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健康养生 > 铅中毒症状及怎么办

铅中毒症状及怎么办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2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铅中毒症状及怎么办,铅中毒会引发出来各种各样的症状,面对这些症状,很多人都会束手无策,铅中毒让人们感到恐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铅中毒症状及怎么办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铅中毒症状及怎么办

铅中毒症状及怎么办1

铅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巨大,铅及其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进入机体后对神经、造血、消化、肾脏、心血管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产生危害。目前常见的铅中毒大多属于轻度慢性铅中毒,主要病变是铅对体内金属离子和酶系统产生影响,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贫血、免疫力低下等。铅中毒会对人体很多脏器产生影响,其表现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便秘、便血、腹绞痛、眩晕、烦躁不安、失眠、嗜睡、易激动、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腰痛、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严重者还可出现肾衰竭。若孕妇在怀孕期间不慎铅中毒,还会造成流产、死胎或畸形儿的后果。

但是,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群因为工作或者无意识中摄入了过量的铅,此类人群可通过饮食来减少铅对身体的危害,因为食物中含有一些无机阴离子或酸根如碘离子、磷酸根离子、钼酸根离子等都能与铅结合,促使其从大便中排出。可促进排铅的食物种类有以下几种:

1、维生素C类

维生素C可在肠道与铅形成溶解度较低的抗坏血酸铅盐,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以减少铅在肠道的吸收。所以,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有助于排出体内的铅。

2、优质蛋白质类

牛奶中的蛋白质能与体内的铅结合成一种不溶性化合物,从而大大减少人体对铅的吸收量。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儿童的血铅水平为全国最低,可能和他们喝奶较多有关。蛋类可与铅结合成硫化物,有分解和减轻铅毒的作用。此外,鱼、虾、豆制品、瘦肉、贝壳类食品也有利于降低体内铅的浓度。

3、其他类

茶叶中的鞣酸可与铅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随尿排出。海带中的碘质和海藻酸能促进铅的排出。大蒜和洋葱头中的硫化物能化解铅的毒性作用

说到铅,大家普遍认为铅笔中含有铅,吃铅笔会引起铅中毒,这种说法看似是对的,实则是风马牛不相及,因为“铅笔”中根本不含铅,其主要成分为石墨(碳的一种形式)和粘土。此时是不是感觉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欺骗。那么铅中毒是怎么引起的,以及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都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和中公辽宁卫生人才网的老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铅中毒症状及怎么办2

1、接触机会

常引起铅中毒的工作有:

(1)铅化合物应用:蓄电池制造、玻璃、搪瓷、铅丹等。

(2)熔铅作业:焊接用的焊锡,制造电缆,旧印刷业的铸版、铸字。

(3)铅矿开采及冶炼。

2、毒理

(1)吸收、分布:铅主要以粉尘、烟或蒸汽的形式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机体血液中,主要与红细胞结合,随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各器官系统中,数周后转移到骨,并以难溶的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储存在骨中的铅与血液和软组织中的铅保持着动态平衡。

(2)代谢:凡能影响钙在体内贮存和排出的因素均可影响铅的代谢,缺铁、缺钙及高脂饮食可增加胃肠道对铅的吸收;骨质疏松、骨折等骨疾病可导致体内储存的磷酸铅转化为溶解度大100倍的磷酸氢铅而进入血液,引起铅中毒症状发作。

(3)排泄:主要经肾脏随尿排出。

3、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主要是经口摄入,工业生产中已罕见)多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绞痛;少数出现中毒性脑病。

(2)慢性中毒:(早期表现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

①神经系统:类神经征(头痛、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外周神经炎(肢端麻木、袜套样感觉障碍,握力减退、甚至腕下垂、足下垂,),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恶心、呕吐、头痛、高热、抽搐、昏迷等);

②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便秘,严重时腹绞痛(脐周,止痛药不易缓解,可持续数分钟以上,腹部检查常平坦柔软);

③血液及造血系统:轻度贫血(低色素正常细胞型),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增多。

④其它:铅线,肾脏损害,月经失调、流产等。

4、处理原则

铅吸收:可继续原工作,3~6个月复查一次。

(1)轻度中毒:驱铅治疗后可恢复工作,一般不必调离铅作业。

(2)中度中毒:驱铅治疗后原则上应调离铅作业。

(3)重度中毒:调离,治疗和休息。

驱铅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

对症疗法:镇静剂,腹绞痛(葡萄糖酸钙或阿托品)。

5、预防措施

(1)降低铅浓度:

①加强工艺改革

②加强通风

③控制熔铅温度,减少铅蒸气逸出

④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

(2)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操作制度:工作服,防烟口罩,洗手,淋浴,体检,妊娠及哺乳期暂时调离铅作业。

(3)职业禁忌证: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疾患、心血管器质性疾患。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