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家庭 > 完璧归赵的典故

完璧归赵的典故

来源:潮女谷    阅读: 3.2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完璧归赵的典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同样也许许许多多的外交事件,譬如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等等,其中蔺相如的出使秦国,把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都很耳熟,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完璧归赵的典故。

完璧归赵的典故1

公元前283年,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国宝——和氏璧,赵王高兴坏了,整天乐得合不拢嘴。可是没过几天,赵王就收到了秦王的来信,信上说他愿意把十五座城送给赵国,只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看到书信,高兴不起来了,他想:“这个秦王一向是只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次为什么这么大方?”赵王想来想去,怎么也拿不定主意,只好召集大臣们一起商议。

大臣们知道后,顿时议论纷纷:

“若是答应吧,害怕中了秦王的圈套。”

“若是不答应吧,又怕秦王会带兵前来攻打。”

“应该找个人去跟秦王谈判一下。”

“可是让谁去呢?”

“你去吧!”

“我?不行不行,还是你去吧!”

“啊?我也不行…”

大臣们摆着手,没有一个人敢去秦国。赵王看着他们惊恐的样子,深深地叹了口气。

这时,一个叫缪贤的大臣说:“我家门客蔺相如,是个智勇双全的谋士,他一定会有办法。”赵王听了,赶紧召蔺相如前来相见。

蔺相如来了以后,赵王问:“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来换我的和氏璧,你说我该答应吗?”

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啊!”

赵王又问:“那如果他拿了和氏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想,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跟我交,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来到秦国王官,将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主接过后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后又传给大臣们挨个地看,大臣看完后又交给后官的妃子们去看。

完璧归赵的典故
  

得到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国王宫上下一片欢呼:“秦王万岁!秦王万岁!”丝毫不理站在旁边的蔺相如,也不提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看到这里,蔺相如就知道秦王根本就没有要交换的诚意。

他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很好,但是还有一点小瑕疵,请让我指给您看看吧!”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和氏璧取来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和氏璧,立刻退到了柱子边上,怒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秦王派人给赵王送信,说要拿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您是骗人的。可我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都还讲信义呢,更何况是秦国的大王呢,赵王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秦王接了和氏璧,随便拿给下人们传看,一点儿也不提交换十五座城的事情。这样看来,秦王确实没有交换的诚心!现在和氏璧在我手里,秦王若是硬要逼我,我就把脑袋和这和氏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说完,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摔。

秦王想叫武士去抢,可又怕他真的把和氏璧撞碎,连忙向他赔着不是:“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呢?”说着,让人把地图拿了过来,秦王指着地图假惺惺地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心想:“秦王最擅长要鬼把戏了,我可别再上了他的当。”于是,他对秦王说:“这和氏璧可是天下闻名的宝贝,赵王送它来秦国的时候,可是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和氏璧,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我才能把和氏璧献上。

秦王根本不想这样做,可蔺相如的.态度坚决,只好无奈地说:“好,就按你说的办吧!”说完,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来到旅店后,叫一个随从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带上和氏壁,悄悄返回赵国去了。等到秦王发现,已经来不及了。他想发兵前去追讨,又怕赵国已经在军事上做了充分的准备。秦王欣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也就没有为难他,放他回赵国去了。这就是历史上“完壁归赵”的典故。

完璧归赵的典故2

外交规则中有一句箴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

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外交政策都建于这个规则之上,不同的时期采取最合适的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国家发展。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蔺相如的行为,是真的对赵国与列国的关系有益吗?不尽然是。

“完璧归赵”的美谈

司马迁的《史记》在史书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有道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能和屈原的《离骚》所媲美的,肯定是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作品。

所以初高中课文中,会选取《史记》中的部分文章,用作教学之用,也为了让青少年体会古文的韵味。

其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在文中蔺相如是一位机智过人,有勇有谋的.形象,为了国家尊严不惜自己的性命,勇于和秦王斗智斗勇。

也因此蔺相如的个人形象光辉在人们心中无限夸大,以至于后来与廉颇的故事中,廉颇彻彻底底沦为了配角。

虽说在同样的列传中二人并列,但在“负荆请罪”一章中,蔺相如的大度,显得廉颇格外鲁莽狭隘。

这其中除了蔺相如本身在文章中的形象塑造,还有人们对他的“光环”加成,也就是“完璧归赵”中的美好形象。

在《史记》“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赵国得到了楚国国宝和氏璧,秦王愿用15座城池来换取宝玉。

赵王担心不给秦王,会落人口实,徒增两国嫌隙;又怕给了和氏璧秦王不实现诺言,白白丢了宝物。

蔺相如得知后主动请缨,提出可以作为使臣帮赵王把和氏璧送到秦国,如秦王不兑现承诺,他也定会完璧归赵。

蔺相如这样做是有充分的考量,他认为秦王先提出以城换玉的请求,如果不给是赵国的不是。

而要是赵国送了宝玉,但秦王没有赠予城池,那就是秦王的不是,相比之下还是选择后者为好。

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发现秦王并没有交出城池的意思,就巧言哄骗让秦王把和氏璧交出。

再让随从偷偷把和氏璧送还赵国,自己则留下来和秦王周旋,直面秦王,任他处置。

看着颇有胆色的蔺相如,既然和氏璧没有已成事实,秦王也不愿伤了两国和气,于是以礼相待,把蔺相如送还回国。

回到赵国后,蔺相如马上受到了赵王的优待,封为上大夫,这也就有了后来和廉颇的故事。

完璧归赵的典故 第2张
  

美玉背后的外交试探

这项和氏璧换城池的交换中,真的只是秦王爱惜美玉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吗?

