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介绍

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介绍

来源:潮女谷    阅读: 9.2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介绍,国家速滑馆是一个关于“速度”的设计,建筑方案在概念上强调速度的轨迹,冰刀在冰面上留下的一圈圈痕迹记录了速度,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介绍。

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介绍1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别称早已家喻户晓,场馆外墙那22道形如丝带的玻璃装饰条,令其成为北京冬奥的标志性建筑。“冰丝带”不仅外观造型别致精美,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丝国”是中国汉代时别称之一,“冰丝带”之名,可谓串联古今。

与“冰丝带”相呼应,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摇身一变,“冰立方”由此而生。即将成为双奥场馆的“冰立方”,是世界上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

作为国家游泳中心的“邻居”,国家体育馆也是“冰家族”的一员。今年8月,国家体育馆面向全球征集昵称,最终“冰之帆”脱颖而出。站在奥林匹克塔上瞭望,国家体育馆犹如一艘巨型帆船。面向北京冬奥会,这艘帆船再次起航。

在五棵松体育馆东南侧,新建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夺人眼球。这里仿佛被无数片飘落的雪花包裹,“冰菱花”的昵称由此而来。

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介绍

与“冰菱花”相隔不远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世界上第一例永久性保留的滑雪大跳台。作为北京赛区首个完工的新建比赛场馆,被称作“水晶鞋”的它早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后来它又有了一个更写意的新名字——“雪飞天”。

在延庆赛区,“雪游龙”和“雪飞燕”之名,均传承古代传说。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以中华文化图腾“龙”为创意,整条赛道宛如游龙盘踞山间。“飞燕”被视为吉祥之鸟,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山顶平台出发,一眼望去就像燕子展翅欲飞,因此“雪飞燕”也承载着吉祥之意。

在张家口赛区,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令人叹为观止。不同于往届冬奥会跳台滑雪赛道依山就势堆土成型,“雪如意”赛道架设在山谷之内,在降低昂贵防风设施使用量的同时,还能于起点处远眺明长城遗迹。

“雪如意”顶部,连接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等多个奥运场馆的高架人行通道,被形象唤作“冰玉环”。“雪如意”牵手“冰玉环”,将中国之美传向世界。

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介绍2

冰丝带的秘密

去年圣诞节,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完工并且验收通过,在短短的时间内,先后完成了“精耕细作”、“拔地而起”、“编织天幕”和“丝带飞舞”的标杆性创举。在冬奥会期间,这里将诞生14块金牌

相较于国家速滑馆这一“大名”,它的昵称冰丝带似乎更令人亲近。据国家速滑馆的总设计师郑方介绍,冰丝带这一梦幻的名字,是由3360块玻璃共同拼成的。外墙曲面由高到低盘旋而成的22条“冰丝带”,就像是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所留下的一圈圈风驰电掣的轨迹。而“22”这个数字又代表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年份。

关于这一设计理念,郑方表示:“我预想的'冰丝带表面是轻盈、透明的,所以弯曲的玻璃幕墙是冰和速度理念的一个主要载体。”

据郑方介绍,冰丝带双曲面马鞍形的天幕,不仅是全世界体育馆中最大的单层正交双向索网结构,紧凑动感的造型,绿色节能的同时还保证了观众看台的需要。

在轻盈剔透的冰丝带内部,平整地铺陈着一块约1.2万平方米的冰面,这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它不是常规的两块标准的冰球场地,而是内场可以全部做成冰面。场地分成5个制冰的单元,其中大道速滑比赛是其中最重要的单元,在这个单元的内部还有一个300米的训练道,和另外三个单元,根据日常运营需要来制冰。”

在郑方看来,整块冰的设计,提供的未来可能性是无限的。“小朋友们去后海或者昆明湖,都有非常巨大的冰面,很多人可以一起滑冰。国家速滑馆这么大的空间,也为赛后的多功能活动,比如文艺演出、企业活动、品牌活动等,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富有想象空间的一个地点。”

这里不仅极富想象力,同时还是一块颇具创造力的舞台。据郑方介绍,“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为止,世界范围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最大规模的一个人工冰面系统。关于二氧化碳系统,我特地问过北京冬奥会的制冰师马克。马克认为,使用二氧化碳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也提供了更精确的控制冰面的机会。”

郑方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大道速滑的冰通常来说是在零下8.5度左右,国家速滑馆采用的制冰系统可以非常精确地来调节温度,从而更精确地控制冰的表面硬度。”而这,恰也是冰丝带之所以被称作智慧场馆的体现。

此外,国家速滑馆在设计上还融入了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将场馆制冰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180万度电。

