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6到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6到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4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6到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而且孩子的心理情况是很重要的,爸爸妈妈需要多多注意的,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6到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6到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1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主要的危机是勤奋与自卑。

这是他们刚刚进入一个密集学习各种社会技能,各种文化知识的时期,他们越来越在意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和周围的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也就是说儿童从6岁到12岁,也就是小学这6年,孩子基本上是在学校这个群体当中生活的,他要通过个人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学习勤奋才能拿到好成绩,学习不勤奋就拿不到好成绩。

所以如果孩子拿到好成绩,得到社会的认可,他就会很自信。但是如果他拿不到好成绩,自己又不够努力,可能他就会陷入到自卑中。

所以孩子在成长阶段非常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如果能够被看见、能够被激励到,他就会更加的勤奋,所以在孩子6~12岁的阶段,我们最主要的目标是去培养孩子的那份自信心,这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作为家长不仅仅要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去用心的陪伴,去做到赏识教育、多关心、少责骂。

典型表现1关于学校学习和成绩

孩子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到他人生当中的学业阶段了,小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水平与他学前期的家庭教育质量是非常相关的。

其实很多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成绩都不是很好,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发育晚,各方面发育程度与学业要求不相符合。

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的情况,那么就不要只是严厉的批评孩子,认为这是不够努力的结果。

如果经过努力成绩依然明显落后,那么父母就要细心观察,多和老师沟通,找到具体的原因。

看看孩子上课听讲是否不认真,手部肌肉的锻炼是不是不够好,影响到了他写字或者是不是视力不太好,整体发育稍晚的话也不是什么坏事,然后再来想对策。

所以更关注的应该是成绩背后的原因。

同时,作为父母,我们要鼓励孩子,即便小学的时候在学业上没有做到更好,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且在人生的阶段要继续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同时因为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是刚刚进入到学习的阶段,我们首先要保护的是他的学习兴趣,同时要让他知道学习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且我们也可以陪伴他们找到更好的、更适合的学习方法。

同时我们还要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为了和别人竞争,同时我们大人在心里面要放下与别人的比较,一定要看见孩子的学习其实就是在不断的超越自我。

6到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其实都是在帮助你找寻到孩子更适合的方法,同时让我们秉承着爱陪伴着孩子度过学业的最初阶段。

典型表现2孩子在学校因为纪律问题被老师批评

平常我经常听到有一些老师或父母,提到很多孩子或者是一些好动的孩子,上小学之后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吃力,而是他们的自自控、自律的能力比较差,经常因为纪律的问题被老师批评,那么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改进呢?

其实孩子在小的时候是非常需要家长逐步提升他们的自控力的,这种能力,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从入园前的家庭教育中做起,帮助孩子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锻炼。

孩子入园、入学其意义之一也正是在于他需要在集体的环境当中去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以照顾到他人和环境的需要,从而成长为社会性的人。

如果我们不去做这些,那就错失了帮孩子提升自控能力的机会,妨碍他的成长。

这些幼儿期所错过的没做好的,在小学时期就会体现出来,表现行为控制能力不够、纪律差,有时还会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自尊。

1、与孩子一起玩一些需要专注的游戏,看一些可以提升专注力的书籍。

比如说这种《视觉大发现》或者说是《迷宫》,都是让我们的孩子找寻图片当中的一些线索,这样的书籍是可以让他们提升注意力的。

再比如说搭积木、搭乐高、拼图,这些也都是在让我们的孩子专注的做事情。

有些孩子可能比较好动,这种比较静的游戏他可能不是特别喜欢,我们可以陪他们一起玩。

孩子们最享受的其实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所以这种动静相结合,相互交替的方式更加适合于我们孩子成长。

2、跟孩子玩各种游戏的时候提出来一些挑战

设置些难度,然后提升他们的一些抗挫能力,同时让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耐心坚持。

我曾经在果果5岁的时候带他去走过沙漠徒步,我们走了18公里,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是能感受到的,孩子其实是非常有力量的,他需要我们大人去保护好,而且需要被看见。

