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乐园 >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5篇)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5篇)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1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

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几千年来,在华夏后裔中享有难以匹敌的殊荣,后世不仅以他作为文明开端的象征,更尊其为共同先祖。历史学家们更理性一些,众口一词地封他为部落联盟长,是“天下为公”的楷模,禅让制度的奠基人。历史上,真实的黄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真的做到了“天下为公”么?他建立的是禅让制还是专制制度?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5篇)

部落联盟长纯属想当然

当时,有熊国国君少典生有两个儿子,其一是神农,也称炎帝;其二是轩辕,就是黄帝。据《史记》记载,黄帝自小就十分聪明,等到长大的时候,更敦厚机敏,果断刚毅。

黄帝年轻时,其胞兄神农氏继承父亲少典,成了国君,被尊为炎帝。当时已进入农业社会,这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时代进步了,领袖以及大大小小权势者贪欲也随之膨胀起来。部落与部落、族群与族群,甚至一个部落一个族群内部的冲突也自然地频繁起来,丛林社会的特征日益凸显。

炎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路诸侯之间的相互掠夺日渐激烈,并发展成抢掠战争,民众在战火中不堪蹂躏。炎帝对此不管不顾,听之任之,只是尽情享受着“天下第一家”带给的荣华富贵。更严重的是,炎帝依仗手中权力,主动侵凌诸侯,导致天下更加混乱。

民众需要英雄人物站出来,带领他们推翻昏聩贪婪的炎帝,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轩辕将这些看在眼里,于是这个青年人挺身而出。由于轩辕的皇族血统,过人能力及敦厚品德,他登高一呼,天下人莫不响应。轩辕乘机将民众组织起来进行训练,待到兵强马壮时,出兵讨伐那些不服从中央命令、不向中央进贡的诸侯。在威德并用之下,各路诸侯纷纷脱离炎帝而归顺轩辕。

这时候,昏庸贪婪的炎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对胞弟的崛起不能容忍,双方终于在“阪泉之野”爆发了内战。内战的实质,是积极进取的军事集团与腐朽没落的军事集团之间的政权争夺。在民众的支持下,轩辕同炎帝展开了三次激烈的大战。最终,轩辕取得了夺权胜利,炎帝很不体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此可见,后世史学家将那个时代称之为原始社会,将炎黄称为部落联盟长之类,纯属想当然罢了。

中国没有禅让制度

轩辕取代炎帝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讨伐蚩尤。当时,蚩尤依仗强大的兵力,不肯服从中央,还在边界不断地烧杀抢掠。轩辕对蚩尤的行径难以容忍,决定御驾亲征,讨伐蚩尤。对蚩尤用兵的完全胜利,奠定了轩辕的领袖地位。回到中原,各路诸侯莫不臣服,共推轩辕为天子,称为黄帝,同时盟约:天下有不顺从者,愿追随黄帝予以征讨。之后,诸侯们果然实践诺言。

当时,华夏大地还处在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阶段。周围诸侯臣服了,四边还有不知黄帝、不服从号令的部落存在。黄帝乘全盛时期的余威,将周边一个个征服。随着征伐战争的完成,黄帝随即指挥部队劈山修路,拓展交通。

当时中国的疆域已初具规模,西边到甘肃平凉,东边至东海、黄海,南边到达湖南湘江,北边至合符釜山,国都设于涿鹿附近。为给天子地位蒙上神秘色彩,黄帝专门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借祷告上天的名义,昭示天下百姓:轩辕黄帝是“奉天承运”,是得到上天承认的、唯一合法的天子。为保卫自己的安全,黄帝特别抽调忠实将士成立御林军。黄帝不在国都,考虑到对四方的驾驭,专门成立了中央政府。

当时的国体是分疆列土,相当于现在的联邦制。诸侯们承认一统的国家,也承认黄帝独一无二的共主地位。中央政府承认诸侯分治辖区的权力。为了监督各诸侯,黄帝还设立“左右大监”,监督万国。

由此可见,黄帝不是部落联盟长,中国也没有禅让制度。黄帝之后,依次接班的是黄帝的直系子孙。可以说,自黄帝开始,中国已经开始了家天下统治,也即开始了专制社会,黄帝是专制社会的奠基者。

专制制度导致宫廷政变

黄帝发现儿子之间发生了权力的明争暗斗,为了内部的和谐,他在荆山铸鼎三只,用作盟誓的信物,象征天、地、人,要儿子们在集团内部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做非分之想。

不过,黄帝的计划落空了。当黄帝欣赏地审视着三只刚刚打掉范模的宝鼎,思考着盟誓程序和誓言的时候,御林亲兵未经召唤就冲了进来。他猛地一愣,尚未来得及斥责,大刀长矛已一阵乱砍乱戳,把他砍倒在血泊之中。后宫嫔妃也在一阵阵惊叫中倒在血泊里。大臣们有的想拔刀抵抗,有的想拔腿外逃……然而都是徒劳。黄帝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早已布置了绝对的优势兵力,层层包围,就连那些不太坚定的观望者,也无一幸免地死于非命。

黄帝是海内推戴的共主,是国人敬仰影从的旗帜,如今怎能以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向世人交代?玄嚣、昌意在政变前早已熟虑,在秘密掩埋了尸体之后,他们遂对外宣布:黄帝铸鼎成功后,天上忽然飞下一条虬龙,迎接黄帝上天去了,同时骑上去的还有后宫嫔妃和大臣70余人;那些位卑官小的(实为弑君凶手),因龙背的地方有限,攀援中弄掉了黄帝的靴子、雕弓,还拔掉了虬龙的胡须……说时,还指着地上的龙须草。

在愚昧时代,人们普遍相信这是真的。即使有些人怀疑,然而看着杀气腾腾的阵势,只好将想说的话咽进肚子。为稳定人心,丧事主持者以十分虔诚的态度,在陕北桥山给黄帝举行国葬。黄帝虽御龙宾天,然遗物还在,埋葬遗物是对先帝的最好悼念,也是对民众最好的安慰。声势很大,动员了几十万民众,耗时几年,巍峨雄壮的黄帝桥山陵终于完工。隆重的祭奠仪式,给这场血腥政变画上了完满句号。

在政变平定之后,玄嚣、昌意开始分配胜利果实。昌意虽然是弟弟,但势力最大,所以他的儿子颛顼接替爷爷做了皇帝。就像篮球主客场一样,颛顼传位于自己的侄子帝喾,帝喾传位于儿子挚,挚不贤,由弟弟唐尧取代。该变换主客场了,唐尧在难以割舍中,又传位给昌意一支的虞舜,虞舜传位给儿子夏禹。该第三次改变主客场时候,夏禹没有传过去,而是传位给儿子夏启,遂引发甘亭之战。

专制制度是一种不能自我救治的病态系统,由它本身激化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内部实力派此消彼长的权力角逐等,都是专制社会崩溃的内在动因。黄帝确立的这种病态制度,让自己也做了这种制度的牺牲品。

选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xx.12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2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着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的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的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和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有一天,诸葛亮下山经过半山腰的一个废弃的“庵”时,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的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这时,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的细眉大眼,仙姿娇娆,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动了心,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就过来歇息用茶。” 诸葛亮从“庵”中出来时,觉的有一丝奇怪,怎么以前从来没见过这地方有人住呢?!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吃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开始迷迷糊糊起来。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厌倦了起来,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诸葛亮听出来师父的话里有话,就低着头说:“师父!我不会辜负您的一片苦心的!”

“这话现在我却不信。”老道人望着诸葛亮说:“我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哑病,收下你当徒弟。前些年你是聪明加勤奋,师父我苦心教你不觉的苦;现在你是由勤奋变懒惰,虽聪明也枉然哪!还说不辜负我一片苦心,我能相信吗?”

老道人又说:“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说着,他指着庭院里被葛藤缠绕的一棵树让诸葛亮看:“你看那棵树为啥死不死活不活,不往上长呢?”

