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关系

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关系

来源:潮女谷    阅读: 5.5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关系,婴儿期是宝宝成长的最佳时期,对于这个时期很多家长们都是很关注的,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是有些不同的,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关系是什么?

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关系1

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是呈正态分布,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

第一,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在婴儿发展的过程中,动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动作本身并不是心理,但是动作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婴儿动作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的影响。

从动作上看,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的影响,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所以,从婴儿动作对心理发展的意义看,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的认知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是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其次是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儿童约从出生后第三个月起,一种不随意的手的动作就开始了。另外,婴儿动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表现在:

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从婴儿主要动作上看,遵循共同的顺序和大体一致的时间表,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孩子会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并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当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进行协调活动时,也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而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使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婴儿动作的发展好与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注意从早期开始对婴儿进行动作训练。需要注意的是,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关系

第二,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在感知觉发展方面,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映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视觉上,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进行视觉追踪,24―96小时就能察觉移动的光,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总之,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后,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在听觉上,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能区别不同的音高。同时,对人的语音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2-6个月的婴儿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6个月左右会出现表达愉快的身体动作,一岁左右已能伴随音乐节拍的身体动作。另外,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能将头转向声源。当声音和视觉刺激来源于不同方向时,婴儿多倾向于注视声音来源的方向。

在味觉、嗅觉和肤觉上,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道做出反应。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出生一周能够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对母体气味的偏爱。新生儿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在空间知觉上,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而方位知觉上,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在记忆上,出生到2-3个月婴儿建立起的记忆可保持30天之久,3―6个月婴儿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6―12个月婴儿出现“认生”现象。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得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在思维的发展上,婴儿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即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所以,婴儿的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并有某种交往功能,但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另外,婴儿的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但其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出现形象性特点。

对于2岁以后的孩子,思维已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

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

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处于表象思维水平。

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关系2

婴儿期身体变化的特点有哪些

1、体重可以达到出生时的3倍,约为9000~10000克。

2、身长在出生时约为50厘米,一般每月增长3~3.5厘米,到4个月时增长10~12厘米,1岁时可达出生时的1.5倍左右。

3、头围在出生时约为34厘米,前半年增加8~10厘米,后半年增加2~4厘米,1岁时平均为46厘米。以后增长速度减缓,到成年人时约为56~58厘米。

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关系 第2张

4、胸围在出生时比头围要小1~2厘米,到婴儿4个月末时,胸围与头围基本相同。

5、婴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大脑的迅速发育期,脑神经细胞数目还在继续增加,需要充足均衡合理的营养素(特别是优质蛋白)的支持,所以对热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需求特别旺盛。

由此可见,要满足快速成长的婴儿的需要,就必须提供充足均衡合理的营养。一般宝宝辅食就是要逐渐给宝宝加一些除了母乳之外的食物,包括果汁、菜汁等液体的食物,米粉、果泥、菜泥等半固体食物,煮的很烂的米饭、面条、切成很小块的水果、蔬菜等固体食物,这些食物就是婴幼儿的辅助食品。虽然宝宝辅食的种类大致相同,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宝宝成长阶段的不同,宝宝辅食在要求上也还是有差异的,宝宝辅食最好也是从流状逐渐向块状转化。

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关系3

婴儿期生理与心理特点

婴儿的心理发育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有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觉判断能力,孤独症的可能性大一些,具体需要做一系列检查才能确诊,九个月时不能主动伸手拿东西,当有大人扶时不能用双腿支撑体重, 运动发育如俯卧抬头、坐、站、走等动作较正常儿童落后三个月或以上,而且走不稳。

婴儿期是学前期以前的一个阶段,又叫做先学前期。

这一时期是在前一时期所获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前一时期的发展,宝宝开始能够初步地独立活动,能理解和运用最简单的言语。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环境和教育就有可能向宝宝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宝宝能够自由地独立行走、操纵物体、进行言语交际,并且初步理解周围事物。

婴儿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关系 第3张

当这些新的要求变成宝宝的需要并且跟宝宝已有的发展水平发生矛盾的时候,就推动宝宝心理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这样,宝宝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了,活动能力也日益提高了,独立性开始有了明显的表现,因而从本质上改变着宝宝和周围事物的关系。

在婴儿期内.宝宝的心理发展有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内,宝宝学会了随意地独立行走,这就扩大了他的生活范围,手的动作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因而可以准确地抚弄和操纵他所熟悉的物体。

在这一时期内,宝宝的言语在迅速地发展着。他不但能理解成人的言语,也能够运用语言跟成人进行交流。词的概括作用和对行为的调节作用(遵从成人的指示),也初步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内,由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宝宝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游戏活动,同时逐步有可能开始进行最简单的模拟活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