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在玩乐中培养幼儿普世价值观

在玩乐中培养幼儿普世价值观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0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玩乐中培养幼儿普世价值观,孩子的发展问题,是亲人们所关心的,面对难题,家长要与孩子一起面对,扫清成长路上的障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要学会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现在分享在玩乐中培养幼儿普世价值观。

在玩乐中培养幼儿普世价值观
在玩乐中培养幼儿普世价值观1

2~3岁的幼儿就有自己的想法了。爸爸妈妈给宝宝东西吃,宝宝喜欢,爸爸妈妈不给,宝宝不愿意,就是宝宝有想法了。简单的说,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跟宝宝进行非常小的交流。宝宝愿意吃什么东西,爸爸妈妈说,这东西不好,不可以吃。一点一点地幼儿就可以认可爸爸妈妈的想法,宝宝知道了,这个东西不好,不可以吃,吃了对自己不好。宝宝有了想法,就可以一点一点形成观念。

在观念形成的时期,就可以培养基本的是非观了。培养是非观可以帮助幼儿的整个教育时间段,这个需要爸爸妈妈们自己有科学的是非观。

比方说,爸爸妈妈知道是非观的重要性。阵阵20+岁,由于好赌,欠一屁股债,又怕对方讨债,就去偷钱了,还拿了凶器,忽然,他觉得被发现了,就把幼儿砍死,然后偷了东西出来。阵阵两三天后就被逮捕归案。阵阵的妈妈大哭,说家里就这儿子最聪明,没想到,犯罪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专业人士认为,这个事情虽然罪在幼儿,但归根结底还是在父母,在我们18岁之前没有培养宝宝正确的观念,诱发宝宝在关键时刻没有是非判断可以力,犯一次错误,就完了。

我们简单一下阵阵的错误行为。一开始是耍钱,耍钱是非法行为,宝宝不知道非法不为的观念。现在流行的网络游戏,都是变相耍钱或者大量消费行为。爸爸妈妈们要当心,这一般是走向错误的开端。大部分幼儿偷家里的东西,家长知道后不在意,其实会酿成大错。

阵阵现在堕落得比较深了。更恐怖的是,在危险时候,偷窃马上化为杀人行为。可以知道:1,阵阵根本不知道的人性观念,2,法盲,不知道杀别人就是在杀自己。3,冲动,在非常时刻容易做出非常之举。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平时未必看得出来,区别就在关键时刻的一念之差。这样看来,阵阵连最基本的是非观念都没有,是一个无知透顶的青少年,爸爸妈妈说责任不在家长在谁呢?

那么,观念的培养贯穿幼儿的全部教育阶段。不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那么宝宝在一些时刻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一般我们会说这个幼儿真“拧”,就是这样。

总结: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平时未必看得出来,区别就在关键时刻的一念之差。这样看来,阵阵连最基本的是非观念都没有,是一个无知透顶的青少年,爸爸妈妈说责任不在家长在谁呢?

在玩乐中培养幼儿普世价值观2

卡尔-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核心,是要做真实的自我,我认为这就是儒家的诚,儒家的诚,不是坚定不移的善良,不是服务的热忱和意愿,而是与智慧一体的,这种智慧,能够回到生命体验的实质,能够呈现中庸之道之后的事实。这种忠于内心情感原则,就是诚。儒家讲“诚则明也,明则诚也”,诚就是事实,明就是智慧,既然是事实,就不会有欺骗,既然是智慧,就不会受人愚弄。但是,要做真实的自己,要体现自己的真性情,不是那么容易的,做真实的自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终极的目标。

做真实的自己,就不会有委曲求全的感觉,自然是可以长久的。做真实的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态度得到的体验,使个人感觉对生活的胜任感和力量感,甚至是美感。

如果老师回到真实的自己,学生自然回到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回到真实的自己,周围的人也会回到真实的自己,“同气相求”,相互吸引的法则如此。

回到真实的自己,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要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说到价值观,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条,但是卡尔罗杰斯关于价值观的理论,大大丰富了价值观的内容,就人格教育来说,这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我们面临的价值观危机不是源于我们丧失了价值观,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经验的矛盾和分离,事实就是事实,没有对错,我们的价值观与事实不符,不符合社会现实,不符合自己的经验,一定是我们的价值观错了,我们的价值观错了,社会的价值观就错了,我们是社会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直接产生影响的部分。价值观错了,人格出现分裂,痛苦和抱怨就产生了。