“让葛藤缠的太紧了!”

“对呀!树长在山上,石多土少,够苦的。但它根往下扎,枝往上长,不怕热,不怕冷,总是越长越大。可是葛藤紧紧一缠,它就长不上去啦,这就叫‘树怕软藤缠’哪!”

聪明人一点就灵。诸葛亮看瞒不过师父,问道:“师父!你都知道啦?”

老道人说:“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看你的神色,观你的行动,还能不知道你的心事吗?”停了一下,老道人面色凝重的对他说:“实话给你说了,你喜爱的那女子并不是人,它原是天宫一只仙鹤,只因贪嘴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被打下天宫受苦。来到人间,它化作美女,不学无术,不事耕耘,只知寻欢作乐。你只看它貌美,岂不知乃是寝食而已,你这样浑浑僵僵下去,终身将一事无成啊!若不随她的意,还会伤害你。”

诸葛亮一听有点心慌,忙问怎么办。

老道人说:“那仙鹤有个习惯,每晚子时要现原形,飞上天河洗澡。这时,你进她的房中,把她穿的衣裳烧掉。衣裳是她从天宫盗来的,一烧掉便不能化作美女了。”

诸葛亮答应按师父的吩咐去办。临行,老道人将一把龙头拐杖递给诸葛亮,说:“那仙鹤发现庵内起火,会立即从天河飞下来,见你烧了她的衣裳,必不与你甘休。如果伤害你时,你就用这拐杖去打,切记!”

这天晚上子时,诸葛亮悄悄来到庵里,打开房门,果然见床上只有衣裳,不见有人。他立即点火去烧那衣裳。

仙鹤正在天河里洗澡,忽觉心头一颤,便急忙往下张望,发现庵内出现火光,“呼”的飞了下来。她见诸葛亮正烧她的衣裳,扑过来便啄诸葛亮的眼睛。诸葛亮眼疾手快,拿起拐杖,一下子把仙鹤打落在地。他伸手去抓,抓住了仙鹤的尾巴。仙鹤拼命挣脱,翅膀一扑一闪,又腾空飞去。结果仙鹤尾巴上的羽毛被诸葛亮抓掉了。

仙鹤秃了尾巴,便与天宫中的仙鹤个个不同。从此便再也不去天河里洗澡,也不敢再混进天宫去偷可以化作美女的衣裳,永远留在人间,混进了白鹤群里。

从此,诸葛亮为不忘这个教训,把仙鹤尾巴上的羽毛保存起来,以此作为戒鉴。

打这以后,诸葛亮更加勤奋,凡师父讲的,书上写的,他都博学强记,心领神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又过了一年,正是诸葛亮烧美女画皮的那天,老道人笑着对诸葛亮说:“徒弟呀,你跟我已经九年了。该读的书都读了,我要传授的你都听了。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已年满十八岁了,该走出家门,干你自己应该干的事啦!”

诸葛亮一听师父说他“满师”啦,连忙恳求说:“师父,徒弟我越学越觉的学识浅薄,还要再跟你多学点本领!”

“真正的本领要在实干中才能得到,书上学来的,还要看天地万物变化,随时而转,随机应变,才有用啊!比如你上那仙鹤当的教训,以后不要再被情色迷恋,这是直接的教训;推而广之,世上一切事物都不可被它的表像所迷惑,要小心谨慎从事,洞察其本质才是。这算是我临别的嘱咐吧!今天我就要走了。”

“师父,你往哪里去?”诸葛亮惊奇地问:“以后我到哪里看望您呀?”

“四海云游,没有定向。”

顿时,诸葛亮热泪滚滚,说道:“师父一定要走,请受徒弟一拜,以谢栽培大恩!”

诸葛亮躬身拜罢,抬头不见了师父,从此便再也寻不到他的踪影。

老道人临走,给诸葛亮留下一件东西,就是他后来常穿的八卦衣。

诸葛亮因为怀念师父,常把师父的八卦衣穿在身上,只当师父永远在自己的身边。 诸葛亮不忘师父的教诲,尤其是那临别的嘱咐,特意把带在身边的羽毛做成一把扇子,拿在手中,告诫自己谨慎从事。这就是诸葛亮手中那把羽扇的来历。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3

现在的人们都在企求长寿,但能活过百岁之人仍然为数不多。但你能想到,在古代,曾经有许多长寿的国家存在过。

传说中的小人和大人似乎和长寿联系在一起。

《神异经》记载,西北荒中有一个鹤国,国中的小人长七寸,他们为人自然有礼,每个人都可以活到三百岁。他们行走如飞,可以日行千里,百物都不敢侵犯他们,但他们只怕海鹄,因为海鹄看见这些小人就会把他们吞下去。令人称奇的是,吃了这些小人的海鹄的寿命也可以达到三百岁,而且也可以“一举千里”。《拾遗记》则记载了一个叫陀移国的国家,国中百姓只有三尺高,但却可以活上万年。《博物志·异人》记载,有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

这些可以活上上百年,乃至万年的大人和小人真让今人羡慕不已。

中国古籍还记载了许多海外的长寿国家。如东方海外的君子国。《山海经·海外东经》说:“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说文》中说“君子国乃是不死之国。”据说因为他们喜好礼让,不与人争,所以称为君子国,国中的人都非常长寿。

再如西方海外的长寿国轩辕国。《山海经·海外西经》说:“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也说轩辕国中不长寿的人的寿命都可达八百岁。我们知道轩辕是黄帝的号,那么轩辕国应该是由黄帝的子孙相聚而成国的。他们都是人面蛇身。离轩辕国不远还有一个长寿国,叫白民国。《山海经·海外西经》说,白民国在龙鱼所在地的北面,那里的人都是白皮肤而且披散着头发。有一种叫做乘黄的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狐狸,脊背上有角,人要是骑上它就能活两千年。此外,奇肱国和犬戎国的人也都很长寿。

有的国家之人,不仅长寿,而且似乎是长生不死。《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另外,在西方的荒野上,还有氐人国和三面一臂国也是长寿国。不过,长寿国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应该是西北海外的无启国了。无启就是“无继”的意思,就是没有后代。《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无启国在长股国的东面,那里的人不生育子孙后代。”既然没有后嗣,怎么能成为国家呢?原来他们是生活在洞中,不分男女,死后“其心不朽”,过了百十年后,还可以活过来。就这样活了又死,死了又活,等于永远不死,所以不需要后嗣。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4

清嘉庆年间,安庆潜山来了一位新县令。与前任不同的是,新县令上任后,并未急于坐堂理事,而是在师爷的伴随下,到处走访。潜山境内的商贾大户,官绅之家,他是常客。凡大户人家嫁女娶媳妇,长辈老人仙逝的,他都亲临贺喜吊唁。一时间,潜山老百姓都说新县令好,体察民情。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新县令懂风水建筑学,他在这方面的学问比那些地理先生和卦师都强。因他每到一处,都要观察这家房屋的座向,门楼的方位,天井的形状,院墙是否青龙高于白虎,室内门窗的布局能否聚财等都要探讨点评一番。

潜山县城不是很大,二个月时间,新县令就对潜山的概貌、风俗人情了然如胸。从他颁布的文书布告“尊老爱幼、奖勤罚懒、鼓励农桑、兴修水利、禁止赌博、不得扰民”的内容看,新县令是一位亲民廉政的好官。

但事又凑巧,在新县令到任三个月后,潜山境内不时出现盗窃大案。被盗的都是大户人家的金银珠宝,这让新县令很难堪,当着众多乡绅和失窃家主的面,新县令严令捕快衙役限期破案,否则严惩不贷。县衙捕快头领丁一,潜山余井人,当差二十多年,破过不少案件。但面对这几起盗窃案,他是一头雾水,多次带人查勘现场,都找不到窃贼的蛛丝马迹,没有破门撬锁和翻墙入室的痕迹,东西似乎是不翼而飞了,捕快中甚至有人认为是家人自盗。

