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乐园 > 养生莫过于养心

养生莫过于养心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养生莫过于养心,相信很多人听过这样一句话“养生不如养心,而养心则重在修心”,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是有什么缘由呢,下面大家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养生莫过于养心的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养生莫过于养心1

养生者首重养心

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古人认为: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心者,身之主宰

古代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养生莫过于养心

养神以养心

古人认为,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反之,则身体羸弱。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是减少私心杂念;寡欲,即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二是“致虚极,守静笃”。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儒家也强调“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說,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养生莫过于养心 第2张

怡情以养心

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乐皆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二是“移情易性”,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通过排除内心的杂念和抑郁,改变不良情绪和习惯。“移情易性”的方法有很多,可根据自身条件、环境等,采取不同措施灵活运用。如《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千金要方》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养生莫过于养心 第3张

修德以养心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东晋名医葛洪说:“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些观点都是强调重视道德修养,宽以待人。儒家的养生学说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中正仁和。西汉大儒、思想家董仲舒说:“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心。”一个人如果内心平和中正,自然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取烦恼。相反,那些品格不高的人整天盘算的就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其内心世界往往失去平衡,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伤害。

养生莫过于养心 第4张

古人的养心之道告诉我们:最好的养生莫过于养心。目前,我国正处于后疫情时代影响之下,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较大,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就会带来诸多心理问题。近年来,自杀率、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就是例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精神疾病时代”。养心,对今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以养心为核心的养生文化,对今人来说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养生莫过于养心2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重在修心,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养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心态要好,包括自己的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方面。尤其是老年人养生最关注的就是养心,拥有一个良好的心静,让自己快乐健康的渡过每一天。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养生、养心、修心这三者的关系。

养心时候就是尽量的保持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睡眠质量,对于老人或者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人来讲,要保持自己的卫生干净,夏天时候天气热要多洗澡,冬天也要经常用热毛巾擦身子,多喝水身体有足够的水分,保证大便的通畅,患者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就务必要修心,德高才能神凝气定,说的在通俗就是净化自己的灵魂。老年人养心并非是要求其保护好心脏,而是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不可激动,心理失控对老年热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有些人过分的怀旧,对任何的新鲜事物提不起兴趣,对美好的'生活也觉得淡然无味;还有的人爱攀比,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经常很悲观,这些人最后都患上了抑郁症。养心固然重要,但是这些实例都引发我们思考怎么样去养心修心。

养心恐怕医生都给你开不出来药单子,养心就是要消除不良情绪,之后让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精心之后的最高境界又是乐心,如果你感觉自己过的很充实,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快乐的,那在养生方面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养生莫过于养心 第5张

养心务必养德,生活里充满了诱惑,能让自己心动的名利也太多,养得最关键的就是把束缚自己不该属于自己的名利都扔掉,不要被其所折磨。养生不如养心,养心要做到对朋友不苛刻,对亲人不要有过多的期盼,不要处处争斗,要适度让步,助人为乐多做善事,要积极向上,心态好,知足常乐。养心是养生的重点,只有精神健康,身体才能长寿。

闲,要从勤中得来 ,天下最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世间最让人受用的,是闲暇,是可以或坐或卧,或行或歌,没什么事等着你做。

但这闲适,却要从勤勉中得来。只要人懒了、心懈怠了,必定许多事没去做,或没做完、没做成。有位企业家曾说:“以我现有的财产,即使我一天用十万元,我活过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钱,可是我还在工作,我是贪得无厌吗?不是的,我是以做事业来打发时间。”

这段话使我们了解,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人活得才有意义。没有工作是很无聊也很乏味的。

闲,虽然难得,但是勤恳奋斗中得来的闲,才真正令人安心、充实,真正有意义。而一身疲惫后的恣意、松弛,也往往更加滋味悠长,让人分外闲适,格外知足。

静,要从动中修来。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心学大师王阳明,便十分强调静。他要求弟子静坐,以修心、静心。他告诫弟子,修静,要“到事上去练”,否则就是“坐枯禅”,遇到点事就乱了。

身旁无人,眼前无事时,要静容易,许多人都能做到。但在人群之中、临事之时,内心还能保持着清静、冷静,才是真正的静。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时,都要面对和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若修静只是坐在那里庄敬持守,甚至受不住一丁点热闹场、纷扰境,是不可行的。修静,应当修到“动时的心,就是静时的心”,时时清静沉着,临事不乱。

乐,要从苦中享来。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快乐,谁不喜欢?来世上走一遭,都为着取个乐。但我们应当时常停下来想一想,当下的“乐”,是不是长久,会不会持续下去。声色犬马,今朝有酒今朝醉,都不是快乐,不过是享乐,瞬间即逝。

梁启超先生曾在《最苦与最乐》中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苦中得来的乐,是在困苦中磨砺出珍珠。

它坚实、牢固,谁也拿不走,什么也打不碎;它晶莹、璀璨,是从心底生出的喜悦,熠熠闪光。所以,乐虽好,却似乎也不能过多,不可尽情享乐。否则,原本能带给我们极大快乐的东西,也会失去它的魔力了。

有苦有乐,从苦中享来快乐,才是让人安宁的,才是最为快活的,才给人最为浓郁而长久的喜悦。

人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麻烦。不怕苦,不怕劳,奋力去做,便能得到真正的闲适和快乐。修好自己的一颗心,即使泰山崩于前也静如止水,这“静”中,自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如此,便能不惧麻烦,不畏辛苦,笑看前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影电视
音乐空间
开心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