和山猫》《爷爷变成了幽灵》这些绘本中美丽的文字和清新的画面也能给孩子们带来沉静的心态和温馨的暖意。

3、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当孩子对死亡表现出恐惧时,我们要正面这种恐惧,这是死亡教育的前提。

并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永远爱着他。

只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

让孩子逐渐体验离别等难过的情绪,坦然和孩子分享自己悲伤的心情,引导孩子热爱生活,珍惜时光。

蒙台梭利说:“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好不好2

当孩子们把这些问题摆在我们家长面前时,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回复她们:Ta只是睡着了,Ta离开我们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了……,“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

有一个孩子回忆自己认识死亡的日记:

我七岁时,外婆意外中风去世。去世前三天,我被带到她病床前。没有一个大人告诉我,外婆已经生命垂危,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后一面。我被匆匆带去,又被匆匆带走。直到外婆下葬后一个月,我才知道她死了。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愤怒和哀伤,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我,恨了父母整整半年。那一个月,我趁父母不注意时,就会把外婆遗照藏在书包里,背着上学。我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欺骗:“外婆还在。”大人们以为把我和死亡隔离是对我的.保护,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对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我们中国的父母喜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孩子过滤掉痛苦、筛选出幸福的信息,希望尽可能的让孩子一路坦途,避免磨难,结果这样做的后果却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更深的疑惑和恐惧。

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中,可以说一直缺席“死亡教育”这一课。

我们忌讳谈“死”字,尤其是在喜庆的场合更是闭口不提,生活中我们一般也对死亡避而不谈。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在我很小的时候姥姥就去世了,那时候我问父亲,什么是死亡?父亲告诉我说,就是睡着了永远不会再醒来了。吓得我好一段时间不敢睡觉。有一次我病的厉害躺在床上,三岁的女儿跑过来抱着泪眼模糊地问我“妈妈,你怎么了?你会死吗?她还小不理解死亡越是胡思乱想,结果晚上做梦说梦话“妈妈不要离开我”眼角还挂着泪珠,我听后,心为之一颤.....

实际上对于这个话题我们越回避,孩子越好奇,最可怕的是,我们从小成长在一个忌讳死亡的民族,我们也并不是很理解死亡的意义。

中国对于儿童死亡认知的教育还几乎为零,一些欧美国家就不会存在,因为她们很早就有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当然,孩子年龄的不同,让她们了解死亡的方式也应该不同。我比较喜欢引导孩子看书,在我的家里有这样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非常适合3岁至9岁的孩子。这本书从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最为生意盎然,到秋天的红橙,最后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与平静,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们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我给女儿从头到尾读了这本书,读得非常深情。读到秋天来了,树叶开始纷纷议论死亡时,女儿说:“妈妈,我害怕自己会死。”她才刚刚3岁,似乎已经比同龄的孩子更早具有了关于死亡的意识。而等读完整本书,我问她:“你还害怕死吗?”她说:“不怕了,冬天过完,春天就会来了。”听她这样说,我很欣慰,因为,当我有一天不得不离她而去的时候,我会告诉她:“女儿,妈妈就像那片叶子一样,化为了泥土,等春天树叶发芽,你就知道,妈妈又回来看你了,你可以经常在树下玩耍,妈妈就在树上陪伴着你呢。

死亡教育不仅出现在欧美国家的绘本中,也出现在他们的学校教育里,很多学校专门设置了死亡教育课,观察植物的枯萎,为死去的小动物开追悼会,为故去的亲人做纪念册,甚至到殡仪馆躺到棺材里亲身体验死亡。丹麦的作家写过这样一个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讲的是一位爷爷突发心脏病猝死,死后,他舍不得自己的小孙子奥斯本,就变成了幽灵,在夜晚来到了小奥斯本的房间,小奥斯本见到爷爷后非常惊喜,每天晚上都和爷爷玩耍,他看着爷爷从墙壁上穿来穿去,听爷爷发出幽灵的叫声,但是爷爷很不开心,他说他死前忘记了一件事。小奥斯本努力地帮爷爷回忆他忘了什么事,他们想起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想起在花园里种过一棵大树,想起一起去看电影看到最后呼呼大睡,最后,爷爷突然想起来,他对小奥斯本说:“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再见!”爷爷和小奥斯本都哭了,绘本面前的我们也感动不已。

这些绘本故事让我们开始正视生命,正视死亡,让我们意识到生命有始有终,如同花开花落。

近些年各地也不断报道出接二连三地发生“小学生跳楼”事件,其实学生跳楼在西方社会也会发生,只是在我们中国把这类事情放大了,极端化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很多人从根本上探讨过此类事情的根源。 现在小学生的父母很多都是80后,是单独甚至双独,他们自己的心智有时候还是小孩子,不懂得处理亲子关系,更别说对孩子谈论生与死的问题了。

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依赖性很强的一代,缺乏自主性,遇到问题不懂得自己解决,有时跳楼只是他们赌气的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引起家长、学校的关注,却从来不会想到后果,也不明白后果会是怎样。如果让他们重新再选择,也许不会是跳楼。而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多或少会给同学一种暗示,原来这样一种方式也是可行的,至少父母痛心了,学校妥协了,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却不知道失掉生命是自己最大的损失。所以,学校和家庭在小孩“死亡教育”这方面还是应该加强的。

一、对孩子的死亡教育要有技巧

我个人认为死亡教育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一定要做,而且是要有技巧地去做。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害怕,就随便编个童话故事解释死亡,但这并没有告诉孩子事情的本质,有时还会误导孩子。如果父母说到,人死了会到天堂,那么小孩子就可以把死亡理解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生活中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马上想到天堂去了,这样是很可怕的事情。

二、 给孩子解释死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平静

死亡就跟出生一样,是生命个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死亡”毕竟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所以人们一提及死亡,毛骨悚然,胆颤心怯,都努力回避这个可怕的、令人绝望的话题。在我们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时候,要注意用平静、缓和的语音语调,既要保持科学,又不能冰冷生涩。不能为了渲染死亡的气氛,而故意把声音弄得低沉阴森。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以后就不能再重新生活在世界上了,不能跑、不能动、不能说话了。生活是个大课堂,蕴藏着许多教育资源。亲朋好友的离去,动物伙伴的死亡都是鲜活的死亡教育的素材。每当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我们应鼓励孩子表达出遇到这样事情的感受,切莫压抑在心,不与人沟通和交流。孩子感受到死亡所带来的痛苦感,我们应该与孩子一起真实地面对。

三、自然界生物的生死轮回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我们可以让孩子观察自然界中的生命,看植物的一岁一枯荣和其他生命周期短暂的生物的生死轮回。这些对孩子理解“生与死”是有一定帮助的。与其让孩子蒙在脆弱之中,不如真诚地告诉她,鼓励孩子和我们一起坦然面对。小猫会死、家里的花朵也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也会死、你不喜欢的人会死、你喜欢的人也会死。不过死并不可怕,你可以把你想念的人或者小动物记在心里,自己好好生活下去,为了达到活下去的目的,生病了就要吃药,才不会痛,才不会死。

四、我们要举一反三,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我们自身要明白一点,进行死亡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把死亡的概念灌输给孩子,也不是谈到死就戛然而止,而是应该举一反三地让孩子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活着。比如,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死亡教育也让孩子小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让孩子体验到了保护生命的艰辛,知道与父母分享快乐和美食,懂得父母的辛劳,并不定期地做力所能及的事。又比如,家长向孩子讲述死亡真正的内涵就是“生命的结束,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你,发生了什么事情你都不会知道”,等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就会格外懂得时间的宝贵。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