随后几个月,不仅旧案未破,又添几起新案。这一下,潜山境内如油锅里丢进了冰块,一下子炸开了。人心惶惶,要求尽快破案的呼声压得捕快衙役们喘不过气来。

这天,被窃人家的一群人在商会会长的带领下,来到县衙,要求讨个说法,在离县衙大堂几丈远的地方,他们听到县衙大堂里,有人撕心裂肺的'哭叫,来到大堂门前,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新县令正气急败坏的命人将丁一和几名捕快打的皮开肉绽。看到这情景,他们不仅没说什么,反而恳求县令息怒,手下留情,新县令盛怒未消地说:“看在父老乡亲的面上,暂饶了你们,限你们一个月内破案,否则革职查办。”

在家躺了两天的丁一,想着破案期限,心急如焚,就在他觉得走投无路时,忽然想到了他的师父,退职在家的老捕快汪宁。对,明天就去找他。

汪宁,潜山槎水人。他可不是一般的捕快,他有二项绝活,一是轻功,能平地弹跳到一棵大树上,在拇指粗的树枝上稳稳站住;二是他的铁丸弹弓,百发百中,能打落空中的飞鸟,外号汪铁子。他从事捕快四十多年,经他手破的案有几百起,外地棘手难破案件,都请他协助。他已经七十多岁,退职十多年了,在老家槎水赋闲,不问世事。

丁一瘸着腿跑了几十里山路,来到师傅家,略作寒暄后,说明了来意,汪宁留丁一住了一晚,随便问了一下城里的情况,第二天一早就随丁一来到县城,住在丁一家。汪宁虽七十多岁,仍健步如飞,当晚,汪宁就在丁一的指引下到几户被盗人家四周看了看。随后几天,遍访了所有被盗人家,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佣人的背景情况。汪宁对丁一说,这不是自盗案件,也不是一般的小偷行为,而是具有飞檐走壁轻功和有开锁拨栓绝活的惯偷做的案,在他俩的印象中,潜山附近还没有这等窃贼高手,或许是外地来此流窜作案,根据作案间歇时间,盗贼就住在县城附近。

这天,汪宁来来县衙看师爷刘方,他与刘方是表亲关系。刘方,潜山水吼人,秀才出身,为人忠厚,因熟悉钱粮文案,文笔精良,先后在怀宁潜山任师爷,看到汪宁,刘方很高兴,拉了一会家常,无意间谈到新县令和近期的盗窃案。刘方说:“新县令是河北人,名万利,是由监生捐实职县令的,虽然不是科班出身,而文墨尚好,通晓官场规则,但近来频发的盗窃案让他脾气大坏,不时大发雷霆,县衙上下人人提心吊胆,你来的好,破案有望了。”汪宁说:“我老了,不管闲事,今日熟人见面,随便聊聊。”说罢拱手告辞。随后,他又跑了几家客栈,知道近期并没有外地人歇店。回到丁一家,汪宁一边喝茶,一边思索,终于理出了头绪。晚上二更左右,他一袭黑衣,腰插铁丸弹弓,来到县衙旁边一棵大树下,趁四周无人,纵身一跃,将身体隐藏在五米多高的树杈上,三更不到,汪宁看到一团黑影从县衙厢房里出来,三踮二踮地就窜到围墙的一处垛子上,接着一纵身,飞到几丈远的石桥墩上不见了。汪宁转过身子,掏出弹子,注视着黑影飞走的方向,约莫五更,他看见一个黑影,像一只燕子飞了过来,背上挎了个包袱,一眨眼,黑影就跃上了墙垛。就在黑影刚踮脚起飞时,一颗弹子击中了黑影的头部,只听呀的一声,黑影负痛飞入县衙不见了。

第二天,丁一懊恼的告诉汪宁:昨晚又有一户人家被盗,幸好县令大人生病,未能起床,不然我们又要挨打了。

汪宁对他说:“不要紧张,我有眉目了。明天,你只要如此,就可以了。”丁一惊骇的说:“那可不是玩的,能行吗?”汪宁安慰说:“你尽管照我说的去做,不会有事。”丁一忐忑不安地赶忙找他兄弟们去了。

第三天上午一早,丁一等一班捕快,押来了一个人,说是盗贼,要求县令审讯。县令让师爷传话:“生病,改日再审。”但潜山城里的老百姓,听说抓到了大盗,都争先恐后地来县衙观看,那些被盗人家,更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听说县令不升堂问案,都很生气,人群骚动起来,刘师爷赶紧请示县令,新县令怕事态闹大,只得起床。当他来到大堂,人们看到他官帽下露出了包扎的头巾,他强打精神,问了窃贼的籍贯和作案经过。窃贼害怕用刑,承认了盗窃事实,问到赃物时,说被同伙拐走了,县令发怒,要动大刑,丁一说:“让他带我们尽快找到同伙,追回赃物要紧。”县令瞪了丁一一眼,说:“此贼就交由你们看管,限你们尽快抓到同伙,追回赃物。”说完宣布退堂。

其实上面的一切都是汪宁导演,丁一和同伙实施的。审讯时,汪宁就在围观人群之中。汪宁有二个目的,一是找出真正的窃贼,二是稳住窃贼,现在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而这一切其他人都蒙在鼓里。

当丁一将冒充的窃贼关进牢房,心神不定的回家后,汪宁说:“你去把师爷请来,我有话说。”待刘方、丁一坐下来后,汪宁说:“新县令就是窃贼。”面对他们俩的惊诧和疑问,汪宁把如何怀疑窃贼就在县衙,如何用弹子击中窃贼,然后,逼县令起床审贼,以观看县令头上是否有伤等等一一告知了他们。师爷刘方说:“怪不得他一来就到处走访,是为盗窃踩点啊。”丁一也恨恨的说:“他惩罚我们,原来是贼喊捉贼!”汪宁说:“对,这都是他掩人耳目的伎俩,现在就是想法如何进入他的房间找到赃物了。”刘方说:“此事我有办法,万利几次想到三祖寺上香,都因事耽误了,我回去提示他,如他去, 我让丁一通知你,你们就可以进入他的房间了。”汪宁觉得此主意不错,于是三人分头准备去了。

刘方回衙后,向万利问安,万利说,他身体不舒服,近几日县衙里的事让师爷酌情处理。刘方说:“大人身体欠佳,何不上三祖寺看看,一来散散心,二来请佛祖保佑大人早日康复。”万利一听,说:“好!我正有此意,你安排一下,明天就去。”刘方心中暗喜,嘴里答应:“老爷放心。”刘方将县令明天上三祖寺的事告诉了丁一。

第二天,县令与师爷带了几名衙役,坐了几台轿子,一早就去三祖寺上香,县令离城不久,丁一和汪宁用刘方丢下的钥匙,悄悄进入县令的卧室。在卧室的床下和书架后面,发现七八只小箱子,打开一看,全是珠光宝气的金银手饰。他们挑选了几件最好的首饰项链,带在身上,然后将箱子放回原处,关上门退了出来。经与失窃的清单一一对照,手饰项链与失主描述的式样、重量和成色丝毫不差。

万利从三祖寺上香回来后,显得很高兴。他受到三祖寺住持的隆重接待。住持亲自陪他礼佛抽签。他抽到一支上上签,签辞上说他正走红运,不久还要官升一级。

晚上,汪宁、师爷、丁一又碰面了。在坐实新县令就是盗贼后,该是如何抓捕了。三人商议后决定,让汪宁上省城安庆报告,这边由师爷稳住万利。

汪宁到了省城安庆,见了上任不久的按察使大人。按察使觉得事关重大,带他面见巡抚张诚基。张诚基认识汪宁,对他十分赏识,一见面,张诚基“啊”了一声,说:“马铁子,你怎么来了?”当听到汪宁的报告后,张巡抚当即与按察使交换意见。决定急召潜山、怀宁、望江三县县令来省城安庆商议长江防汛事宜。接到通知后,万利有点犹豫,师爷刘方说:“每年防汛都这样,我陪你去。”当万利一走进巡抚官衙,刚弯腰向张诚基行礼时,张巡抚一声断喝,两旁四名彪形侍卫立即上前,一把将他按住,捆绑了起来。面对物证、人证,万利没有抵赖狡辩,而是痛快的认罪画押。并做了如下陈述:

