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人体后背的经络

人体后背的经络

来源:潮女谷    阅读: 4.4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人体后背的经络。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我们人后背有着各种各样的经络,这样的经络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接下来就由小编带大家详细的了解人体后背的经络的相关内容

人体后背的经络1

1、背部的经络名称及位置

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

人体后背的经络

2、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

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保健性的治疗,主要适用于感染治疗、背部疾病治疗等,通过背部经络疏通能治疗很多疾病。使用此项治疗好处也是很多的,患者做此治疗多是拔罐治疗,治疗时通过背部的穴位刺激,使用背上的经络全部打开,就有疏通的功效。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如果经常在背部正中或两侧拔罐。这种特有的刺激,不仅有利于快速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而且能调节脏腑,促进血液循环,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作用增强内分泌功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可见,背部拔罐好处多多,喜好拔罐的朋友,不妨在背部拔罐。拔罐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有哪些呢?可治疗疾病也可预防疾病,拔罐是中医里很经典的治疗方式,多数人都进行使用。

人体后背的经络 第2张

3、中医怎样疏通背部经络

背部的经络连接身体各个部位,经常背部按摩能打通全身气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可缓解全身疲惫和肌肉疼痛,去病强身、增加人的抵抗力等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背部按摩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多个穴位系于背部,适度捶打北部可振奋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等,达到消除疲劳、安神等作用,并可强化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捶背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约束,通常有拍法(虚掌拍打)和叩法(虚拳叩击),两种手法均宜轻不宜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捶背时,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可自己捶打,也可由他人捶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至100下为宜,每日可捶背1至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20分钟为限。

全身重要的经络有哪些

经络学是古老中国医学的一部分,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该学说认为人体经络分为经脉、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条,称为‘奇经八脉’)。络脉又分为浮络(体表部位的脉络);别络(较大,共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合称‘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

人体后背的经络 第3张

人体经络的重要意义

经络对人体而言非常重要,它既能决生死,又能处百病,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来连络的,而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运行气血,营养脏腑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称之为"以表知里"。

人体后背的经络2

1、人体后背的经络主要有督脉和膀胱经的分布。督脉分布与后正中线上,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其两侧旁开1.5寸、3寸的位置,与督脉平行。由于肩胛内侧缘到后正中线的距离为3寸,所以过二者的中点,引一条与督脉平行的线就是膀胱经的第一条经络。通过肩胛内侧缘引一条与督脉平行的线就是膀胱经的第二条经络的分布。人体各个脏腑的背腧穴都位于膀胱经的第一条经络上,比如常用的肺俞穴、脾俞穴等。一般拔罐、艾灸都选取后背的腧穴。

人体后背的经络 第4张

2、人体背部的经络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这两个经络贯穿了人的后背。督脉在人的后背正中央,在脊柱上从上到下,贯穿人的整个脊柱,足太阳膀胱经从脊柱旁边1.5寸开始向下行走,这两条经络是背部主要的两条经络。患者如果发生颈肩腰痛或者一些内科疾病,可以通过针灸相应的穴位来治疗,也可以选择用艾灸的方法来刺激穴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人体后背的经络3

经络与阴阳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根据经络在人体四肢、躯干的循行路线,又可分为阴经和阳经。例如,十二经脉就分为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此外,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和络脉等,都有阴阳之分。而在经脉内的经气,则通过腧穴的不断调整以保持阴阳经气的相对平衡。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夫阴与阳,皆有腧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

人体后背的经络 第5张

经络与脏腑

经络与脏腑有直接联系,每一经脉各属一脏或腑,并以其所属脏腑命名。“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是指十二经脉中气血流行是循环贯注的。《灵枢·营气》就其具体流注次序作了详细描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问,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颅内,注目内眦上,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至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人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肋,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人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经络与肢节

经络内与脏腑联系,外联肢节分布于体表。从《马王堆帛书》中的十一经脉,到《黄帝内经》变成了十二条经脉,并有了明确的表里经和同名经关系。从十二经脉的分布来看,手三阴经都分布在胳臂的内侧(阴面),而手阳明在前侧面,手太阳在后侧面,手少阳在胳臂的正背面。如果让胳臂自然下垂,则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足部的六条经脉完全相同。在身体躯干部,足阳明在前,足少阳在侧,足太阳在背,仍然与四肢的情况大体相同。由于躯干只有三个外侧,故这时的足三阴经应该循经行躯干的内部,这样符合“阳在外,阴在内”的.中医阴阳思想。 经络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路线,二是功能。经络的路线在人体线路图上较清楚,但它的功用较为复杂而难理解。这个问题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亦有所讲解:“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即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与肌肉

肌肉系统是人体中最丰富的外周组织,它受中枢神经控制,可产生紧张和松弛等不同的状态,还存在着复杂的反射关系。这与经络畅通与否、心理调控情况,以及各经脉和络脉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外练筋骨皮”,一个习练者在练功的过程中,宁静自然、放松肌肉,是疏通经络最基础的功法之一。《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容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经络与穴位

经络与穴位是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概念,穴位是叉点状,经络是路线状。从许多穴名取自循经路线的部位来看,穴位就是来源于经脉上的一些特殊的叉点。从中医的循经按穴道理来分析,经络的“不通则痛”和穴位的“以痛为腧”的原理,则形成了穴位是经络调控点的关系。当然,也有一些穴位,诸如背腧穴和阿是穴,它们与经脉的关系不太大,但在中医上它具有止痛的治疗意义。《灵枢·背腧》中言:“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所以,这里指的穴位是经络线上的穴,即经穴。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