3、孩子自我管理

在生活中让孩子们多去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提升自己管理的能力。

而且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鼓励他,你是怎么做到的,然后让他逐渐知道我就是一个自律的孩子,我就是一个有自控力的孩子,逐渐增强他的自信心。

对于小学生来讲,我们除了可以做这些之外,还要跟他们提前讲清楚在学校当中的一些规矩和道理,然后正面解释学校当中的规则,不要让他讨厌这些规则,让他明白其实这些规则也都是来帮助我们的。

要让他知道上课的时候怎么样提升自控力,也可以让他想一些好办法。

比如说我们在笔袋上贴个小贴画,提醒自己上课不要随意讲话。

如果是精力比较旺盛,好动的孩子的家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需要有一定的信心和耐心,持续的去努力。

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链接在、爱在,其实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不要对孩子有不符合年龄的这种期待,也不要让他有不符合年龄的依赖,我们要让他们逐渐做到独立自主、自控、自律,我相信孩子的未来就一定会不可限量。

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孩子其实每天都在长大,在变化,他的自控能力是可以在你的帮助下一点点提高的。

一个人越是在年幼时,他发展的越是他生命内核的东西,年龄越大发展的越是外围枝结的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他们在6~12岁年幼的时刻。

6到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2

没想到6-12岁是心理成长期

首先6至12岁的时候,容易产生性问题。

在中国对于性教育总是比较隐晦的,其实在六到12岁的时候,是他们对性欲望隐藏最强的时候。如果不想你的孩子产生性偏离,那么你就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性教育。

其次培养孩子的兴趣。

受过教育的父母都应该知道在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六到12岁的时候,他们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你能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对孩子的今后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过度地要求孩子也会让孩子压力倍增,适当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够让你的宝宝更加优秀。

6到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第2张

再次引导孩子懂得合作意识。

在这个年龄段,许多孩子会隐藏自己的性意识,俗话说:异性相吸,同性排斥。所以家长在孩子6至12岁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合作意识,这样才能够避免孩子出现早恋的情况。

孩子的成长并不会一帆风顺,家长一定要在学习中教育自己的宝宝。在六岁之前就要给自己的宝宝立规矩,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成为国家栋梁。

6个技巧,预防孩子心理问题

如果孩子已经确诊,那就按照医生的要求接受规范治疗,同时做好家庭护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

另外,家长们也可以通过下面6个方面的改变,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更快乐地成长。

1、学会倾听

家长的忽视和不理解,往往是造成悲剧的根源。作为家长,你是否真的了解孩子?你知道孩子究竟想要什么?他最近在想些什么?

请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相处,多一点倾听,少一些说教,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理解,建立更融洽的亲子关系。

2、心理教育

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长要帮助孩子主动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科学的减压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3、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忽视型、放纵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而权威型的家长,则懂得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会对孩子的成长投入更多的爱和关注,既对孩子有要求,也懂得理解和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更加自信和独立,待人友善,热爱生活。

4、坚持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起到减压作用,一起运动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计划。尽可能抽出周末、晚上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进行慢跑、球类等有氧运动。

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运动前要热身,减少运动中受伤的风险。

5、规律睡眠

良好的睡眠是保证孩子每天精神状态、学习状态的基础,而经常睡眠不足的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是平常人的数倍之多。

因此,家长要督促孩子每天按时睡觉起床,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孩子的睡眠时间,可以参考“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建议:

6、均衡饮食

饮食和营养不仅维持着我们的身体活动,而且对情绪和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不良饮食与包括焦虑和抑郁在内的情绪障碍,以及其他神经精神疾病,存在着强烈联系。

对于孩子的日常饮食,家长要做到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保证孩子有均衡的营养摄入,烹饪时减油、减盐、减糖。

其次,要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三餐有规律,不暴饮暴食,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食品,少吃油炸食品和零食和甜食,平时多喝水。

