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6到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

6到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4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6到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对于孩子,每个家长都关心的话题一定是孩子的成长阶段问题,这也是现在社会的每个家长都有都重点关注的,他们都希望宝宝健康成长,那么6到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

6到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1

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

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

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咨询中发现,父母反应(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应)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们看,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沓、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着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画的是我们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而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我想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与父母行为模式的关系:

第一、’孩子“拖沓”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从词义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

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脱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

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坳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在孩子们言谈举动里,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父母一点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

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而很难用语言表明,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比如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偏爱独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产生生动的幻想,也会热衷于电视和游戏,因为这里面有他忠实的伙伴可免除他的`孤独。

有些孩子常爱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这些动作本身,说明与孩子婴儿期(口唇期)满足缺失有关。

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绝吃饭的行为,多半是通过这些行为惩罚关系人:他们的父母,因为他心里有来自关系人某种方式或态度的伤害。

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对玩具的破坏、恶作剧、捣乱等攻击行为,这说明孩子内心有愤怒和伤心,而造成愤怒和伤心的可能性却很多:或许他在同伴中从没得到过重要角色,或许游戏中玩输了,等等。

6到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

那么,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

第二、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

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逐渐快速地穿衣服、吃饭、做手工、做上学前的准备工作。

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

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不管他们的努力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事情被征服了,会有满足感;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知道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这样,孩子感觉到了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持成人观念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要求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从来没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满意的情绪态度,数落和要求孩子(此时的孩子,感觉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够)。如果重复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会导致退缩行为。

可以这样说,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

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对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为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

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给他人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慢,就是被大人对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来的。

由此,我们看出,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惯孩子动作慢、难以自控情绪等,那么,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给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烦。其次,要学会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这意味着父母的行为模式应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的规律。

6到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2

0(初生)-6岁为婴幼儿。

7-12岁为少儿。

13-17岁为青少年。

18-45岁为青年。

46-69岁为中年。

>69岁为老年。

根据发展心理学划分: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2岁, 幼儿期2-3岁 。

学龄前期3—6、7岁 。学龄初期6、7—11、12岁 。

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30岁 。

中年期30—50岁。 老年50岁以后。

6到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 第2张

国际上通常按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对人口总体做不等距分组,分别称为少年人口,壮年人口,老年人口。

以人口总数为基数计算少年人口系数,壮年人口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还以壮年人口数为基础计算抚养系数。

即抚养系数=(少年人口+老年人口)/壮年人口 国际上还把15~24岁年龄段的人口称为青年人口。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年龄段的划分

童年:1___7岁;

少年:8___16岁;

青年:17__29岁;

而立:30岁;(旧称:而立之年)

耳顺:40岁;(旧称:耳顺之年)

知天命:50岁;(旧称: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60岁;(旧称:六十花甲)

古稀:70岁;(旧称:古稀之年)

耄耋:80__99岁;(旧称:耄耋之年)

高寿:100岁以上。

6到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3

儿童是指3-6岁;少年指十一岁左右至十七八岁;13-17岁为青少年;18-45岁为青年。

0(初生)-6岁为婴幼儿;7-12岁为少儿;13-17岁为青少年;18-45岁为青年;46-69岁为中年;>69岁为老年。

这五个年龄段的划分已经将人类的老龄化推迟了10年,这将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产生积极影响。1994年以前,划分人口问题的国际标准是三个年龄组:0至14岁的儿童、15至64岁的劳动力和64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国60岁以上)。

在世界上,人口通常分为0-14岁、15-64岁和65岁以上的人群。分别称为少年人口、成人人口和老年人口。少年人口系数按总人口计算,成年人口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也按成年人口数计算,即依赖系数=(青年)。在国际社会,15-24岁的人口也被称为青年人口。

16岁算青少年,青少年是青春期的年龄,为专有名词。

6到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 第3张

扩展资料:

确切年龄的计算方法:

它比周岁年龄更为精确地反映人们实际生存的时间,但由于其统计汇总时较为繁琐,故人口统计中使用甚少。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除对不满1周岁的婴儿,特别是不满1个月的新生儿常常按月日计算外,一般不按日计算确切年龄。实足年龄,是最常用的计算年龄的方法,简单,易掌握,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记载。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