关于价值观

生物体通过行为表现出对某个客体或者目标的偏好性,这种偏好性称为操作性价值观,他不需要任何认知和概念性思维的参与,仅仅是有机体通过选择某客体、拒绝某客体的价值选择。好像把蚯蚓放在Y型迷宫里时,蚯蚓就会选择往光滑的一边爬,而不会选择铺有砂纸的一边,这就是操作性价值。

比如,我的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吃脆性的凉菜,喜欢吃酸的东西,有的孩子抓岁,多次抓相同的东西。

操作性价值观也可以处理复杂的事情。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把20多种食物放在婴儿面前,孩子自己会取符合自己身体健康的食物。

第二种价值叫构想价值,也就是机体对文字符号(佛法称为名相)客体的偏好。比如“真诚至上”的信念,就是一个构想价值。

通常我们的道德信条都是构想性价值观,可能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和接受的.,是虚假的,是“高要求”的,但是我们跟着它走了,久之我们自己也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虚假的自我。

案例:一个大孩子去抢小孩子的东西,小孩子不同意,结果大孩子咬了小孩子一口,小孩子的东西被抢走,大哭。这时候,小孩子的妈妈非但不保护自己的孩子,反而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不哭,你要学习孔融让梨,把你的东西让给哥哥玩。”小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安慰,一直哭个不停,妈妈对孩子孩子说了六次要学“孔融让梨”。小让大,是妈妈的价值观,但是在小孩子的眼里看来,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人被咬了还要忍让,天理何在!

构想价值观越接近操作价值观,合理性越好。比如,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物权主人优先原则,别人要用自己的东西,是要经过自己同意的。这种价值观是否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自私呢?回答是否定的。一个物权得到尊重的人,他因而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一个从小物质不匮乏的人,他成人后,精神层面的匮乏感就弱,大方的可能性就很大;小孩子的自私得到满足,物权主体资格得到尊重,他就会逐渐变得慷慨。所以,儒家提倡先满足一定程度的自私,来塑造一个人为公的精神。真正的贪欲,来自于精神层面的贫乏,这是一种负面的力量。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要大方”的教育,有可能从此就走上虚假的自我,这种人是“优秀”的,但是也是紧张的,这种紧张,感召来的人和事,终究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的际遇大多不够理想。有天,我对我对一位常做善事且对孩子严格的朋友说:“以你的为人来说,积了德给子孙后代,你的孩子会很有作为,但是他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

关于构想价值观,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那么“己所欲”呢?要慎施于人。

最后一种叫客体价值,就是从客体可取性方面考虑,而不管是否为他人所接受。比如:失去自我的父母,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以为给孩子的关注越多越好,结果成了关爱强迫症,让孩子痛苦不看,但是却总对孩子说“我是为了你好”。

价值观的演变与回归

操作性价值观不只是婴儿有,一个人格成熟的人,总是以操作性价值观为主导,所以孟子讲,一个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从婴儿来看,婴儿有如下现象:

婴儿饥饿时不舒服,会哭,会大声而明确的表达出来(成人经常撒谎)。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婴儿吃饱以后,不再留恋和喜欢,甚至表现出厌恶,从来不会占有食物(成人不是这样)。

婴儿喜欢被关注、拥抱等能够带来安全感的行为。(成人喜欢被拥抱的情况极少,要选择对象)。

婴儿喜欢来自于自己身体的新奇的体验,即使发现自己的脚趾头都会快乐,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强(成人变得保守呆板)。

婴儿不喜欢苦味,疼痛和突发的巨大声响(成人有改变)。

可以看出,婴儿的操作性价值观,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价值判断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变的固定系统。正如对同一种食物,他有时喜欢,有时厌恶,他喜欢安全和轻松,但是为了满足好奇,他又可以放弃这种环境。这种价值,来自内部的天然的感觉,是一种本有的智慧。不象我们成人,被父母的意愿,宗教的经文、某个领域的权威或者广告宣传所左右。婴儿喜欢清楚地知道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哪个人对他好哪个人对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时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价值判断很多时候都是僵化、无效和不明确的,成人是怎么从婴儿完美而有效的价值判断状态退变的呢?

婴儿需要爱,他也同样爱父母,对父母表现出无限的忠诚性,所以他为了爱改变自己。比如,一个孩子喜欢扯姐姐的头发,他觉得听到姐姐又哭又闹很开心,但是家长会给他惩戒。多次以后,他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坚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对自己的爱,拒绝爱的行为,是反生命的。他会把别人的价值判断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为了爱,他远离了自己先天的判断机制,放弃了自己的内部评价,以别人的价值预设引导自己的行为。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