我原是一名孤儿,被一位外号草上飞的戏班班主收留。班主武功轻功唱功都很好,我随他学了很多东西,我识字、轻功、演技都是他教的。为了生计,戏班明里唱戏,暗里也干偷窃的事,但从不偷穷人的东西。有一位师哥精通开锁,他用自制的小工具,能开各种名家制作的锁,普通的锁更不在话下,我的开锁技巧就是向他学的,虽然演戏辛苦、盗窃危险,我却习惯了与他们一起生活,觉得很快活。可好景不长,在一次应邀演出的途中。突降大雨,巨大的泥石流将我们戏班子的三辆马车全部吞没。我最先看到泥石流,大喊了一声,“快跑”!就下意识地从车上纵身一跃,跳到了几丈远的一块石头上,又跃了几次,才逃过这场浩劫,可怜我的那些师哥师姐和师父,二十几人无一生还,全让泥石流卷走了。我欲哭无泪,从此孤身一人四处飘荡,好在我有看家本领,穿墙入室作案驾轻就熟,不但没有饿死,还积累了不少财富,在河北定居后,我本可以生活得很好,但看到戏台上和现实中的官都是威风八面,万人仰望,也想过把官瘾,于是花钱捐了个监生,后又捐了个实职县令,来到了潜山,原以为潜山是个山区小县,凭我的能耐,可以边做官、边做贼,把买官的钱捞回来,没有人能奈何得了我,谁知上任不到一年,我就栽了,栽在了高手手上。我心服口服,也心满意足了,毕竟过了一把官瘾。

万利被判二十年监禁,画出了一个“做贼---当官---做贼---入狱”的人生轨迹。此案当时轰动了整个安徽,连当朝皇帝嘉庆也知道。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5

古时候,江湖上多侠客,侠客们好马,常常把宝马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

有个侠客一爱一马一爱一得痴迷,在江湖上遍寻宝马,终于觅得一匹叫“千里雪”的白马。那马不但浑身雪白,没一丝杂色,而且高大威猛,善登山会泅水,日行千里不在话下,它的嘶声更是一绝,平时难得发声,一旦嘶鸣起来,十里之外树叶纷落,百兽皆惊。白马的名声于是在江湖上传了开去,人们就叫这个侠客为“白马大侠”。

白马大侠万分宠一爱一他的宝马,每到一处歇息,不问别的,先问可有好料喂马,宁可委屈了自己,也决不委屈宝马。那一日,白马大侠来到河南境内,眼看天色渐晚,正好前面有一家客店,门前有一副很生动的对子:未晚先投店,鸡鸣早看天;横批是:马有困时。白马大侠觉得这对联亲切,就去叩那店门。

开门的是个白了须发的老汉。白马大侠问:“店家,你处可有上等的马料?”老汉一看白马大侠身后那匹白马,不由得倒吸了口冷气,连连摇头说:“客官,休说上等的马料了,有了你这匹白马,便是有一根草我也不会给你的,你还是赶快走吧!”白马大侠很奇怪:“此话怎讲?”老汉说:“壮士休要问,问了便是祸在旦夕,只怕走不了你。”白马大侠再问时,老汉只是摇头,再不出声,那神色极为神秘。白马大侠见问不出个所以然,只好拍马前行。可走了没几步,他就停下了,行侠之人,遇到这种事不问个究竟是不甘走的。于是他又折了回去,再次敲开那家店门。

老汉见还是他,就只开了条门缝。白马大侠说:“店家,前面没了人家,今儿就容我住下吧?”老汉想了想,说:“客官要住便住,只是本店只留人不留马,客官这马是不能牵进小店的。”

白马大侠说:“我不要你的马料,我吃什么马就吃什么,店家只管把它当人便是,银子我自会给你。”老汉还是不肯:“如此也住不得!”

白马大侠奇怪了:“店家,你自开你的店,我自付我的银子,天经地义,有什么住不得的?莫非偏要惹我一性一起,一把大火烧了你这破店不成?”老汉听得白马大侠如此说道,赶紧开门给他打拱作揖,附着白马大侠的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

原来此地有一红脸汉子,人称“红脸天王”,此人上山打得猛虎,下海捕得蛟龙,在地方上颇有威名。后来,红脸天王也迷上了玩马,也在江湖上遍寻宝马,但终无所获,于是便发了狠,称但凡有好马入境,必得先报与他,若有隐匿不报者,必视仇敌不容。

听罢老汉所言,白马大侠指指自己身后的白马问:“店家看我这马如何?”老汉说:“体宽嘴阔,气宇轩昂,必是千年难遇的好马。客官恕我直言,有此好马相跟,你还是早早走了便是,若是住店,必出不了此境,怕是早有人给红脸天王报信去了。客官休怪小店不留你,我年老体衰,哪里得罪得起红脸天王,老实人家以安分度日为天,还请客官多多体谅。”

白马大侠一听,仰天大笑道:“我虽视此马如命,但若能遇上比我更一爱一此马者,我又何惜此马?你自当放我和我的马进去,好生款待,人要美酒大一肉,马要细面白馍,有人来问时,你就说我特来此地将宝马献于一爱一马之人,就看他有没有这个福份。”老汉被白马大侠这番话说得哑口无言,只好让他牵马进店。

当夜,倒也太平无事,不提。第二天,白马大侠才起来,门外就沸沸扬扬传来一片人马声,白马大侠出去一看,一伙人正围着他栓在院里的白马指指点点,为首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红脸汉子。红脸汉子见白马大侠开了门,就迎上来,朝他拱手施礼道:“壮士,好马,真是好马,天下少有!”

白马大侠断定这红脸汉子就是老汉说的红脸天王,就回礼说:“天王如此夸我的马,不知你意如何?”

红脸天王迫不及待地问:“壮士,此马可换?”

白马大侠说:“壮士游侠四方岂可******?我视此马如命,命是不可以换的。不过,若是遇上有比我更一爱一它的,我便是把它送了又何妨?”

红脸天王不明白:“此话怎讲?”

白马大侠说:“你若是比我更一爱一此马,便牵了去;否则,休想要得!”

红脸天王点点头:“但请壮士说个明白,我也好思量。”

白马大侠一字一顿地说:“此马于我如同手足,离了它我便是断了手足。天王若是要了它,须先断手足。天王愿意这么做吗?”

白马大侠说完,两道炯炯目光直一逼一对方,红脸天王愣住了。

“哈哈哈哈!”白马大侠仰天长笑,“原来天王只不过是个叶公,连一只手臂都舍不得断,何以缘求宝马?我的马不与俗人!”说罢,白马大侠昂首挺胸,牵了白马扬长而去,一路走一路长叹:“天下人都说一爱一马,其实一爱一的都是自己啊!”

