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

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8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孩子的教育是家长们都非常重视的,因为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都想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以至于触碰了教育误区,下面是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

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1

误区一

科学启蒙不必太早

至少要到5、6岁吧

孩子是带着好奇来到世界的,很小的时候,这位“婴儿床里的科学家”就在观察我们,他兴致勃勃地试图理解身边的人,周围的东西,听到的各种语言,不断的进行各种微小实验来明白这个世界。

国外科学研究发现,在0-2岁,孩子主要通过自由探索和自发的试验,来发展肌肉的协调性,发展自己的知觉,形成对世界的感性认识。2岁以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开始用动作、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孩子对自然现象有特别的关注了。

一般认为,3岁以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科学启蒙了。所以,5、6岁才开始,你就让孩子的好奇心闲置太久了!

误区二

科学观念要多年学习才能建立

童年印象不重要

其实很多对于科学的观念,很小就在孩子心中形成了。如果父母不做引导,错误的观念会伴随终身。如果父母也是这样不求甚解地接受了很多错误观念,孩子也常常会继承下去。

来看看这张图,在孩子甚至很多大人的头脑里,这样的场景很真实。

你发现问题了吗?

对了!北极熊生活在北极,不可能和南极的企鹅成为邻居。所以科学启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几乎所有孩子都希望他们能生活在一起,更好玩有趣),又要让孩子在头脑中构建一幅真实客观的自然图景。

误区三

对孩子来说

知道“是什么”就够了

“为什么”还不重要

我们经常看到,爸爸妈妈把孩子带进一座花园或一片田野,指着花草动物对孩子一一讲解:这是喇叭花,这是蝴蝶,这是……似乎孩子记住了很多动植物的名字,就很长知识了。

其实孩子更好奇的,是动植物背后的“故事”。

美国物理学家、原子弹理论先驱费曼,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去附近的树林里散步,在别的孩子的父亲忙着告诉孩子这是一只什么鸟,那是一只什么鸟的时候,他的父亲鼓励他去观察小鸟为什么有某种举动。

然后鼓励他思考后提出假设,再去验证。这是费曼在科学研究中终身使用的方法,他在没上学前,父亲就在树林里教会了他。

误区四

男孩比女孩适合学习科学

让他们玩去吧

男生比女生更擅长数学和理工科学习,这已被证明是没科学依据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心理学教授珍妮特·海德博士用700万大样本粉碎了这个成见。

当该研究结果发表于2008年的《科学》杂志后,海德博士收到了教师和家长、学生打来电话,只为告诉她:“是的,我们班上的男女生在数学和科学上的表现的确没有半点区别”。

海德博士坦言,这种“理科性别歧视”杀伤力巨大,因为“它会挫败女孩们从事数学或工科专业的勇气,也会影响数学教师对待男生和女生的态度”,以至于出现心理学上的“自动实现”效应(越是臆想和担心的事,越容易真的实现)。

记住,错误的理念,对孩子将是致命性的打击。

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

误区五

孩子没科学天赋

也不想做科学家

没必要科学启蒙

其实没几个孩子不喜欢科学,关键在于他最初是如何和科学接触的。同时,也没有多少喜爱科学的人,最终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科学素养的种子。不是因为要成为科学家才学科学,正如不是因为要成为音乐家才去听音乐,弹钢琴。

一个富有科学和艺术素养的公民,胜过一个蹩脚的科学或艺术工匠。科学和艺术是伴随终生,无人可以剥夺的权利,除非你自己放弃。

误区六

给孩子买一套百科全书

或者下几个科学APP就够了

70后80后这一代,小时候的科学启蒙,大概就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吧。今天很多偷懒的父母,也是买一套书给孩子了事,或者在PAD里下几个科学游戏APP,光荣完成任务。

其实,国际上最通行的幼儿科学启蒙方法是“创造性探索”。即让孩子亲自参与和体验科学实践,允许孩子个性化自己的科学活动,创造神奇、神秘的体验,引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好奇心,并在流程明确的操作过程中,熟悉掌握科学实验的相关技能。

误区七

科学启蒙阶段就是了解知识

不可能建立“科学思想”

有一年世界中学生物理竞赛出了这么一道题:不用任何物理仪器,能自己提出一个科学论点,并来证明它么?

中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很不适应,他们习惯了做试卷,解难题,做实验,但居然要自己出题、并不借助仪器来实验论证?这个好难啊。

最后美国中学生获得了冠军。他们提出的'观点是:食物从嘴巴往胃里“下落”,并不是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

对了!倒立,吃东西,也能吃进肚子!

