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如何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如何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3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如何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未来的好坏,取决于孩子现阶段的成长,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绝不能通过体罚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是非常关键的,看完如何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着启蒙家里的小天使吧!

如何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1

兴趣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培养起来的。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内在原因,动机出于需要,也就成为兴趣的支点和源泉。

现在的中学生思想虽然活跃,但在认识能力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待体育认识上往往以各自的需要为出发点,完全以个人的喜好作为自己的学习动机。这就造成有良好的、正确的、全面的学习动机;也有消极的、暂时的、片面的学习动机。由于学习动机不同,学生所表现的学习态度和练习兴趣也就显然不同。教师就必然在加强德育思想教育的同时,对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与智育发展,与个性的发展以及社会能力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上好体育课,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今天,为将来更好的学习,升学就业,健康生活的需要,也作为实现个人价值,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以此建立起良好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另外结合中外体坛成功人士的事迹,以他们刻苦努力、顽强拼搏的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进一步促进学生们建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这样方能真正成为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所以说,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思想基础。

如何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以可行的教学要求保护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要求时,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并能满怀信心、舒畅的愉快地去完成,否则就易使学生望而却步,这就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制定教学进度,安排课时计划时,应考虑教材内容的纵向连贯性,在学生现有的水平基础上,逐渐增加动作技术难度及素质要求,提出经过努力后大部分学生所能完成的教学要求,对于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往往会产生望而生畏或不屑一顾的抑制情绪。第二、在教材内容的搭配中,要考虑对学生身体练习部位的合理性和发展身体素质的全面性,切实做到练习手段的多样性和练习效果的科学性的统一,否则易使学生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第三,在确定学生所承担负荷量时,即要考虑课的任务、教材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与实际承受能力,并以此为出发点,使三者有机地结合来,保证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情绪高涨、精力充沛。如把教学任务制定的过高或过低,不能恰当地适应学生的生理负荷,往往会造成纪律松跨、懒散或精疲力竭,此二者都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第四,被授课整体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一般呈正态分布,这样教师在特别关怀“两头”之外,应把注意力集中到中间,关注大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用适当升降要求的办法照顾到“两头”的学生,这样不仅不会给少数同学造成心理上的放松或自卑,而且提高了练习的可行率,调动起整体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所以,合理的教学要求是保护学生练习兴趣的先决条件。

三、教学手段,组织教法的多样性

从生理学的观点分析,长时间的单一刺激,易产生超限制抑制,造成注意力下降或分散,长时间相同内容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导致练习兴趣的下降,这就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组织教法来满足学生兴趣转换的要求。

在确定教学方法和选择教学手段时,应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从课的任务、目的、要求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多变的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在练习环境、组织形式以及器材的配备等方面,要常出新意。在同一个学习内容中,变换多样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到有新鲜感,这样也就保证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掌握其心理特征,对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有着特殊的魅力。十几岁的学生,对成功获胜有着强烈的渴望,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手法,简单易行,形式活泼,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练习兴趣浓厚,不仅提高了授课质量,缩短了学生学习时间,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进一步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个性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手段和组织教法的多样性是培养学生练习兴趣的关键。

如何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第2张

四、精炼形象的语言表达,优美舒展的示范动作为学生制造浓厚的学习兴趣氛围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途径,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媒介和工具。在体育课教学中,知识技术、技能的教学;思想品德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形成;课堂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锻炼积极性的引发等等,都与教师语言艺术有着密切关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启发学生思维,产生上课兴趣。同样,从教师的示范动作来讲,对于一个正确的、娴熟的、优美的示范动作,不仅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又往往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崭新、正确的动作表象,激起思维,以深刻形象和美的激发求美欲望,好学心理应运而生,当然良好的示范效果还要与讲解相互补充。把握好示范的时机、方向、位置、角度等方面的合理性,长此下去,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且真正能够做到学为所用,真正了解体育的精髓。

如何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第3张

如何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2

激发和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引导孩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和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呢?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1

某小班幼儿在练习跑的基本动作时,老师给他们提供了沙包、球等,但总觉得孩子们跑得不够积极。老师偶然发现孩子们喜欢上弦老鼠玩具。当上足了弦的老鼠满地跑时,孩子们又叫又笑,边追边喊。于是,老师们做了一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蓝色布老鼠。

布老鼠在体育活动中一亮相,孩子们立刻被吸引住了。老师拉着老鼠跑,孩子们跟在后面边喊边追。一会儿,大老鼠就被跑得快的孩子追上了,他们踩(揪)下了老鼠尾巴,好得意!但有些跑得慢的孩子,每每只能插空摸摸老鼠尾巴。渐渐地,他们退出了游戏,站在那里成了“观众”。

为此,老师们又准备了另一只黄颜色布老鼠。活动时,拖着黄老鼠的老师跑得快一些,方向变化多一些;而拖着蓝老鼠的老师跑得慢一些,变化少一些。跑得快的孩子就去追黄老鼠。而跑得慢的孩子自然就去追蓝老鼠。全班孩子都跑跳着运动起来了。

