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来源:潮女谷    阅读: 5.5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自控力,在心理学里对应的概念,叫自我控制。它反映了个体自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当我们发现家中孩子做事情总是出现三心两意的情况,那就是孩子的自控力底下。本文内容教大家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欢迎大家阅读!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1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往往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容易出现“越轨”行为,特别是一些较调皮的孩子,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如有的孩子做事常常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有的孩子做事时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爱发脾气,有的孩子打滚撒泼;有的孩子疯跑疯闹…刻也不停;有的孩子爱欺负小伙伴等等。所有这些。

都是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所遗成的。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强烈的上进心,都想做一个好孩子,可是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己管不住自己,因而常常犯错误,做一些糊涂、缺少考虑的事情,让父母生气,为此,父母不能一味地训斥孩子或责打孩子。而应充分认识到这是正常的现象,积极采取措施,有目的地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在孩子做事前,父母将具体要求和规定清楚地告诉孩子,并让孩子坚持遵守。如吃饭的时候,父母将吃饭应遵守的规定告诉孩子:吃饭的时候要安静。吃饭不能挑食等等;又如孩子看书的时候,要求孩子看书要安静,看书要一页一页地认的看,不能同时做其他的事。不能破坏图书等等。这样,父母将明确的要求告诉孩子,孩子会逐渐地遵守父母的规定与要求,明白什么事情应该这样做,什么事情应该那样做,并养成做事有始有终、自觉约束自己的好习惯。

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父母要坚持用讲道理的方法,要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可那样做”的道理,让孩子用这些道理来评价判别白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他就会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比如,已经很晚了,孩子仍在贪玩不肯去睡,父母若硬要让孩子去睡,一定会引起孩子的对之情绪,这时候可以耐心地对孩子说:“今晚如果睡得太晚了,明天旱_上会起不来,到幼儿园就会迟到,会影响小朋友,还会使爸爸妈妈迟到。’等等。父母坚持这么做,不迁就孩子,又耐心地说道理,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渐渐学会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增强白我控制能力。

用表扬鼓励的办法来肯定孩子好的行为

当孩子能够按照要求去做,基本达到了父母提出的要求时,父母要及时地表扬鼓励孩子。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丝温柔的微笑等等,对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特别是当孩子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时,父母更要及时地表扬与鼓励,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乐于向困难挑战。

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为了达到目的,孩子会自觉地遵守规则,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因此,父母应因势利导,多和孩子做一些能加强自控能力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如请孩子扮演交通警察、站岗的解放军叔叔等角色,让孩子模仿守纪律的行为。游戏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父母应尽可能地多指导孩子做一些有益的游戏,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因此,父母要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要坚持一致性和一贯性的教育原则,把自控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处处严格要求,渐渐地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2

1、信守承诺,奖励延迟享受

我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的棉花糖实验,后期有许多修改版的跟进实验,其中一个比较有名的是Celeste Kidd的关于信任的实验。在这个实验里,Kidd把28个小朋友分成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4人;然后在做棉花糖实验前,让研究人员分别与两组小朋友做游戏。

在做游戏时,研究员给了两次承诺;A组的研究员两次都信守承诺,而B组的则两次都食言。结果在棉花糖实验中,A组的小朋友有9个等了15分钟,拿到了第二块棉花糖;而B组的小朋友只有1个等了15分钟。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如果孩子不相信你会信守承诺给他第二块棉花糖,为什么他要白白等那15分钟?对他来说,最佳的选择就是直接吃掉第一块棉花糖。

很多家长在孩子哭闹时为了图一时省事,给孩子开了空头支票(比如“你乖乖坐着等我十分钟,马上带你去公园坐小火车”);然后等手头的.事一忙完,马上食言或者换了一个相对小得多的奖励(不去公园坐小火车了,就在小区里转转)。

这些家长以为骗骗小孩子无伤大雅,其实是在一点一点地蚕食孩子对他们的信任,并使孩子的潜意识里树立起“延迟享受”不如“现时享受”的观点。

这不仅容易使孩子的自控力受到负面影响,而且会使孩子将来更难管教–适度的惩罚和奖励都是有效的管教手段,但如果孩子已经在潜意识里对你的承诺不再信任,他避免惩罚和获得奖励的动力都可能减弱。

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家长的一诺千金就是“道”,而其它的训练方法则是“术”。如果家长自己不能做到言出必行,而只是花时间去尝试各种方法来训练孩子,是重“术”轻“道”,舍本逐末,很难有什么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资料:

Kidd C, Palmeri H, and Aslen RN、2011、Rational snacking: Young children’s decision-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 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Cognition 126(1): 109-114.