文中的秦王是历史上有名的秦昭襄王,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英明君主。

虽然没有后面的秦始皇的名气大,但他在位的56年中,不断提高国家实力,扩充秦国疆土。

秦昭王的举措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秦昭襄王的铺垫就没有后面的秦王朝。

他自己也具有传奇色彩,早期在秦国为质子,当作人质留在赵国,忍辱负重多年。

回到国家为王之后又和自己的母亲抢夺政权,最终以秦昭王的胜利而告终。

这样英明有着成就霸业之心的君主,又怎会是贪恋一块美玉石头,而随意挥霍国家城池的人呢?

许多史学家在研究后认为秦昭王此举是一项外交试探,打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实力。

在和氏璧事件发生之前,秦赵两国已经维持了20年的和平,和其他五国不同,秦国一直没有对附近的赵国下手。

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实力,之前的赵国国君是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政策闻名,赵国武力强盛,一时不敢擅动。

还有人情方面,秦昭王在赵国为质子时,赵武灵王并不曾苛待他,相反还对他有恩。

在上任秦国国主去世后,将秦昭襄王送还到秦国,让他顺利继承了王位。

即使赵武灵王已经薨逝,可是受过赵武灵王的恩惠,秦昭襄王也不愿和他的子孙马上兵戎相见。

再有就是秦国的外交政策,当时的秦国日渐发展壮大,但七国分布散乱,攻打一国即要面对其他六国的危险。

于是秦国采取友好政策,尤其对邻近的国家,先和他们打好关系,避免被他国结盟围攻。

在这些因素下,秦赵两国能维持数十年的和平就不足为奇了,可是国家之间的政策是随着时势变化的。

20年后秦昭襄王进行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壮大,和赵国单纯的武力改革不同,秦国的国力发展是多方面的。

在农业、军事、政治等等,国家发展一下子高于6国之上,这时看似稳定的局面不得不打破了。

随着秦国日渐强大的同时,赵国的新国君却不像赵武灵王一般英明,赵国国力在衰退。

敌强我弱的时候自然要避其锋芒,可敌弱我强之时,就是出击的好时机。

因此秦昭襄王才有了以城池换和氏璧的要求,如果真是挚爱美玉,那又何必在得知美玉丢失后,仍然对蔺相如以礼相待呢?

蔺相如曾提到,秦国强大赵国不敢违背,这句话也间接表达了赵国整个国家的实力大大削弱。

虽然有自谦之意,但不可避免的还是让秦王认为赵国势微,加上赵国如此在意一块和氏璧,不免被秦国轻看了几分。

结语

关于蔺相如做的是否正确,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蔺相如太过激进,用极其刚硬的态度威胁秦王,是不妥当的。

也有人认为蔺相如的行为恰好给了秦王警告,让他意识到赵国的实力不可小觑。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和氏璧能顺利回国,不过是秦昭王的将计就计,不然怎么会让他们轻易得逞,而蔺相如的行为,不过是应证了他的“愚蠢至极”。

总之不论如何,秦国和赵国的关系随着两国实力变化,不可能再重回原样。

几十年后,强盛的秦国举兵60万攻打赵国,把赵国主力消耗殆尽,从此结束了秦赵两国的对峙局面。

完璧归赵的典故3

成语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谁护送和氏璧回赵国的故事

成语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蔺相如护送和氏璧回赵国的故事。

战国时期,秦王得知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假装以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王十分为难,蔺相如临危受命,前往秦国。

秦王拿到和氏璧后不谈城池交换事宜,顾左右而言他,蔺相如设计取回和氏璧,威胁秦王不按照约定换城池就砸坏玉璧,秦王理亏,答应划城。随后,蔺相如为安全,派人连夜将何氏璧送回赵国。

人物简介蔺相如,男,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完璧归赵的典故 第3张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完璧归赵说的是谁

完璧归赵说的是:蔺相如,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果敢,英勇无畏,重信守义;而秦王倚仗强势,几度失信于人,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我们在面对强敌时,也应像蔺相如那样,不仅要敢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有勇有谋,有理有节,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谁护送和氏璧

蔺相如。

蔺相如。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蔺相如护送和氏璧的故事。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完璧归赵是一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成语一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成语典故:

赵国有块“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说愿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感到很为难,因为秦国历来不讲信义,赵国怕挨了骗还要被人耻笑,有损赵国的形象。如果不给秦国这块玉,又怕秦国抓住把柄,就此发兵来犯,真是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宦官头目缪贤推荐说:“我家有个叫蔺相如的门客,智勇双全,可以让他想想办法。”赵王无奈,也只好叫他来试试。赵王问道:“秦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给还是不给?”

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回绝。”赵王又问:“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提出这个要求,要是不答应,是赵国理亏,若是秦国收了赵国的玉璧,又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了。

比较起来,我看还是后一种办法好。如果大王实在没有人可以派遣,我可以勉强凑数。如果秦王把城划给我们,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他们不愿交出城池。我就完璧归赵’。”赵王觉得蔺相如口才超群,虑事周密,就派他带璧去了秦国。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