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6岁前的孩子这些规矩必须懂

6岁前的孩子这些规矩必须懂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9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6岁前的孩子这些规矩必须懂,孩子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宝宝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耐心教导,现在的努力会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以下是6岁前的孩子这些规矩必须懂方法

6岁前的孩子这些规矩必须懂1

1、不能有粗俗、野蛮的行为

俗语说“三岁定八十”,所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小做起,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能有粗俗、野蛮的行为,家长规范孩子好的行为。

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在任何场合都不能乱扔垃圾、大吵大闹。在公园看到自己喜欢玩的东西别人在玩,有的小朋友会吵闹甚至推打其他小朋友,要争到来玩为止。

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注意教导孩子,公园的东西是每个人都可以玩,如果你想玩,就去和其他小朋友商量,请求他们让给你玩,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解决。

2、不能随意拿别人东西,对自己的东西享有自主权

由于孩子年纪小,他们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不会预计事情的后果。所以,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就要注意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不能随意拿别人东西,对自己的东西享有自主权。

6岁前的孩子这些规矩必须懂

当遇到其他人投诉自己的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认东西是他拿的.,如“是他给我的”……家长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态度去恐吓孩子,应该直接和孩子说:“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东西,拿了别人的东西就得还给人家!”

此外,还要对孩子讲清不能拿别人东西的道理。你可以用交谈的口吻,如:“你拿了小花的小熊,她一定很难过,要是你喜欢的超人被别人拿走了,你能高兴吗?”家长要让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后,因为自己的东西被拿会不高兴,但是别人的东西被,别人同样不高兴。

3、拿过的东西要物归原主

孩子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很想据为己有。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喜欢拿别人东西后不愿意还的行为时,一定要提醒孩子。

如果孩子长期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还,会令孩子潜意识觉得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需要还给人,这样长大的孩子容易有偷窃行为。

当父母带孩子去好朋友家玩时,孩子喜欢上了别人的玩具车,于是出于好意,别的家长会让自己的小孩给你的小孩玩。要离开的时候,可能你的小孩对玩具依依不舍,甚至想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带回家。

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教导孩子拿过的东西要物归原主,不能有贪婪心理。

4、遵循先到先得,不能随意插队

很多家长可能都遇到这种情况,上下班的时候,看到有公交车进站的时候,大家就一窝蜂地拥上去。本来该好好排队的,可是,在这个时候都没有人遵守纪律了。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国,先到先得、不随意插队的观念很不强。

因此,为了日后大家都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要遵循先到先得,不能随意插队。在带小朋友坐公交车的时候,要教育孩子,要排队等候,等前面一个人上车后自己才能上,不能争前恐后。

从小就培养孩子要分清先后,要礼让,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孩子长大后,他们就有根深蒂固的观念,知道自己做人要懂得规矩。

5、进门前先敲门,不能随意打扰别人

在日常工作中,领导都很讨厌那些不敲门直接冲进办公室的人,因为这个时候也许领导有些机密文件不能外泄,正因为你的“突然来袭”导致领导十分不高兴。

所以说,进入别人的房间时,敲门是处于礼貌和尊重。因此,要想你的小孩养成有礼貌,长大后让人喜欢的孩子,就要教导孩子进门前先敲门,不能随意打扰别人。

想自己孩子有礼貌,父母要做好榜样。例如,当你来到朋友家时,进门前先敲门,要么等主人说请进之后进门,要么等主人开门再进门。让孩子耳濡目染,从小就就养成进门前先敲门的习惯。

6、做错事要道歉,维护自己的权益

人难免犯错,更何况是孩子。有的父母,因为孩子犯错,觉得自己没有面子,于是当着众人面前对孩子打骂,令孩子自尊心受挫。也可能导致孩子表面是认可你的教育方式,内心却充满仇恨,造成心理扭曲。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先向别人道歉,要学会说“对不起”,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在取得别人原谅的同时,自己的孩子也真心认识错误,懂得改正。

当然,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自己被别人欺负,这个时候就要学会保护自己。要主动和长辈说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要主动请求帮助。

6岁前的孩子这些规矩必须懂2

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也会保护孩子的成长自由。

每个妈妈都可能遇到这些挑战:孩子在玩具柜台前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在“翻斗乐”抢别人的玩具;不好好吃饭而被姥姥满屋追着喂;跟钢琴老师讨价还价,斗智斗勇;在书店把书弄了一地却僵着不肯归位……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首先是让孩子明确界限,然后守住自己的界限,再尊重别人的界限。遵守规则的生活会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能自己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这也就是教育家们倡导的“规则内化”。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规则不是限制,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终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

6岁前的孩子这些规矩必须懂 第2张

为孩子建立哪些规则

对于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不伤害自己

不打扰他人

不破坏环境

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孙瑞雪教育机构在从事教育的十几年中,具体地总结出以下6条需要为孩子设立的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6条规则,其实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妈妈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能随心所欲,“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并不能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

这些规则妈妈也要遵守

规则不是仅仅设立给孩子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家长和教师应该与孩子共同遵守规则。

仅仅让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权威”,而规则却是带着界限的感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身体去体会。

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妈妈:“为什么我打人就是坏孩子,你打人就是爱?”

希望这个妈妈的回答不会是:“因为我是妈妈!”

执行规则的几个关键词

以下几个关键词,相信只要妈妈能够掌握,就能更成功地为孩子建立良好规则。

妈妈的难题

定下一个规则后,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耐心,开始讨价还价。这时是否需要变通地修改一下规则?

场景:小波妈妈允许小波每天上网半小时,前提是必须练完琴。开始小波能遵守,后来就开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练,明天补上两天的课吗?”“我打完这个电脑游戏就练琴行不行?”

应对关键词:弹性

规则要有弹性,不是规则本身可以变来变去,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执行规则的弹性。

学过琴的人都深知练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专家建议,如果孩子表现出对琴棋书画的兴趣,家长不妨先带他去听,看或体验,比如小波的妈妈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学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会很长,过程也很枯燥。当孩子遇到了瓶颈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是的,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当你走过了,克服了,会非常棒。在你到达那个目标之前,妈妈愿意在这里陪着你。”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