白马大侠走出没多远,忽然,红脸天王在他身后高声喝道:“壮士且慢!”白马大侠回转身,只见红脸天王从腰间拔一出剑来,朝他吼道:“壮士看真切了!”“嚓——”手起刀落间寒光一闪,随着众人一声惊呼,红脸天王的左手落在地上。“啊哈哈哈!”红脸天王狂笑着,笑声里充满了浓浓的血腥味。

白马大侠当然看得真切,他先是一惊,好一会儿,脸上浮出一丝淡淡的笑意。红脸天王走过来,要去接白马大侠手里的马缰绳,可是白马大侠丝毫没有松手的意思。

红脸天王说:“壮士,我自有大碗的酒于你喝,大把的银子于你花,只是这白马今后该归了我。你若还要索回此马,须拿了你的头来换,如此方可证明你比我更一爱一宝马。”说罢,他猛地就把白马大侠手里的缰绳夺了过去。

白马大侠捶胸顿足:“老天啊,你为何如此不公,既生此马,又何生出一个红脸天王来?你这是要了我的命啊!”他踉踉跄跄地冲出百步,一把拔一出佩在腰上的宝剑,往脖子上一抹,顿时血溅三尺之外。

众人再次惊呼,一阵唏嘘。

红脸天王愣了愣,牵起白马要走。只见白马突然挣脱了缰绳,跑到百步之外白马大侠的一尸一体跟前,仰起脖子一声嘶鸣,只见四周的树木纷纷落叶,那嘶鸣声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心寒腿软。白马如同醉酒者一般,摇摇晃晃地围着大侠的一尸一体转圈,谁也拉它不走。

红脸天王哪里肯依,就想上去驯服白马,谁知那白马一抖身一子,把红脸天王甩出好远,然后扬起四蹄绝尘而去,无论红脸汉子在后面怎么吆喝,都不回头。

眼看那白马就要在远处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站在一旁的店家老汉突然把两个指头放在嘴里,打了一声尖厉的呼哨,就见那白马立刻就在远处停住了,直直地竖一起耳朵听着;老汉又打了一声呼哨,那白马仰天长嘶了一声,竟晃着尾巴跑回来了。它径直跑到老汉跟前,屈下一身一子,老汉“噌”的一下翻身跨上马背,连声大叫:“好马!好马!真是千载难遇的好马!”一边啧啧地夸,一边就打马向前跑了开去。那白马奋蹄扬鬃,如踏云雾,眨眼之间身后只留下一片纷纷扬扬的尘土,众人这才真叫开了眼。

此刻,红脸天王叫苦不迭,哭丧着脸正想辙要把白马弄回来,却见天边荡起一片尘土,不一会儿,老汉就策马到了跟前。红脸天王要去牵白马,老汉眼一瞪:“且慢!若让你把马牵了去,天理何在?”

红脸天王脖子一挺,说:“我断臂换此马,这马理当我牵!”

老汉回答更振振有辞:“你断臂,壮士却断了一性一命,论一爱一马你不如壮士他;白马弃你而去,你不知如何唤回,论御马你不如老汉我。这宝马如何就归了你?”

红脸天王顿时傻了眼:“那依你说,当如何?”

老汉道:“三十年前,我不惜舍去王侯之位,隐姓埋名专攻驯马技艺,遍寻绝世好马,直到如今鬓发如雪,才寻得这匹宝马。昨日一见此马,我便决定取之,我故意不留大侠住店,乃是欲擒故纵,后来报信与你,无非是再看你的深浅,却原来你等皆不该拥有此马。老汉我本欲今日取之以慰平生,可眼见诸位英雄皆为马所累而忘了根本,方明白天下宝物皆误人矣,不如无宝,不如无宝啊!”说完,老汉一把夺过红脸天王腰中的宝剑,直向白马劈去,只见那白马长嘶了一声,顿时就身首分了家。

眼看着绝世宝马顷刻之间倒在了地上,围观者大怒,都跳起来要向老汉兴师问罪。老汉跳开数步道:“罢罢罢,不劳诸位动手!我寻马误了一生,今番才如梦初醒,韶华不在,死又何妨?”说罢他扬剑自刎,扑身倒地。

脚下的黄土,顿时发出轰然的绝响……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6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是老年得子,十分的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

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7

乘兴而来

乘兴而来[chéng xìng ér lái] ,乘一时的高兴。兴冲冲地来到。比喻高高兴兴地到来。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徽之传》,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 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他喝喝酒,观观景,吟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马上去见他呢?”

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也不考虑自己在山阴而戴逵在剡溪,两地有相当的距离。

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银装。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 “快!快!把船儿再撑得快点!”

王徽之催促着仆人,恨不能早点见到戴逵,共赏美景。

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

成语感悟:

本来想去拜访一个姓戴的朋友,去的时候兴致很高、充满期待,但是当去到这朋友那里时却发现已失去了本来的兴致,于是原路返回。这个例子我们经常会用到,有时候我们很想去做某事,但是当事情快要进行或者将要被完成时,却发现并不是那么想去做,也就是说事情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从而终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洒脱的人生境界。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8

不知道是什么年代,有大黑、二白、三姑娘来造万物。

也反正是很很远的事喽。那时,天王老子刚刚把天地分开了,大地上什么东西也没有。天王老子腋下抠出三条汗渍捏成大黑、二白两个男人和一个姑娘(三姑娘)。因捏第三个人时,天王无意中把腋毛捏进去一根,所以捏出一个姑娘来了。

天王老子派大黑、二白、三姑娘去大地上造物。大黑、二白、三姑娘分别跟天王老子要了赶山鞭、聚水瓶和一个大葫芦。三人各自带上宝贝,分头去大地上造万物。

大黑到了地上,见到处奇形怪状的石头,便挥起赶山鞭,像赶羊子一样,把石头一堆一堆地赶拢。从此,石头赶拢成堆的地方,就成了平坝。后来,他饿不住了,不待赶完大地上的石头,扛起赶山鞭折回天上去了。

二白来到大地上,便倒举起聚水瓶,想把大地填平,重另安排大地。他倒水倒了三天三夜,饿得清口水直淌,受不住了,收起聚水瓶,回转天上去了。二白倒在大地上的水,倒下聚得多的地方成了海,倒下聚不住的,流淌成了江河。

三姑娘来到大地上,抠开葫芦嘴,倒一把葫芦籽在手心里。把葫芦籽往天上一撤,即刻,葫芦籽变成了成千上万的雀鸟,变成了花、草、果树、瓜菜、五谷;有的变成了鱼虾、虫虫……从此,大地上有了万物。三姑娘就有了吃的东西,玩的伙伴,就在大地上定居下来。

再说大黑和二白,在天上看到了三姑娘造出了万物,便来到大地上同三姑娘分东西。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9

相传,在元代的时候,有一个大将军,名叫张柔,威猛无比,是个常胜将军,受到百姓的爱戴。死后,皇帝顺应民意,在他战斗过的地方为他选一处墓地,就派了风水术士到处寻找风水宝地。

话说到了中山(今河北满城)城一带,站在城北至高点眺望,西侧乃陵山,东侧平原一望无际,北侧连绵群山到此收尾,细看尽头处云雾缭绕,紫气弥漫,有九龙戏水之妙处。往北10里靠西,此处乃一小村,此村北依九山,南临漕水,群山环抱,却又地势开阔,但见整体山峦成龟卧形态,中央则是九龙下山之气势,术士道:“此处乃绝佳之秒地也”。于是回朝向皇帝禀报,到了朝堂之上,皇帝问可曾寻得合适陵址。术士缓缓道来,此地依山傍水,西侧山峦此起彼伏,有金山玉山,东侧则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有大楼小楼,承山之威,继楼之仪,而已。皇帝听罢大悦,即命人在选址处划定范围,征招附近百姓开山挖土,凿石修路。

消息传到了附近的百姓耳朵里,他们很着急,为什么呢,因为将军的陵址将来要保密的,少不得现在为他们出力的人,将来可能要被陪葬。正在人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在村西的月明寺山坳处传来阵阵佛声,细看,才知道是明月老和尚,和尚掐指一算,沉思片刻对村民说,躲过此劫不是没有办法,但是你们要齐心协力方可。说吧对人们耳语片刻,人们就照办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日,陵寝终于修好,最后一道程序就是要附近山里的汉白玉做石人石马像,还有赑屃驼碑,上面镌刻大将军的功德,还有朝廷的评判等。这也是最苦最累的活,弄不好重大几十吨的石料就会砸死人的,在即将树碑的时候,按古法很多百姓要陪葬的,可是当把人们绑进即将填埋的大坑的时候,石碑就会无故倒下,而人们出了坑则石碑巍耸不倒,此事传到皇帝耳朵里,就命人前来查看,说是张柔显灵,不想让百姓付出劳动还要搭上性命,于是皇帝就赦免了百姓,不日陵寝修建完毕,落了个两全其美的结局。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0

