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家庭 > 讨厌自己的家人是什么心理

讨厌自己的家人是什么心理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4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家人是我们生命中最亲密的存在,他们给予我们关怀、爱护和支持。然而,有些人会出现讨厌自己的家人的情况,这种情况背后常常有一些心理原因。

讨厌自己的家人是什么心理1

一、心理疏离感

有些人会因为某些原因而感到与家人疏离,这种疏离常常源于性格差异、人生观不同或者家庭环境不和谐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亲人之间的沟通受阻,互相理解不足,从而产生疏离感。当这种疏离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产生讨厌自己的亲人的情绪。

二、成长经历

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暴力、亲人出轨、亲人疏远等不幸事件。这些经历会给人带来创伤,导致人们对亲人产生讨厌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讨厌自己的亲人是一种心理自卫机制,人们通过讨厌亲人来减轻心理痛苦。

三、心理投射

有些人在心理上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投射到亲人身上。这种心理投射会导致人们对亲人产生讨厌的情绪。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工作压力大而产生烦躁、不满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却被他投射到了亲人身上,导致他讨厌亲人。

讨厌自己的家人是什么心理
  

四、自我中心

有些人由于自我中心,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正确的,而亲人的想法和行为则是错误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人们产生讨厌自己的`亲人的情绪。

五、嫉妒心理

有些人因为亲人的成功或者幸福而产生嫉妒心理,从而讨厌自己的亲人。例如,一个人的兄弟姐妹在事业上比自己成功,这种差距可能导致他产生嫉妒和讨厌的情绪。

综上所述,讨厌自己的亲人的心理原因有很多种。一些人会因为心理疏离感、成长经历、心理投射、自我中心和嫉妒心理等原因而讨厌自己的亲人。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理解和包容亲人,避免产生讨厌的情绪。

讨厌自己的家人是什么心理2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讨厌父母的根源,或与孩子的成长经历有关系。

有人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一生去治愈。”说的就是家长在平时教育时,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从而导致出现的逆反心理。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原生家庭所遭遇的各种创伤,带来的阴影是很难逆转的。

那么孩子的哪些经历,会让孩子极其厌恶自己父母呢?心理学家给出这三点原因。

虐待和毒打

父母对孩子虐待和毒打主要表现在,沟通障碍时粗暴怒吼、成绩没达到理想状态是各种体罚、甚至打骂等。

这种教育方式可能在当时会有一定的效果,表面上孩子能听话,并按大人的要求作出改正,从结果上是可能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所产生心理副作用更大。

随着孩子的性格成熟,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被虐待和毒打所压迫的力量得到释放,最终情绪走向两个极端。

第一极端:独立意识较强的人就会极其厌恶父母,并做出愤怒、冲突、排斥等反抗情绪。

第二个极端:独立意识较差的人在面对生活时,由于想逃离这种状态,但又无能为力,不敢迈出这一步,进而形成极度自卑的心理。

讨厌自己的家人是什么心理 第2张

赌博和酗酒

很多父母非常不注重家庭教育,以为把孩子甩到学校,让老师教育就完事了。

其实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因为父母天天跟孩子在一起,他们的言行时刻指导着孩子的行为。

父母的言行中,赌博和酗酒是对孩子负面影响最大的行为。因为这类家长通常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也不会顾忌到孩子的情绪。

酗酒过程中粗暴的行为,也有可能对孩子产生肢体和语言上的伤害。更可怕的是这种陋习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三观。

当一个孩子的三观出了问题,认知出现了缺陷,有着错误的榜样。那么孩子就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并由此产生非常厌恶父母的心理,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

强烈控制欲

“控制欲”是很多家长常做的`事,只是有的家长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而已。

比如你是否经常说过这样的一些话:“今天必须要穿毛衣和秋裤,不穿今天就不要去上学。”

“周末玩是不可能的,要去上这个兴趣班,你同学谁就在那里上”哪怕你根本不喜欢。

“我都是为你好选这个专业,其他专业没有前途“甚至连人生规划都给你选好了再来一场道德制高点的批判,哪怕你并不擅长这个领域。这些话有没有很熟悉?

父母强烈的控制欲,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忽视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像工具人一样,被要求按照父母规划的方式生活学习。

这样的后果是孩子一旦离开这个束缚,他就会强烈地渴望自由,从而更不听话。比如有些孩子上大学后就不愿联系父母,甚至厌恶父母。

那些心理健康的孩子也许生活平凡,但他们心灵有归宿,爱父母、爱生活,懂感恩,对于父母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你的孩子开始从心理上严重厌恶自己了,这时就要注意了,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用实际行动去修复孩子心灵的创伤,真到孩子逆反时就后悔莫及了。

讨厌自己的家人是什么心理3

对亲情的厌恶是正常现象吗?

答案很肯定,属于正常心理。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父母虽是生命的给予者,但也不能成为个体思维的控制者。

相处再好的亲情也免不了摩擦时刻,因为当人在面对最亲近的人时,最能释放安全感。

相信没有人会跟陌生人肆无忌惮地发脾气,我们总是把最差的一面留给亲人。小朋友却很少对父母有厌恶之情,因为他们的自我认知是不完善的。

在小孩子的世界,父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总能想办法解决各种难题,所以会站在崇拜者的视角去看待父母,那时,只会偶尔对亲情的过度控制感到生气,但也不至于产生厌恶。

我们在生本能指引下深刻地意识到,父母是我们生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我们接触的事物也更丰富,开始逐渐离开了父母,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时我们会发现,原来父母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也是有缺陷的人。

第一次对亲情感到厌恶通常是在青春期,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强烈控制,一点儿也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开始厌烦父母,甚至想要摆脱。

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内心极其渴望长成一个真正的大人,而亲人还将他们看作孩子,完全不给其自主权,这让他们很无奈。

此刻双方是存在认知差异的,如果未能很好地沟通交流彼此的想法,小孩子的叛逆心理会很强。父母越是让其达成某一目标,他们便越会朝着反方向前进。

当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又回想当年自己对亲情的想法时,就会感到可笑和幼稚。

其实,这样的心态谁都有过,当我们陷入特殊场景时,特定的情绪便会应运而生,但等到场景一发生改变,那种情绪也会消失。

讨厌自己的家人是什么心理 第3张
  

其次,当我们所处亲情中个体的需求未能得到实现时,个体也会产生对亲情的厌恶。

例如,《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家庭,本该是父母手中的宝贝,却因为生在一个传统的重男轻女家庭,在童年从未体验过父母的关爱,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

她不值得被父母爱,所以她想要被爱的需求一直没能从父母身上获得,但其两个哥哥却得到了双倍的爱。

这让苏明玉对家庭的厌恶之情更加深重,所以最大的愿望便是摆脱这个家,不再受父母束缚,成为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归属感的需求,家庭便是个体最好的归属感之地,世间没有人对家庭不渴望,之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惧怕婚姻,不再相信家庭的力量,都是因为曾有过被家庭伤害甚至抛弃的经历,这让他们对家庭的`存在很失望。

除此之外,我们都会对亲人产生虚拟的期待,总是片面地认为,家人就是应该无条件了解自己,很多事情我们不说,他们就应该能懂。

但实际现实是,你不说,家人是很难懂得你想表达的意图的。毕竟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仅靠心灵感应便知晓彼此很难做到。

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给个体造成了很大的失望,对家人有着很高的要求,当他们并未达到要求时,便会让我们产生不安与厌恶之情。

所以,对亲情的厌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应该学会正确地处理这种特殊情感,学着理解家人,而不是单方面要求他们付出,这才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