6到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3

1、儿童青少年6大常见心理问题

1、抑郁症

抑郁症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它难以被察觉,却对孩子伤害极大。

现实中,有不少孩子深受抑郁症的困扰,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被当作是青春期的“叛逆”,小孩子的“矫情”,从而错过了治疗机会,最终引发悲剧。

统计显示,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是15岁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车祸。

典型表现:

1、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抑郁悲观;

2、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言语减少;

3、兴趣、精力减退或快感缺失,什么事都不想做;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能力越来越差;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2、焦虑症

焦虑不止属于成年人,孩子也可能深受其扰。

焦虑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以过度、持续性的担忧和恐惧为主要表现,还可能伴随心律加快、呼吸加快、出汗、发抖、虚弱、疲倦、睡眠困难以及肠道问题等躯体表现。

焦虑症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对于孩子来说,最常见的主要是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和社交性焦虑。

典型表现:

1、分离性焦虑

表现为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担心亲人离开后会发生不幸,亲人不在时拒不就寝,拒绝上幼儿园或上学,勉强送去时哭闹并可能出现头痛、腹泻、呕吐等躯体表现。

2、过度焦虑反应

表现为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和不切实际的烦恼。比如担心学习成绩差、怕黑、怕孤独,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安、焦虑。患者往往缺乏自信,对事物反应敏感,并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腹痛腹泻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

3、社交性焦虑

表现为与人接触或处在新环境时出现持久而过度的紧张不安、害怕,并试图回避,恐惧上幼儿园或上学,有明显的社交和适应困难。

3、学习障碍

孩子厌学逃课,考试成绩跟不上,未必是态度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在接受正规教育的条件下,智力正常的孩子在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能力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表现出明显困难,因此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和要求。

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数学障碍等。造成这些障碍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

典型表现:

1、 孩子的智商不差,但某些学习表现却远不如同年龄的孩子;

2、 孩子很想学,也很努力,但学习表现却还是不理想;

3、 孩子有学习困难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一学期或一学期以上);

4、 孩子需要特殊的学习方式才能学会(例如:将文字画成图像才能理解)。

4、多动症

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不认真,也未必都是品行问题,很可能是由于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注意缺陷、行为多动和情绪冲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

多动症的患者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常常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头疼。

典型表现:

1、注意缺陷:注意力不集中,保持专注的时间很短,经常心不在焉,丢三落四;

2、活动过多:很难保持安静,小动作很多,不分场合的嬉戏打闹;

3、情绪行为冲动:做事全凭兴趣,没有耐心;要求必须立刻满足,否则就哭闹、发脾气;情绪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做出攻击行为;

4、学习困难:由于注意力无法集中,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和要求。

5、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发生于18岁以前的儿童和青少年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

这些异常的行为也被称为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成年后很可能会发展为人格障碍,把孩子引向歧路。

典型表现:

1、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表现,如偷窃、抢劫、纵火、破坏他人财物等;

2、攻击性行为:攻击他人或动物,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等;

3、对立违抗性行为:经常逃学、尽管父母反对,仍经常在外过夜等。

6、游戏成瘾

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无数家长为此而困扰,却感到无能为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游戏成瘾(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

典型表现: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6到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第3张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因为游戏而失去或可能失去学业和社交关系。

3个维度,帮你判断孩子心理健康状态

上面提到的这些心理问题,表现涵盖了方方面面,但家长们还是可以借助三个维度的观察,来进行早期识别,防患于未然。

1、观察孩子的习惯

主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学习等有没有出现异常。

2、观察孩子的行为

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常态,如果与之前不同,与其他的同龄人明显不同,比如突然变得孤僻,不爱说话,甚至没有原因的哭泣等等,都需要引起重视。

4、观察孩子的情绪

如情绪表现为焦虑、低落、爱发脾气,这些可能是青春期逆反的表现,也可能是某些心理问题的前兆,家长需要注意识别,合理引导。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推荐:

1、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2、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3、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4、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

5、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6、每周吃鱼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类280-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小孩,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心怀希望,向阳生长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