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7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孩子的心理成长路上家长是不能缺席的,将现在出现的问题解决好,孩子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认真教育孩子的人终会有所收获。现在分享孩子的心理和性情。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1

如果真的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是“小猫小狗”,“不打不行”,孩子就会产生变态心理,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而把自己困在生活的牢笼中!

滴滴雨

家长朋友,本篇的寓言发人深省,其论述也颇为独特,就像一根锋利的针,直接扎入许多人麻木的神经。笔者奉劝天下做家长的朋友,还是不要“自食己肉”的好。不然,两败俱伤的下场正等着你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少年时性情狂傲,做事不够踏实,整天到处游荡。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奶奶坐在河边,手拿一根铁棒,蘸着河水在一块石头上打磨。李白感到十分好奇,问其原故。老奶奶回答:“我要把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觉得这实在太可笑了,而老奶奶却认真而温和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做什么事都一样。

老奶奶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李白的心灵。从此,他精心研读诗文,终于成了名冠千古的大诗人。

老奶奶的一句贴心话、醒心语,实质上就是长辈教育儿童的语言技巧,足令家长们借鉴!“除了学习,你啥也别干!”

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唯一的恩人、亲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所有,只有自己才有支配孩子的权利。

这样的父母,是教子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他们把孩子封锁在生活的一个角落,作为自己币厶有财产加以监护,同时,供自己娱乐和欣赏。

其实,孩子并不一定要做家长的附属品,许多时候,孩子的天真和聪明比之父母更为可贵。

当今父母教子,普遍流行的一句忌语是:“除了学习,你啥也别干!”把孩子当成“囚徒”,把自己当成“监狱长”。

这种父母就是自以为是,自认为对孩子的封锁和命令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除了学习,你啥也别干”这句忌语真不知伤害和葬送了多少孩子的童心和青春。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2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女儿性情大变

一个已经上小学了的小女孩,聪明伶俐,周围的邻居都很喜欢她。但是最近母亲却发现孩子的性情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同学之间说话越来尖刻,在学校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好,只要有其他同学在某一方面做得比她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她就会挖苦别人,还很生气的否认这一点。妈妈为此大为震惊,不明白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当妈妈得知孩子即镜子的理论后,妈妈有所醒悟,平常多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聊聊学习、学校的事情。同时,自己的坏脾气和爱教育别人的坏毛病也改正了许多,渐渐地,乖巧懂事的那个女儿又回来了。

两种态度、两种结果

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孩子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盯着他们的“缺点”,不停地的提醒、批评、监督,我们等于告诉孩子:“你不行,如果没有我告诉你,指导你,你什么也做不了。“同时这样也为孩子做了反面的教材,让孩子对其他人也这样。

当我们在一意孤行地要求孩子变成自己希望的那样的同时,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我们作为家长,自己需不需要改变?我们一直在规定孩子的行为,那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有没有存在问题呢?

态度决定未来

爸爸看到女儿玩游戏,不是责备、就是呵斥,结果女儿越来越沉溺。事实上,爸爸粗暴的干涉,强化了女儿玩游戏的`意识。女儿学习成绩下降,爸爸非常苦恼。

后来,爸爸渐渐改变了他的做法。即使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玩游戏的时候,爸爸也是心平气和的提醒孩子。爸爸的种种改变让孩子羞愧不已。事后孩子说道:在我最沉迷的时候爸爸没有对我放任不理,也没有对我棍棒相加。他给予我的是理解,是尊重,我为了爸爸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能让爸爸失望。可是如果爸爸还是像之前一样对我吼,那么即便他说的是对的,我也不想听。即便他用任何事情来说我,哪怕是我的前途,我依旧会跟他作对的。

两种态度、两种结果

著名的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道: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镜子,他能照出你内心的一切。你快乐,他也快乐;你烦躁,他也烦躁……

而恰恰有了这面镜子,父母们就可以明白哪里不足,就可以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时,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一个小学生,他没有能力理顺内心的那些纠结,也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疙瘩,更谈不上改变自己。而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是孩子效仿的对象,必须先调整父母才能调整孩子,必须通过改变父母才能改变孩子。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父母的关系问题,会反应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之间的关系,包括了夫妻间的关系及亲子间的关系。虽然每个孩子出现的状况、细节有所不同,但从许多家庭个案中我看到:

1、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2、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3、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4、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5、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给孩子最好的小建议

孩子就像家庭的一面镜子,会真实反映出家中的情况,其中最直接反映出的是父母的“身教”,因为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及如何互动,所以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你希望孩子怎样,你自己就应该怎样。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看到自己的言行.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