想出这个主意的孩子说:小时候很喜欢倒立,曾经边倒立边吃东西,当时就想过,为什么东西都往下掉,但倒立吃东西不会掉地上呢?

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有探究的能力,这些其实就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源泉。

误区八

好的科普读物

科学性第一

趣味和实用没那么重要

科学本来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好的儿童科学读物,除了科学可信之外,一定要好看、有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为生活是儿童启蒙认知的基础,低幼儿童,尤其如此。

对孩子来说,所谓生活经验,还包括从书本和视听媒体所获得的经验。举例来说,孩子没看过鲸鱼,但通过书本和视听媒体,对鲸鱼并不陌生。其他如恐龙、机器人、太空船等等莫不如此。

家长们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时,一定要注意这八大误区,不要因为这些毁掉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2

误区1:超前型

为让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提前开始”、“越早越好”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普遍信条。但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孩子过早对学习产生厌倦。

误区2:技能型

幼儿教育需要体、智、美、德和谐发展,然而目前许多家长存在重视幼儿学习珠心算、弹钢琴等技能,而忽视了幼儿智力、情感的发展。适当的生活技能固然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十分必要,但大多特色班为孩子进行技能培训只是为了家长的需求,违反了孩子心理、生理发展阶段,这样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还会导致孩子将来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

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 第2张

误区3:跟风型

一些家长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为孩子选择特色班,而是看社会上流行什么就给孩子上什么班,今天美术素质,明天剑桥双语,弄得孩子十分不适。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各种能力发展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因此,家长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尽可能在保护孩子兴趣的同时让孩子的兴趣得到延伸。

误区4:玩乐型

部分家长误认为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让孩子尽情地玩乐,这样纯粹玩大的孩子一旦上了小学就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应。因为幼儿良好的早期教育是一个人对社会的知识和技能的建构的基础,所以,幼儿不仅要过一个快乐的童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产生思索,掌握各种交流的工具,为小学教育打下基础。

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3

1、不让孩子经历风险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总之就是对孩子呵护有加,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的伤害,当然,这是作为家长的义务,只是孩子在这样“四处围墙”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负面影响存在。欧洲的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摔倒的经历,那么在他成年之后,恐惧症更加地容易找上他。

所以,家长应该适当的放手,只要没有大的伤害情况下,可以让孩子经历一点挫折,受一点小伤,如果家长让孩子完全避开一切风险,那么未来孩子会变成一个傲慢自大的人,因为他在你的保护下,没有受到过一点伤害。

2、家长的帮助来得太快

很多的家长在照顾孩子的时候,看到孩子遇到了一点问题,就赶紧上前为孩子解决,其实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在他没有能力解决的情况下,再去帮助他。如果家长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等到他成年了,他会养成“惰性”,只要有困难就等着别人来帮助,可是别人真的能够来帮助他吗?换言之,这种做法削弱了孩子的竞争力。

3、不和孩子分享自己过去的错误

有些家长在自己孩童时,难免会犯一些错误,但是却不会和自己的孩子分享,会认为这样的自己对孩子来讲没有震慑力,其实不然,通过你的一些“经验教训”来教导孩子,可以起到更好地效果。例如,自己在上初中的时候吸烟,家长要告诉孩子,吸烟对少年儿童的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要让孩子知道吸烟的危害,作为少年儿童不应该这样做。

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 第3张

4、家长没有以身作则

作为家长,如果有一些坏的毛病,那么自然就会带坏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所以要想孩子成为“好孩子”,前提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例如想让孩子诚实不撒谎,那么家长就应该对待孩子要诚实,对孩子的承诺要及时兑现。想让孩子有爱心,那么家长就应该自己有爱心,对待老人要孝顺,对待孩子要疼爱。

5、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很多的家长都有这样的误区,总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总是说,你看某某小朋友,学习好,还听话,而你呢,怎么怎么样,说的孩子一无是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无非就是比掉了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越来越自卑而已。

6、不是打就是骂

大多数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总觉得“棍棒出孝子”,孩子犯错误了不是骂一顿就是打一顿,只有这样孩子下次才不敢犯错了,其实,这样直接捣毁了孩子的自尊,甚至孩子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7、忽略孩子的感受

很多的家长总是想当然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一些想法,也就是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就强迫孩子来接受。例如,孩子不想学习钢琴,想学二胡,而家长觉得学钢琴可以提升孩子的气质,对未来有帮助,所以就让孩子放弃自己原本的意愿,而被迫接收家长的安排。

其实,忽略孩子的感受,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感到厌烦,甚至是对家长关闭心门,反正我的想法你不在乎,我还何必和你说呢?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