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介绍 第2张

为什么要修建冰丝带

事实上,国家速滑馆不仅是2022年冬奥会的C位场馆,还是本届冬奥会市区内唯一的新建冰上竞赛场馆。

据郑方介绍,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场馆大部分都是多功能体育馆,体育场地都是以体操场地、冰球场地、篮球场地为主。大道速滑需要400米的冰道,是室内需要最大比赛场地的奥运项目,而现有的体育馆,则没有如此大的尺寸。

早些时候,速滑是在室外比赛的。相较于室外,室内不再受自然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提升运动安全系数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道速滑比赛运动员越来越快的记录。郑方坦言,国家速滑馆是一个为大道速滑比赛而生的冰上专业项目的场馆。“每一届新的冬奥会,如果城市里面原来没有这么大尺度的速滑馆,都需要新建。咱们北京也一样,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室内空间来安排400米冰道,所以成为北京赛区唯一一个新建的冰上竞赛场地。”

冰丝带开阔的空间,为赛后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郑方解释道:“冰丝带为赛后进行了三个重要方面的预留,一个是比赛大厅,它为赛后的活动预留了非常充分的条件。举个例子,屋顶接近2万平方米,分成5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可以吊挂1个30吨的斗屏(悬挂在场馆中的巨大屏幕,方便场内每个人抬头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屏上播放的内容)。在这么大的空间里面,无论是在中心,或者在其他4个不同的部位,都可以搭建演出的舞台。”

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冰丝带,能容纳12000名观众。其中高区的4000多个临时看台,也为赛后做了预留,“观众看台包括比较低的预制混凝土永久看台,还有高区的临时看台,根据赛后运营的需要,可以拆除高区的临时看台。在拆除之后的空间里面,能够容纳标准的冰场间,就像水立方17000个座位,在赛后变成了6000个永久座位一样,为赛后提供了丰富的运营空间的潜力。”

赛事期间有大量的竞赛管理、媒体,以及工作人员的空间,冰丝带把这些全部做成统一的、通用的空间。通过临时隔断来满足冬奥会赛时的管理、办公需要。赛后,这些空间都可以转变成为市民服务的体育培训。

在众人眼中,国家速滑馆是一幢兼具“黑科技”与艺术美的奥运场馆,但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还是会回归至建筑本身。

在郑方看来,设计速滑馆还带来非常大的认知上的提升——大道至简。“当建筑和我们使用的人交流,它会呈现一个单纯的状态,给人最直接的体验。我们不希望建筑复杂和不能理解,因为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系统或者是结构设备体系,它跟建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最终是为提升我们每一个人在建筑里的体验。”

单纯、有力,直指人心,这或许就是冰丝带的有趣之处。

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介绍3

作为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于2020年12月建成完工,为世界贡献了由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组成的奥运场馆建设“中国方案”,特别是近1.2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度滑冰场馆,在绿色、环保、可持续方面为奥运会树立了新标杆。

国家速滑馆是一个关于“速度”的设计,建筑方案在概念上强调速度的轨迹,冰刀在冰面上留下的一圈圈痕迹记录了速度、力量与美,这成为了设计创意的起点。象征2022年的22根“丝带”与晶莹剔透的曲面玻璃的立面设计诠释了这一创意:冰的坚硬、 深邃和丝绸的柔滑完美结合,形成材料质感的奇妙碰撞,“冰丝带”的名字应运而生。

“冰丝带”速滑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与鸟巢、水立方交相辉映,成就夏季、冬季两个奥运的传奇。

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介绍 第3张

速滑馆东侧约600米,是森林公园的主峰“仰山”,受人工堆土所限,山高仅48米,却是北京中轴线从城市通往自然的北端点,取“高山仰止”之意,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速滑馆建筑体量巨大,但不应该与仰山争锋,因此冰场自地面下沉一层,使建筑高度远低于仰山山脉。速滑馆建筑平面为完整的椭圆形,长轴南北向,平行于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强化城市中轴的象征意义。

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建设过程中通过49对承重索和30对稳定索编织成长跨198米,短跨124米的索网状屋面,再铺设1080块4平方米×4平方米单元屋面板组装而成。速滑馆建设团队将这张索网称为“天幕”,其就像一个巨大的网球拍面“绷”在了场馆的上方。这一创新研发大大节约了屋顶的用钢量。

速滑馆的外幕墙由3360块玻璃拼接而成,几乎没有一块是完全一样的。

国家速滑馆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映衬,冰上画痕形成立面的“冰丝带”。设计自内而外,从临时看台和副厅的转换形成赛时、赛后同等丰富的空间效果,采用了超大跨索网结构、高集成工艺幕墙、低辐射膜结构顶棚等技术,为“精彩、卓越、非凡”的冬奥盛会提供了超越技术本身的意义。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