宋朝天禧年间,天南山流传着这么一段人人皆知的事:天南王家,一夜尽亡,家财万贯,一炬成灰。鬼盗千裘,积金如山,江湖隐名,百姓平安……

母告孩儿露端倪

张一清刚到天南山古柳县上任不到半年,一天,清早就有人鸣冤击鼓,于是整理衣襟,吩咐师爷田会升堂断案。

原告被告带到,张一清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妇女和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那妇女头上披金带玉,脸上胭脂水粉,杏花眼直往上挑,刁钻轻薄之态表露无疑,一到公堂便扑通一跪,嘴里直呼:“请大人为民妇做主,民妇陈李氏,状告儿陈聪不孝”。那男孩颔首低头,一副书生打扮,见到大人礼数周到,说道:“愿听大人安排”。

原来是一个母亲状告儿子不孝,当今皇帝极重孝道,在公堂上遇到不孝子可乱棍打死,眼看这孩子憨厚老实,不像是不孝奸邪之人,县丞张一清心里狐疑,继而问妇人道:“这孩子是你亲生骨肉?”

“是民妇所生!”

张一清又向陈聪问道:“这妇人可是你亲娘?”

“是!”

张一清顿了顿,又问陈李氏,道“你具体说说你儿子不孝之处?”

陈李氏嘴角一撇,“民妇命苦,丈夫一年前患恶疾去世,这泼孩儿在为父亲守丧期间,多次擅离父亲灵堂,之后三番五次冲撞母亲,民妇几次劝导,仍不思悔改,民妇无奈,交予大人训诫,最好受点棍棒之苦!”

张一清见陈聪依旧低头无语,并不为自己辩解,又向他问道:“你母亲所说是否属实?”

“属实,愿听大人发落!”

“大人,不孝儿都已认罪,按大宋律例可乱棍打死!”陈李氏一副得意之态,话语间尽显尖酸刻薄。

看来这陈李氏是想置自己亲生骨肉于死地,从公堂表现来看,陈聪倒是像有情有义之人,倒是这妇人尽显刁钻,其中必有隐情,若遂了这妇人的意,岂不平添一桩冤案?张一清想了一会,一拍惊堂木,宣判:“案情明了,不孝孩陈聪收监暂押,待签字画押之后乱棍打死,陈李氏三日之后抬棺来牢房收尸!”

“谢大人!”陈李氏谢过张一清,满意地退出了公堂。

待陈聪被带到牢房后,张一清吩咐旁边捕快关力和古青如此这般,关力和古青退去……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1

1、卖井

川南有个无名小镇,相传有位放牧人,实在口渴难忍,便俯下身子,手捧路边沟里的水饮用,发觉水很咸,小镇因此有了名字,叫盐泉镇。后来,当地商人发现了盐业商机,纷纷在自己土地上凿井,遇到盐卤丰富的地方,就会有卤水自然喷薄而出。数年后,小镇成了繁荣的大镇。

有个陕西盐商,名叫周继发,他就是在盐泉镇发了大财,以至于举家迁来,世代定居于此。周继发发迹后,就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在东家手里倒盐,卖到北方,不如自己就地买井,或者买地凿井,这样,有了根据地,降低了成本,自己也才好站稳脚跟,显示势力。

一天晚上,周继发和唐大财喝酒,无意中就冒出了这个想法。唐大财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经营着五十多口井,周继发贩盐,都是从他手里进货。唐大财当时一听,心里不禁乐坏了,就动起了歪脑筋:“老弟,实不相瞒,我正想开个当铺,可眼下苦于手头银两紧张,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个好办法……唉,实在不行,我就只好卖井了。”

周继发一听,正中下怀,说如果唐大财愿意卖井,他就愿意买下,两人一拍即合。

第二天,唐大财带着周继发,一口井一口井地查验。每到一口井时,唐大财叫忙碌的工人,全部就地停下,不要动,然后,差人提取深井卤水,让周继发当场品尝。周继发一一品尝后,咸味均很浓,当即满意点头。就这样,周继发和唐大财签了契约,买下了牛市坝一带的十口盐井。

2、神井

周继发哪里会晓得,唐大财卖的这十口井,其实都是废井,他提前就做了手脚,把含盐高的卤水悄悄注入到井里,待周继发来验货时,又制造出盐场工人忙得热火朝天的场面,周继发自然上了套。

唐大财怕周继发发现上当后,带人找他生事,所以卖井后,吩咐好家丁,就出去游山玩水了。一月后,唐大财玩够了,回来了。不料,管家急匆匆上来禀报:周继发买下废井后,按照北方人做事严谨的习惯,首先在盐井周围修筑起高高的围墙,外面闲杂人等不得进入,然后才开工取卤。按唐大财在盐井做的手脚,卤水最多只能开采五天,可奇怪的是,周继发的十口井,不但没停工,反而出盐量越来越多!打探的人去过多次,亲眼所见白花花的盐巴,不断从盐场运出。

唐大财感到好蹊跷,管家忽然想起什么了,又说:“老爷,前天上午,周继发来找过你。他见你不在,就走了。不过看他脸色,不像来生事的。”

唐大财紧张的思绪稍微松缓了,一挥手:“不管他,下去吧。”

接下来,唐大财心里不平静了,究竟需不需要去牛市坝走一趟呢?心里很纠结。最后,还是决定以静制动。

第二天,唐大财在下湾的几口井,也发现没卤水了。唐大财得知这不幸的消息,反而有些高兴,这正好可以用来搪塞周继发,这地下深井里的事情,谁也难以预料,今天开采着,说不定明天就没卤了。

这天中午,周继发又来了。唐大财起身到客厅迎客:“哎呀,周老板,什么风把你给吹到寒舍来了?”

“是这样,你卖给我的井,现在产盐不错,我来就是特意感谢你的,感谢你唐老爷看得起我这个外地人,给了我一个发财的机会!”周继发说着,摸出一叠银票,“这点儿小意思,请唐老爷务必收下,以后我们还得继续合作呢。”

这周老板演的是哪一出呢?不过,看在钱的分儿上,唐大财也不管那么多了,口里客气一番,心里却毫不留情地收下了。

没过几天,唐大财就坐不住了,迫不及待赶到牛市坝,想一睹究竟。唐大财在周继发的陪同下,把牛市坝的十口井一一看过。每到一口井,看到的可不是当初自己制造的假象了,而是真真切切取卤的繁忙景象。唐大财好生奇怪,但又不好开口问。

五天后,唐大财一个人再次去了一趟牛市坝,悄悄暗查,发现景象依然,这哪里还有假?

3、讨教

眼看着自己的盐井,产卤量与日减量,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所有的盐井都可能成为废井,唐大财寝食不安,只得厚着老脸,向周继发讨教了。

这天,唐大财吩咐家丁,他要热情宴请周老板。周继发也不推辞,带了个瘸子如约而来。

席间,唐大财喝了半斤酒后,故意装醉,向周继发检讨道:“周老板,我唐大财今天得向你赔罪了,当初卖给你的十口井,其实都是废井,是我做了手脚,才让你蒙骗上当。我现在要当着大家的面,偿还你一半的买井银两,不然我心里……”

周继发抬手打断唐大财的话:“唐老爷,你这是哪里话!我做事向来不反悔,既然你承认在卖井上做了假,有你这句话,我心里就满足了,何必扯在金钱上,这听起来多不亲热,哈哈!”