案例2

教师带着中班的孩子们练习投掷动作,方法是先讲解、示范投沙包的姿势和要领,并一再强调只有这样才能投得远,然后孩子们练习。孩子们开始还认真、用力地投,几轮后,便越来越不起劲了,有的干脆用沙包互相打着玩了。

突然,一个沙包打在老师的眼镜上。扔沙包的`小伟赶紧认错:“老师,我不是成心的,我是想打他的。”这一击,使教师产生了一个改变传统训练方式的新构想。

教师把孩子们带到画着动物头饰的墙边,指着大灰狼说:“大灰狼要追小兔子了,咱们用沙包打它的头,救小兔子好吗?”然后请小伟第一个投,他准确打中了。教师通过问小伟为什么投得这么准、注意小伟的姿势了吗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注意小伟的动作,议论他的手怎么抬起来的,腿怎么站的,身体怎么转动的。孩子们边议论边模仿,边互相纠正,很快,多数孩子掌握了要领,越投越准,越投越远。

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投放活动材料,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班的孩子喜欢有趣的、假扮性强的体育游戏,他们对活动的投入程度更依赖游戏材料的支持,往往把自己想象成强有力的角色,把活动材料要么想象成“对手”,积极去“战胜”它,要么想象成“弱小者”,积极去“照顾”它。中班的孩子开始喜欢新奇刺激、竞赛性的体育活动。他们把活动材料当作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工具,关注活动的结果,往往把伙伴当作竞争对手,想方设法取胜。

上述两例中的老师们在材料设计、投放中充分运用了这些特点。如第一例中的小班老师,给孩子投放的材料注意了形象逼真、色彩鲜艳,使孩子们容易投入游戏情境:有的孩子把布老鼠当“敌人”,追着喊打;有的把布老鼠当“宠物”,追着去保护。为充分满足孩子的“强有力”能力感,老师特意把老鼠尾巴设计为活动的,孩子追上后,可以踩(揪)下尾巴获得成功感。这种设计和投放材料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充分的想象中享受了游戏的快乐,因此,孩子们都主动地参与了活动。

第二例中的中班老师在活动中,及时增加活动材料。如用沙包作为幼儿的工具,而大灰狼头像成了幼儿投掷的对象,这使幼儿容易看到活动结果(沙包是不是打中了大灰狼),以结果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投掷动作。这种投放方式顺应了幼儿关注结果的活动特点,也使孩子主动积极地投入了活动中。

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使用活动材料,才能维持幼儿的兴趣

及时发现孩子感兴趣的材料操作方式,并充分运用这种方式,把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物化在使用材料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这是提高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的关键。

小班老师发现孩子们在玩沙包、玩球时跑一会儿就不积极了,而对一只上弦老鼠玩具却有着长久的浓烈兴趣和积极行动(又叫又喊,长时间地追着跑),于是领悟到,追逐跑的方式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老师们不是把形象生动的布老鼠扔给孩子自己玩就行了,而是让布老鼠“跑”,孩子们追。老师在拉着老鼠跑的时候,用了快跑、慢跑、转弯跑等方式,把小班幼儿跑的基本动作和技能练习都融合在孩子喜欢的游戏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中班老师发现孩子们练习投掷越来越没劲,却对用沙包互相打着玩兴趣盎然,她没有责怪孩子,而是观察、思考如何调整活动的方向。当老师的眼镜无意中成了投掷的对象时,老师一下子悟到孩子感兴趣的投掷方式是投中目标,而不是重复投掷动作。于是,她及时调整了活动材料的投放数量和使用方式,采用了动作和工具→对象→结果反馈→调整动作的自主活动模式,而非传统的动作→教师反馈的训练模式。即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把活动材料当做工具(沙包),当作活动对象(大灰狼),把伙伴当做模仿学习的榜样、竞赛的对手,在教师巧妙提问的引导下,主动地观察、模仿、调整投掷的动作,以达到打中大灰狼的目标。大多数孩子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活动,很快掌握了要领。

通过活动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

尊重、接纳个体差异,通过活动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让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感,才能激发并维持每个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了解每个孩子在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材料的投放量与使用方式,使其有不同的难度,让幼儿能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运动水平的活动方式,这将保证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案例1就是很好的例证。当发现体力弱的孩子退出游戏的问题时,教师再次反思,认识到活动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没有考虑孩子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因此不能很好达到让每个儿童参与并获得成功感的目标。于是,老师又投放了另一只布老鼠,并在速度和方向变化等方面有差别地使用这两种活动材料。这种使用上的差别,妙在让孩子们在自己运动水平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活动的强度,避免老师根据孩子能力分组给孩子带来的“贴标签”的负效应──即使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以老师的“分组”作为评价依据,认为自己能力差、不行,使孩子感受不到成功。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