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知识 > 什么是人文之美

什么是人文之美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7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什么是人文之美,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下面来看看什么是人文之美。

什么是人文之美1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

人文美就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一切由人的文化活动而给人以美感的,都可称为人文美。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传统的人文之美体现在人文精神之上,其最高境界都是平淡天真、清淡为宗。中国水墨画坦荡、洒脱、旷达的气息,不但体现出画家的主观情感也契合了传统中国画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

“看似平淡、宁静,而骨子里却有无限的深邃、坚韧。”

樊萍现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樊萍在艺术上提倡“平淡天真”,题材多取决于民族风情,构图别致、画面清新脱俗。作品中体现了健康向上的生 活情趣;别具思致地画出了新时代的气息。

我感到的`人文之美,是神交(悠然心会)。

“读书人讲究神交,读到会心处,遇到相见时,便倾盖如故。千载之后,李白、东坡之于我,不过是神交千年的旧友重逢,把酒言欢,悠然心会。

什么是人文之美
  

读书人讲究神交,听到赏心处,拨动心弦时,便相见恨晚。千里之外,罗大佑之于我,不过是神交千里的旧友重逢,倚歌而和,扣舷对笑。”这是我在培训班写的作业,此处借用来具体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人文之美。

至于“培训班”的的作用,水平所限,只能写一点自己消化的。“培训班”中提到的书目,现在正在一本本的读,读完《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和《初唐诗》、《盛唐诗》、《古诗源》,结合阳师授课,对诗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基本每首诗词都会设定一个特定的情景,将读者带入,而且采用“这里-那里-这里”的形式,身临其境;诗词中描写的事物,大多是“记忆生存效应”中的事物,极易击中自主心智;

诗词中隐喻,新鲜而不突兀(此处再次表示不能理解张爱玲的新奇比喻),独一无二而又无比切合;诗词的结尾(特指开放式结尾),含蓄隽永,意味悠长,与作者一起探索这种情境下的深意。最后用顾随的话总结:“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括之——无可奈何”,是啊,无可奈何!

什么是人文之美2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让城市具有吸引力和创造力。城市与人,相辅相成。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言,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世界历史是市民的历史。

的确,城市是文化的最佳载体,城市为文化的诞生提供了最佳的应用场景。李白笔下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张籍笔下的“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刘禹锡笔下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历史里的成都,让文人墨客不由得写满这座城市的优雅美丽,又让这美融于生活,融于日常,融于一草一木,融入成都人的骨子里。

在成都江滩玩耍的市民

今天,以公园城市为目标的成都,也在寻找一种融于时代、传于历史的城市文化。

公园城市需要构建多元文化场景和特色文化载体,在城市历史传承与嬗变中留下绿色文化的.鲜明烙印,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

三千多年历史的成都,留下丰厚的人文底蕴。如今,蜀风雅韵、优雅时尚的城市文化,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创新、传承,最后化于无形,融于生活,形成了新时代的天府文化,呈现古今共融的人文之美。

创新天府文化,激活人文之美新动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在以创新创造促进社会发展的今天,文化创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天府绿道建设之初,顶层设计时,就将“大规模植入文化创意设施,补齐城市短板,增强城市文化创意功能”,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其间。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旨在让创意文化在绿道孕育、诞生、发展。

什么是人文之美 第2张
  

江家艺苑 图据视觉中国

创意的文化,并非凭空而出,恰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位于高新区的江滩公园,将区内诞生的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搬上绿道,建设了与王者荣耀红蓝战队相呼应的江滩公园红蓝跑道,分成“铂金”、“钻石”等级段,并在途中设置了多个“打卡点”,举办以王者荣耀为主题的沙雕展。

这正是将打造新经济应用场景和成都文创旅游公共资源的梳理、打造、开放结合起来,探索在天府绿道植入更多功能和应用场景的新尝试。未来,在天府绿道开办展会、博览会,将会展空间从室内空间延伸到开敞空间,新的文化场景将孕育新的文化内涵,以美育人。

新诞生的创意文化融入天府绿道建设之中,让公园城市不仅美在形,更美在神,呈现一幅气韵生动的城市文化图景。

传承天府文化,延续人文之美新活力

文化需要发展,也需要传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延续数千年,天府文化也一样,在历史里生成,在历史里延续。

成都

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发掘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打造府文化标志性符号,成都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一个体现川西平原自然禀赋、生活情趣、人文精神的公园城市文化识别体系初显雏形,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公园城市文化景观体系徐徐展开。

今天的成都需要三千多年的人文历史,三千多年的人文历史也需要今天的成都。

因此,我们看到得到修复和保护的都江堰精华灌区和川西林盘,看到了“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人家”川西田园景观;看到了以田园为纸、草木为绘、池渊为墨,组合浅丘、森林、田园、湖泊、花海等景观元素

重现《蜀川胜概图》中山水田林的经典格局;看到了夜游锦江、门泊东吴的场景再现……历史在今天重现,又融入新的元素,诞生了源于历史、合于时代的人文景观。

绿道在延伸,连起公园,连起城市,连接历史,连接未来。一幅公园城市的美丽画卷正在展开,一个有着深厚人文历史的城市正走来。那些化于景观,化于无形的人文精神,正被我们一点一滴地吸收。

那正是献给未来成都的一幅生动画卷。

什么是人文之美3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

“游于艺”之“艺”,或理解为“礼”“乐”“射”“御”“书”“数”,或理解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

如何处于“从容之境”?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而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

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

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

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

什么是人文之美 第3张
  

又如,文学经典中与体育艺术紧密联系的,风筝、棋、蹴鞠、秋千、竞渡、垂钓、投壶、击壤、斗草等,竞技的、娱乐的,动的、静的,形形色色,让人在“观战”的氛围中,能够收获艺术美之教育。

因此,无论歌咏某类艺术的文学作品,还是作品中借了某类艺术表达自身的情志,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比如在自然景观、艺术作品中,在植物、动物、人类中,在物体、品德、行为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然而,如何实现“五育并举”呢?

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