“只是……”唐大财想问盐井的秘密,但见周老板如此大度,始终羞于启齿。

“我知道你要问什么。”唐大财亲自给周继发满上一杯酒,举杯喝下后,喊过带来的那个瘸子,对唐大财说:“我能有今天,除了你,还有他,王瘸子。”

唐大财看了看王瘸子,故作吃惊地问:“哦?难道他有什么特异功能,会施法术让废井产卤?”

周继发笑了笑说:“那倒不是,王瘸子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我买井的第二天,在镇上遇到了他,他是个脏兮兮的乞丐,我顿时动了恻隐之心,带他去饭馆海吃了一顿,才得知他是从我老家来的,我便收留了他。”说到这里,周继发有意卖了一下关子。

唐大财已经猴急得不得了,又给周老板满上好酒,催他快说。

周继发叫王瘸子自己说。王瘸子说,周老板收留他后,他便在井场打理。三天后,卤水没了,至此,大家才发现上当了。想到周老板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王瘸子闲来无事,坐在井口发闷,就想,这井难道真的就废了吗?忽然,他想起老家人打井,取地下水的事,脑瓜子灵机一动,就拿着工具独自把井往深里打。你别说,就几天工夫,才打了十几米深,奇迹就出现了:居然在下面发现了盐岩层,注水融化后,取出卤水,浓度比自然卤水高。就这样,废井下厚厚的盐岩层,让周继发因祸得福,发了大财。

原来就这么简单的事情,自己咋就没想起呢?唐大财懊悔不已。

周继发看了看十分难堪的唐大财,说:“要不是王瘸子,我面对废井,可能也无计可施。但是,发现这个奇迹后,我叫手下不能对外声张,我想你迟早会来找我的。”

一听此话,唐大财十分汗颜,沉默好久,才说:“唉,这一切都是天意,俗话说得好,天意不可违啊!看来,是你的善心,助你发了大财,我得向你学习了……”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2

人们常常说“太岁头上不可动土”,意思是不能用鸡蛋碰石头,触犯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那么“太岁”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史料,太岁又称太岁星君,或岁君,具体指的是天上的木星。战国之前,人们根据木星的运行轨迹,将天空由北依次向西、南、东划分为十二段。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古人相信每一个星体都有神明掌管,因此太岁星君被民间奉祀为值岁神。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将殷纣王之子殷郊奉为执年岁君太岁之神,管当年的休咎;以杨任为甲子太岁正神,掌管人间之过。当天上的太岁星君运行到了哪个区域,相应的就在那个方位的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因此就触犯了神灵,会有灾祸。

在人间太岁的化身又是怎样的呢?在中国早期的地理著作、神话史书《山海经》中,将人间的太岁称为“肉芫”和“视肉”,书中记载:“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晋代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唐代学者虞世南的《北堂书抄》中转录了《临海异物志》关于“土肉”的记载,文中说:“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浚克食。” 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称为“本经上品”,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

根据汉代王充的《论衡》,至迟在西汉,人们就已经认为动土起宅、迁徙嫁娶等必须避开太岁所经过的方位。“太岁头上不可动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尊崇。古书中亦有不相信这句话而遭报应的记载,如唐代《酉阳杂俎》一书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长。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祭祀太岁原来并不见记载于国家祀典中,大概到了元代,才成为一种国家祭祀行为,明代还专门设置了祭坛。到了后来,太岁成为道教神明之一,并被引用为“神煞论”来推断人的运程。比如,一般人的年庚,若与值年太岁相同,民间称为犯太岁,年庚对冲者,则叫冲太岁,这就是“太岁头上不可动土”的由来。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3

辛亥年间,鄂北一带无军队驻扎,为防宵小滋事,遂广贴告示,招募城内青壮男丁组成自卫军。

年方十七的周炳年进自卫队时,里头已有来自三教九流之人,最奇的当属城郊青云观的道长。旁人皆着棉袄,独他一身道袍,在人群中颇为显眼。

道长冷淡,周炳年腼腆,两人提灯巡夜,竟也能于沉默中相安无事。

某日,周炳年巡夜时,不小心看见道长的脖颈处露出一小段红色,他就好奇地问起道长来。

道长摸进自己的道袍,自颈部拉出一条脏兮兮的红绳,红绳一端挂有海螺一枚,递了过去。周炳年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只觉触手光洁如玉,月光下泛有七彩贝光。

道长笑道:“你将螺凑近耳朵听听。”

周炳年依言将海螺贴耳,初时什么也没听到,渐次有海涛击岸之声,慢慢地,海声渐远,却有惨呼之声传来。周炳年以为自己听错,专心一听,那惨呼声竟骤然大起,宛若数百人同临大难,凄厉刺耳,令人闻之大骇。

周炳年吓得手一抖,海螺险些落地。道长笑问:“如何?可听到什么了?”

周炳年脸色苍白,抖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他回去后仍心神不宁,闭眼仿佛置身修罗屠场,目睹尸横遍野。

周炳年至此夜不能寐。一日,他偶过城门,忽而头晕目眩,耳畔又响起各种惨呼声不绝。周炳年忽而忆起,这城门附近,恰好是那夜道长给他听海螺之所。

他连滚带爬跑了回去,随后收拾细软辞别东家回了老家。数月后传来消息,兵匪袭县城,杀数百民众于城墙下,当日巡城自卫队几乎尽数被屠。

周炳年侥幸逃生,心下却对那海螺念念不忘,然青云观荒废于兵祸,那道长生死未卜,却是踪迹难觅。

后来,周炳年跑水路做生意发了财,于是举家迁居武昌,一家和乐美满。忽一日,他于码头瞥见一蓝衣道人,竟然是当年那位道长。周炳年急忙命伙计将其请至酒楼,答谢当年的救命之恩。

酒过三巡后,周炳年感慨万分,求再看看那海螺。

道长犹豫半天,叹息道:“这其实只是个寻常海螺,先师当年云游,带回来给弟子们玩儿的。”

周炳年震惊道:“怎么可能,我当年便是耳听此螺,得了天启,这才逃过一劫……”

“当时夜深人静,风大得紧,风过海螺,声音尖利,大抵似人哭号,却被你误认为天启也不一定,”道长耐心地道,“不信你再听听。”

周炳年忙将耳朵再度凑近海螺,听了半日,果然全无神通。

周炳年再无心饮酒,草草用过饭后,便送道长离去。临走时,他鬼使神差地问:“道长,可否再借海螺一听?”

道长有些诧异,却仍然递过海螺,周炳年接过后仍旧贴在耳廓,不曾想一贴上去,忽而间风声鹤唳,厉声呼号,惨叫连连,其凄惨比之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周炳年听得心惊胆战,忙拿下海螺,一脸苍白。

道长好奇地问:“周先生?”

