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过小年什么风俗

过小年什么风俗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7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过小年什么风俗,春节大家都会回家过节。过年就是一家团圆的时候,很多人都是非常期待过年的,也是团聚的一个节日,每个地方过年还是有很多讲究的。下面就来看看过小年什么风俗吧。

过小年什么风俗1

小年的习俗

祭灶

祭灶即祭祀灶君。灶君俗称灶君菩萨、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相传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便会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汇报民情,以便玉皇大帝赏罚。所以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放上糖果、清水、料豆、株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上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全家老小都要参加祭祀、磕头、行礼。

有的由长子奉香、送酒,并为灶神的坐骑撒马料,从灶台一直撒到厨房门外小路。还要把关东糖用火溶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相传这样可以把灶神的牙齿粘住,不让它发声,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说人间坏话了。祭祀后要烧掉灶神像,说是送灶神上天。灶案两侧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联语和“一家之主”的横批。

过小年什么风俗

浙江一带,祭灶日把怡糖拌上米粉做成元宝的形状,叫“糖元宝”。

苏州送灶神,民间将松柏枝、石楠、冬青一起扎成小把,称“送灶柴”,沿街叫卖。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到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说“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画像,便于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目清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表示男女授受不亲。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共祭的,便没有这一说法了。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各家各户忙着蒸花馍。“一家蒸花摸,四邻来帮忙”。这是展示女性灵巧手艺的大好时机,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花馍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哨。特别要制作一个为供奉灶君的大枣山。

扫尘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此时要做好辞旧迎新年的准备,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窗花。山西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避遏;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凑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道出了儿童盼望热闹过年的心理。

过小年什么风俗2

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小年什么风俗 第2张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过小年什么风俗3

过小年有哪些风俗

这天最常见的就是祭灶王,传说中小年到,灶王爷要上天禀报这家人的善恶,准备好酒好菜送灶王上天,也期望他能保佑百姓生活平安美满。其次是扫尘土,一大早人们就要开始上上下下打扫家里的卫生,地板、桌椅、餐具、厨具、门、窗都要清理赶紧,把旧的东西打扫出去,预示着辞旧迎新。同时人们也会买好或剪好窗花,用红色的纸,象征着喜气洋洋。另外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在门口贴春联了,其内容大多为新年祈福的话语,讨个好意头。而对孩子来说,这一天的吃食就是灶糖。

这一天有哪些忌讳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最广为人知的忌讳了。除此之外,还有忌杀生灵,因为快过年时,农村一些地区会杀猪宰羊,但在南方一些农村,小年是不能宰畜的,感觉杀生不吉利,会给家里带来晦气,会有煞气。在北方有些农村,这个节日要蒸花馍,花馍既好看,又好吃,不过在这天蒸的花馍,不能送给别人,要留给自家用,是拿来祭灶的。

过小年什么风俗 第3张

南北方习俗对比

在吃糖果方面,北方吃饴糖。有句俗语叫:“二十三,糖瓜儿粘”。饴糖是由麦芽或玉米酿造而成。南方喜欢吃甘蔗,寓意年年节节高、有头有尾。至于糕点,北方多吃“花馍”,寓意花开富贵、多子多福、松鹤延年,南方小年则吃马蹄糕,红豆糕等。干果的话,在南方会吃南乳花生,由花生和红方制成,红方由红曲发酵而来。北方吃糖炒栗子,因其淀粉含量高,有一定的补脾益肾的作用,但注意不宜多吃。

小年食品

1、麻糖

民间有小年吃麻糖的习俗,麻糖又叫关东糖,是麦芽糖的一种,粘性很大。小年吃麻糖不仅是为喜庆的春节拉开了序幕,据说也是为了糊住大家的嘴,让大家在过年期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一些吉利甜蜜的话。需要注意的是有糖尿病、高血脂的人要适可而止、少吃为宜。

2、米饼

在广西地区,民间有小年做米饼的习俗,有团团圆圆的含义。米饼是以大米为原料,搭配花生、芝麻、白糖,经过浸泡、制粉、烘干、再经高温蒸熟等等操作而加工成的糕点。不过米饼属于油炸类食物,吃多了可能就会上火。

3、花馍

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山东地区,小年当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做花馍,像大枣饽饽、团圆饼、寿桃等等,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同时,人们特别留意看谁家的媳妇或闺女做的面食花样好和多,就代表这家的姑娘非常的心灵手巧。

4、糖瓜

俗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糖瓜是传统的民间小吃,也是小年必备的节日美食。古时候在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供着灶神,好让他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多多美言几句,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5、饺子

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在北方小年夜有吃饺子的习俗,而且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另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作为一个非常喜气的传统节日之一,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