2、玩与直觉/习惯相反的游戏

有一个很简单的游戏叫“红灯停、绿灯行”,适合几个3-4岁小孩一起玩。估计各位80后的家长小时候也都玩过。

家长/老师叫“绿灯”的时候,孩子可以往前走,叫“红灯”的时候就必须停住;做错动作的孩子要回到出发点重新开始,看谁最后第一个过终点线。我们只要在这个游戏基础上加一点小改变,就能起到训练孩子自控力的目的。当孩子习惯了“红灯停、绿灯行”这个规则后,把规则倒转:叫“绿灯”的时候必须停止,而叫“红灯”的时候可以往前走。

家长可以自己设计出很多类似的游戏。比如,在很常见的Freeze游戏中,听到音乐的时候要跳舞,音乐停了马上静止;在孩子习惯了这个规则后,倒转规则:听到音乐的时候不动而音乐停了反而要跳舞。再如,听到快的音乐的时候动作放慢,听到慢的音乐的时候动作变快。或者,在放音乐的时候家长做一些动作,但要求孩子这时只能观察,不能模仿,只有在音乐停止的时候才能模仿着做。

做这些与直觉/习惯相反的游戏,目的就在于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抑制自己冲动的能力。

研究表明,对于那些自控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孩子,这种游戏可以提高其自控力。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有意识地做一些与直觉/习惯相反的事,像每天用左手刷牙,只要长期坚持,也可以改善大人的自控力。

参考资料:

Tominey S and McClelland M、2011、Red Light, Purple Light: Finding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 Using Circle Time Games to Improve 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 in Preschool、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22(3): 489-519.

3、玩角色扮演游戏

对一个3-4岁的孩子来说,叫他尽可能久地安静地站着,他可能坚持不到一分钟;但是如果你让他假装守卫一座城堡,他可能坚持五分钟。

角色扮演很有趣,所以孩子很容易融入其中,在快乐的玩耍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他们的自控力。孩子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会的,是借助想象的力量,抑制自己本能的冲动。更重要的是,角色扮演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孩子会非常主动地认真对待这些规则,在遵守这些规则的同时,孩子也受到了控制自己的行为来达到既定目标的早期训练。

以“守卫城堡”为例,在这个游戏当中,他们学会遵守城堡守卫员的规则,抑制了他们到处乱跑的本能冲动,自控力也因此得到训练。

角色扮演游戏的场景可以有很多:医院、商店、学校、市场等等。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设计。

美国现在开始流行一种学前教育课程叫“心智工具”(Tools of the Minds),这种课程的一部分就是在一般的角色扮演游戏的基础上加了一些创新性的元素,比如要求孩子们游戏前讨论出游戏规则,计划一下自己在游戏的时候想干什么,并记录下来(不会写的话就画下来),然后坚持执行自己的计划。

一些近期的研究表明,参加心智工具课程的孩子显示出更高的自控力和执行力。由于完整的心智工具课程设计比较复杂,且一般需要在幼儿园里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领完成,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对一般家长来说,在家里仍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训练孩子的自控力。

参考资料:

Diamond, A., Barnett, W、S., Thomas, J., & Munro, S、(2007)、Preschool program improves cognitive control、Science, 318, 1387– 1388.

4、鼓励孩子做计划

计划是自控力很重要的一部分。计划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一般自控力也比较强。在前面说到的“心智工具”里,就把计划的元素加入到了角色扮演游戏当中。

有研究表明,玩国际象棋的小朋友,会显示出更强的计划能力(实验是基于国际象棋做的,但其它棋类,如中国象棋、围棋等,应该也是同样的效果)。所以玩棋类游戏,或许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当然,父母不要为了刻意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而逼着孩子去学下棋;事实上,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比如去商场前,先计划好要买的东西(是买玩具还是买零食?是买一件玩具,还是买两件?);到商场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 不能出现计划买一件玩具,最后买回四五件的情况。让孩子习惯这种按计划买东西的方式,也可以避免出现孩子在商场满地打滚要求买这买那的情况。

要是计划买一件,但是遇到两件孩子特别喜欢的玩具怎么办?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学习“取舍”和 “计划”的好机会–让孩子选其中一件,然后和孩子商量好,一周后(或一个月后、或孩子生日时)来买另一件,并在小本上记录下来作为凭证;然后信守承诺,按时把玩具买回来。

要提醒家长的一点是,家长在这件事上必须自己要有自控力,严格执行计划,否则给孩子留下一个“计划就是用来打破的”印象,反而会削弱孩子的自控力。

参考资料:

Unterrainer JM, Kaller CP, Halsband U, Rahm B、2006、Planning abilities and chess: a comparison of chess and non-chess players on the Tower of London task、Br J Psychol、2006 Aug;97(Pt 3):299-311.

5、从小学习一门外语

学习外语能提高自制力?很多人可能觉得很困惑:难道知道 “狗”在英语里叫“dog”就能帮孩子抵制棉花糖的诱惑了?是的,很有可能。

研究表明,学习多种语言能够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自制力,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在语言上占优势。原因是:学多种语言是很有挑战性的,双语的孩子在说一种语言的时候,必须抑制另一种语言的干扰。而“自控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抑制现时诱惑的干扰,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将来要实现的目标上。双语的孩子,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是在练习他的自控力了,因此他们比单语的孩子有更多训练的机会,显示出更强的自制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双语者在两种语言间切换的时候,他们的前额皮质, 基底神经结, 和前扣带皮质会很活跃,而这部分的脑组织在执行需要自控力的任务时也很活跃。换句话说,双语者平时更频繁使用与自控力相关的这部分脑组织。这或许可以从另一个维度解释为什么说两种语言可能提高自控力。

参考资料:

Yoshida H、The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early bilingualism[J]、Zero to Three, 2008, 29(2): 26-30.

这五个方法,都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大道理,而是可以在生活中很容易落地实操的方法。你也试试?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