周炳年将海螺还回去,郑重鞠了一躬,道:“多谢道长,世道维艰,望再有重逢之期。”

说罢,他不再理会那道长满脸疑虑,匆匆转身离开。两个月后,他陆续将自己在武昌的船舶生意转手,房屋出卖,欲带家眷离开。还没等他走出汉阳,国民革命军先遣部队独立团已打通了贺胜桥。汉阳守军自动缴械投降,而武昌守将却负隅顽抗,全城被困将近两月,民众吃完积粮,以树皮草根为生,城内一片颓败,惨状难言。

这个时候,周炳年躲在汉阳的客栈隔着窗户看国民革命军入城。他老婆感慨道:“幸亏咱们离开了武昌。”

“不,”周炳年在心里道,“幸亏我又听了一次海螺。”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4

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够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是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是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5

乌龙山深处有座老屋,老屋边有座古墓。几百年来,先后有十八位男人住在老屋里,陪伴着古墓里长眠的逝者。

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朝廷里有位德高望重的武将,人称元大将军。元府里有一个叫史廉的男子,主要负责元府的账务。有一年,史廉的家乡瘟疫肆虐。元大将军闻讯后,亲令史廉将老家亲人接到元府中避难,并上书朝廷,大力赈灾。史家因此躲过一场浩劫。

后来,元大将军被奸臣迫害,满门抄斩。元大将军被处以凌迟,头颅挂在示众的旗杆上。史廉深知大将军被冤枉,当天晚上,他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盗取将军的头。随即,日夜兼程,赶回老家,将元大将军的首级安葬在乌龙山深处。史廉从此隐姓埋名,终日里守着这座无碑坟。清晨洒扫,夜晚上香,春来花祭,秋来奉果,一守就是二十年,直到病危。

史廉去世前,将史家老少召集在一起,立下遗嘱:死后将我葬在元大将军身旁,史家要每世每代的长子为将军守墓,生生不息,代代不止……

史家子孙牢记先祖遗训,开始了为元大将军守墓的漫漫长路。到了史丰收这代,这个义薄云天的故事已经是演绎到第十八代了。

李小鹏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当他听到这个悲壮的故事后,决定实地探访一下。他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一种信仰和力量支撑着史家的壮举。他尤其感兴趣的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道里,史家人还能心静如水满怀虔诚地为一个已经死去了几百年的人守墓吗?

李小鹏驱车来到乌龙山脚下的乌龙镇。乌龙镇美其名曰为“镇”,其实只是乡级政府辖下的一个规模很小的街道。主干道中段,林立着本镇地标性建筑──姚家龙大酒店。酒店楼高两层,房间数近十间,墙壁外部一律贴满浅白色的瓷砖。

史家人守的墓位于大山深处,离街道还有十几里山路,只能步行上山。李小鹏想把车停在姚家龙大酒店门口。酒店老总姚家龙骨碌着生意人精明的眼睛,提出要求:我经常到城里,知道有停车费这一说,你看……李小鹏知道姚家龙的言外之意,爽快地说,不就是要停车费吗,我给,下午回来一并给!

姚老板很高兴,车前车后地跑,声音很大地引导李小鹏泊好车。

沿着一条若隐若现的山间小径,李小鹏向目的地走去。

山路是十几代史家人踩出来的,踩得别有用心。普通的山路,选择在山势相对平缓的地方,而史家人踩出的山路,在山林茂密的陡峭的山峦处蜿蜒,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元大将军的墓。

中午时分,李小鹏来到传说中的墓地,看到了传说中的守墓者。

墓碑不大,藏在树林中。守墓者住的小屋就在墓碑旁边。小屋是用条石垒成,条石们都有了年纪,精神矍铄地泛着青色的光泽。守墓者史丰收六十岁上下的年纪,面目和善,和一般的老农无异。史丰收的脚边卧着一条名叫“雷子”的大狗。

史丰收对山外来客很热情,有问必答。他说他是史廉的第十八代子孙,守墓已有三十年。他说每个星期下一次山,讨些粮食和生活用品回到小屋。农忙的时候,他会一早回家干活,但是晚上一定要回来的。

李小鹏问史丰收,你老了没有力气守墓怎么办?你的大儿子愿意接班吗?

史丰收很坚定地说,那是一定的。又说大儿子现在在广东打工,但只要他做父亲的一声令下,儿子立马就会回来守墓。

李小鹏又问,史家祖祖辈辈已经为元大将军守了几百年的墓,中间遭受了很多磨难,按说,元家的恩情史家早就报答完了,史家为什么还要坚守下去。

史丰收想都没想地答:没有元大将军,史家早在几百年前的瘟疫里消亡了。只要史家的烟火在延续,大将军的恩就报不完……

不知不觉,已经下午五点多。李小鹏要告辞了,临走前,他掏出皮夹,想资助点钱给史丰收。钱包掏出来,才发现钱包里除了一张挤一张的银行卡,一分钱现金也没有,只好遗憾地向史丰收解释。史丰收说,你别客气,我不会要你的钱,史家人怕无功受禄。

天黑之前,李小鹏顺利回到乌龙镇,他刚来到大酒店前,姚家龙迎了上来。李小鹏问姚老板,镇上哪里有取款机,他要去取钱。姚老板得知李小鹏没钱,勃然变色说,你糊弄谁啊,机器还能吐钱出来?废话少说,你给钱吧!

李小鹏傻了,汽车要加油,自己的肚子也要加油,还有这停车费,这些都得靠现钞来解决,怎么办?

李小鹏正着急得抓耳挠腮时,忽然感到腿被什么东西蹭着,低头一看,是雷子!雷子围着李小鹏打转,嘴里呜呜地叫着,好似看到了久别的老朋友。没等李小鹏说话,姚老板道,这不是史大伯家的雷子吗?咦!雷子的脖子上还粘着一张纸呢。

姚老板把纸摘下来。

李小鹏歪头看过去,这是张纸烟盒,被撕成了半张。纸烟盒的背面写着一个数字──100。下面是三个歪歪扭扭的字:史丰收。

李小鹏看清楚了字,却不明白什么意思。

这时姚老板说,妥了,你刚才不是说还要吃饭加油吗?饭你在我这里吃,停车费免了,油呢,我来帮你加。

李小鹏苦着一张脸说,我没现金啊,吃什么饭,加什么油?

姚老板晃着那半张纸烟盒说,这不钱吗?一百块呢!史大伯借你的。

李小鹏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一下想明白了,一定是他离开后,史丰收忽然想到他身无分文,寸步难行,要帮他忙。而史丰收身上也没有现金,就在纸烟盒上画了一百块钱,让雷子送过来。

李小鹏问姚老板:史丰收在烟盒上写个“100”、签个字就能当一百块钱人民币用?

姚老板说,只要史老伯亲笔写的,亲笔签字的,那“100”后面再加两个“0”,同样管用。几年前,前庄有个姓高的小伙子,娶媳妇差三万块钱彩礼钱。高家人找到史丰收,求他帮个忙。史丰收觉得高姓小伙子还算可靠,就在纸烟盒上写了“30000”这个数,签上自己的名字。女方家人拿上纸烟盒,就把闺女送来了。

说话间,姚老板把李小鹏请到雅间,炒了菜上了酒后,说你慢慢吃慢慢喝,我去给你搞油去。

李小鹏问镇上有加油站吗?姚老板说,没有,但是有开摩托车的,我拿个大塑料桶,一家一家找,每家给一点,不就齐了?

李小鹏问,那些开摩托车的也认史丰收的纸烟盒?姚老板说,史丰收画的这钱,在乌龙镇就是硬通货,不贬值!

不一会儿,姚老板回来了,扛着一大桶汽油。李小鹏敬了他一支烟,和他拉起家常。李小鹏问,史丰收画钱,说到底是拿自己的信誉抵押、担保。这些年来,有没有人利用了史丰收的信誉,赖皮赖账的。

姚老板说,有,但只有一个,就是高家人。高家把媳妇娶来后,不提给彩礼的茬了。这让女方父母左右为难。按理说,他们得找史丰收要那三万块钱,因为这钱是史丰收担保的。但他们不忍心,史丰收这样忠诚大义的人,稍微有良心的谁能让他难堪?

那怎么办呢?李小鹏问。

姚老板说,乌龙镇的老百姓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高家老老实实地把三万块彩礼钱给了女方父母。

李小鹏问老百姓怎么解决的。

姚老板说,高家不还钱,倒霉事情就一件接一件:烟囱一天被堵三回;下蛋的老母鸡鸡屁股被塞上木樨;秧田的水,上午放满,下午漏光……这些事情都是乌龙镇人干的,他们不能允许有人往史丰收身上泼脏水……

离开乌龙镇,已是深夜,开着越野车的李小鹏心潮澎湃,他终于找到一代又一代史家人坚守忠诚大义的支撑点。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影电视
音乐空间
开心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