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孩子可能采取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方法

孩子可能采取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方法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可能采取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方法,如何培养好孩子是很多家长思考的问题,孩子的成长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要教会孩子克服这些困难,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孩子可能采取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方法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可能采取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方法1

被动的孩子不会公然宣战。如果他的对抗被成功地压制了,他会非常丧气以至不再抱任何被重视的希望。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获得注意是最重要的而自己又无法成功得到,他会得出相似的结论。他会放弃并拒绝参与任何活动。如果结局总是失败,就没有必要再做什么了。这种失败是最大的危险,孩子总试图避免它,于是他便向别人和自己证明自己无能。他把无能当作一种保护自己的工具,这样别人就不会再指望自己能做什么了。他也就避免了更多的耻辱和尴尬。

孩子可能采取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方法

不适应环境的孩子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可能采取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方法。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孩子感觉团体对他是接纳还是拒绝:他的对抗行为总是破坏性的。这种归属感的拥有或缺乏是孩子采取建设性或破坏性的方法的'关键。主动或被动的行为表明了孩子拥有的勇气的多少。被动总是出于缺乏信心。这两对事实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四种行为方式:

1、主动——建设性

2、主动——破坏性

3、被动——建设性

4、被动——破坏性

上述顺序是基于实际的变化过程。很多父母和教育者都倾向于把主动——破坏性的孩子看得比被动——建设性的孩子坏。但是这并不一定正确。如果孩子的反社会态度还没有发展得太过分,比如为了获取注意,他可以很容易地被诱导从而把破坏性的行为改为建设性的;但是要把一个被动的孩子改变成主动的就极端困难了。被动——建设性的孩子不是十分让人反感,但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才能获得自信和勇气。

获得注意(目标一)是惟一可以用四种行为类型达到的目标(因此,为了获取注意而采用不同的行为类型将被相应地分为几类,其他行为类型将只被置于目标二、三、四之下而不进行主动与被动的分类)。主动和被动的破坏性行为可以被用来寻求优势(目标二)或报复别人(目标三),显示自己的弱点(目标四)自然只能用被动——破坏性的方法了。

孩子可能采取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方法2

前几天我工作的那个书店举办了一个儿童教育讲座活动,活动在书店二楼,我虽然因为还在上班的原因,不能上楼去,但是由于讲师的声音特别大,楼下的我一边工作,一边竟然也断断续续地把整场讲座听了个大概。

我当然未婚,儿童教育这个东西对我而言只是书中存在的一个领域而已,尚且没有切身的经验体会,以及各种烦恼困惑,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它感兴趣。最近在备考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所以也多少看了一些相关的儿童教育方面的教材和书籍,结合在一个幼教机构短暂的工作经历,也能产生一些相关的体会心得。

最令我有共鸣的一点是那个老师提出的“建设性提问”和“破坏性提问”两个概念。当孩子带着不及格的考卷回家后,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问:“你为什么考不好?”然后附上一系列激烈的言辞和暴力的行动,你们都懂的。

孩子可能采取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方法 第2张

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下意识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去找各种理由:天气不好啦,肚子疼啦,监考老师总是在我身边转啦……

有没有发现,这些理由都是外界因素,很少是和自身原因相关。就算有相关,也是“因为我太粗心了”“因为我没好好学习”。

可能当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说,这些很正常,但是当你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再进行感受,是不是有一种“我好笨”“我不开心”“爸爸妈妈不喜欢我”的负面情绪。

而事实上,这些情绪对于解决“考试没考好”这个问题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让孩子变得自卑和喜欢找借口推脱责任。

这就是破坏性提问,它的特征就是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半毛钱用处,但是却会带来一箩筐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积累多了,就成了坏习惯、性格中的软肋。

是不是感觉很可怕!父母随口的一句习惯性的问句,竟然就是我们性格弱点的源头!

聊到这里,是不是有种强烈的欲望,想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提问方式?

孩子的教育就像文件一样,如果使用错误的打开方式,那么无论你在上面怎么编辑操作,都是错的,而打开方式正确了,世界就美好了。还是那句话,自己是宇宙中一切的根源啊。

正确的打开方式叫做建设性提问,就是以探究解决办法为初衷的提问方式。孩子考试没及格,这是一件事情,但是它的根源却又很多很多,可能是长久以来的欠佳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可能是孩子的心理问题累积的显现,甚至还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成长缺乏了某方面的营养……所以父母提问的时候,改变一下方式,不再去找原因,纠结于这个结果,而是找方法,引导孩子想办法去解决:“你觉得下次考试怎样才能考好?”

这时候,低着头等着被挨骂的孩子肯定会抬起头来不可置信地看你一会儿,然后开始动脑筋:让自己变得更仔细一点啦,给自己请家教额外辅导啦,考前减少看动画片的时间,多复习一下啦,等等等等。无论孩子提出的解决办法合理与否,都是值得高兴的,因为他没有从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中接收到负面因素,而是积极开始想办法解决,这本身就是心态的一个上升趋势的调整。

这时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眼镜,会发现他眼中不是那种挨骂时的懊悔、不耐烦,而是在闪闪发光,有一种希望在闪现。他会觉得:原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现状!

相信我,这种感觉是十分棒的,也很有力量。我小时候就会有这样的体验,父母责骂我的时候,我会觉得非常烦躁,非常抗拒。但是如果他们让我自己提出解决办法,甚至请我帮助他们一起制定我的学习计划后,我会有种“我想要”感觉,会有一种能为父母出力的成就感,会有一种“结果的好坏原来决定权在我自己手里啊”或者“原来要是我自己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充满希望的美好感觉。

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是一种希望。如果一个孩子每天都能获得希望,相信他每天都会过得比那种总是失去了希望的孩子快乐得多,也愿意改变得多。

当然,当孩子提出了若干个解决方案后,就轮到父母上场了,孩子思考解决方案时,父母最好不要打断或干涉,使他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父母要把控这些解决方案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不可行的。比如“让自己变得更细心一些”这个方案就过于笼统,没有落到实处。父母需要意识到,孩子粗心的表象背后,其实是对知识点的生疏、割离(还未学会寻找联系),或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比如每完成一部分题目就自己检查一遍),把这些分析给孩子听,不要怕他们听不懂,他们远比你想象的要聪明得多。

然后大家一起商讨出最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时千万不能中断,要趁热打铁,根据这个方案把具体的执行计划做出来,比如针对知识点掌握不扎实这一点,就可以把下次考试的复习任务分解到每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计划的制定要以孩子为主导,父母在旁边进行提问性引导就足够了,比如:“你觉得这个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很棒,然后呢?”“非常好,能不能把这部分写得再具体些?”

这就和公司管理一样,很有意思。员工有自己参与制定的公司制度和流程,对制度流程的理解程度、执行的效率和积极性往往会比领导制定好之后强制要求执行要高得多,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自己想出来的东西,“这是我提出来的,做不到岂不是很丢脸?“孩子的心理也是一样的,这就叫参与感带来的自控力。

所以我们在这里归纳一下“建设性提问”和“破坏性提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应该牢记三个词:引导、称赞和把控,绝非是:强制、命令和责备。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