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乐园 > 家风小故事(14篇)

家风小故事(14篇)

来源:潮女谷    阅读: 8.2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家风小故事 篇1

先生的曾祖父自幼失怙恃,生活过得非常清贫。他靠着自己的手艺养育了六个子女。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们都养成了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子女们长大后各自成家立业,踏踏实实的工作,朴朴素素的生活,虽然没有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家家也都是和谐美满。每当过年回家的时候,都是满满的一屋人,曾祖父每每这时候都是喝着酒乐呵呵的。

家风小故事(14篇)

祖父母都有一双巧手,祖父善于木工,祖母善于绣花。家里的小木凳基本都是祖父用剩余的木材敲敲打打做成的,结实而耐用。先生的祖母,很小

就作为祖父的童养媳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耳濡目染了家庭的变迁,更是将曾祖父的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发挥到极致。家里的小物件,即便看着没用的都能在她的巧手下变废为宝——零碎布加五彩线在祖母的飞针走线中成了宝宝的虎头鞋;废弃的饮料瓶变成了吊兰的新家;旧铁锅装满厚厚的泥土,春天撒上种子就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子了。如此种种,真是数不胜数。

守护传统,承传血脉。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没有精美的宣纸衬托,“勤俭朴素”已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将慢慢传承下去。

家风小故事 篇2

中国人家族观念重,历来重视家庭建设,把“齐家”看作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积累了丰富的治家经验。历史上那些名门望族的家风,是他们修身、治家、做官、经商等各方面的人生总结,有着各类家庭的成功案例,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从中可以学习治家之道、教子之方。家风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风中的忠孝、礼义、勤俭、清廉等,这些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德,也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世家大族的家风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广,如孝亲、睦族、和邻、婚丧嫁娶、经营田产、劝学、交友、做官,等等,其核心理念却传承不变,总的来看,以劝学、为官、立德三点为主。

劝学重教是兴家之本,“学而优则仕”,普通百姓凭借学习上的出类拔萃进入仕宦阶层。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仕宦之家大多由耕读之家通过科举转变而来,而工商之家由科举走上仕宦之路的,固然有之,但微乎其微。一个家族若要保持仕宦之位的世代沿袭,必须在劝学的同时重视道德修养。“德”是维持一个家族长久兴盛的内在因素。世家大族的家风内容以劝学、为官、立德为主。个人追求、治家之道和国家目标三者一致,有机结合。

第一个故事

刘必显(刘墉曾祖)家教很严,提出“崇惇厚、黜浮华”,他“教其子,每不称意即挞之”。刘棨(刘墉祖父)不仅继承了刘必显的这一切,而且“益严乎子孙”。孩子六岁,就要到外面去读书,而不是依偎于父母膝前撒娇。他要求子孙“出于跬步无敢嬉戏”,培养孩子的稳重大方气质,长大后“被服食饮,比于寒素”。前面是讲在学业上向高标准看齐,后面则是说在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人只有如此,才能克服困难,战无不胜。“读书汲古外不得有他嗜好,亦不得妄有所交接”,专心读书、谨慎交友,以保事业有成。刘棨生了十个儿子,八子全都中过举,八子中又有三人中过进士。刘棨“严家教”功劳很大。

刘家的私塾先生李漋评价:“近世言家法者,首推东武刘氏。”

第二个故事

王重光g出身新城王氏家族,他的家训是:“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在新城王氏家族中,每一个人必须存有道义的心,每一个人必须做道义的事,每一个人所交的朋友必须是读书人,每一个人说的话必须是读书人的话。从此,“道义、读书”四字,便成为新城王氏的家风。

“忠勤报国”是新城王氏家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王重光对“道义”家风的实践。王重光是王渔阳的高祖,也是家族从诸城迁徙到新城后出现的第一个进士。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王重光任贵州布政司参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紫禁城发生大火,皇宫损失严重,为了进行重建,需要在四川、贵州等森林茂密的地区采伐木材。王重光奉命在贵州采木。为了完成采木的工作,他不畏艰难险阻,亲自到人迹罕至的大山中,借宿在苗族山寨里,探虎豹洞穴,攀登巨岩,横渡激流。他所到的地方都是凶险之地,连当地的百姓都不敢去。他上山时在木屐上缀上钉子,下水时仅乘一木,好几次濒临死境,手下张、王两位指挥使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殉职的。各个部落酋长也纷纷向他提供优质木材,但这些大木材都长在绝壁上,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仅凭人力难以搬动。一时间,木材运输成了一个难题。恰遇大雨倾盆,木材被洪水冲出大山,问题迎刃而解。不到一年,王重光所伐的大木材有六百多根,比其他采木的多出三倍。

由于公务繁忙,王重光很少有回家团聚的机会。有一次,王重光回到家中,儿子王之城、王之猷看见他容颜憔悴、疲惫不堪,十分惊讶,哭着对他说:“是因为朝廷的公事所以这样劳累吗?何必让自己受这样的苦!”王重光叹息说:“我不能顾家啊!”第二天就又去办理运输木材的事宜了。王重光因为公事繁忙,所处的贵州又是蛮荒之地,环境恶劣,很快就身患重病,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时间照顾自己。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八月十五,王重光已经病势危重。临终前,他对儿子说:“我勉强支撑病体办公,毫不懈怠,是想报答圣上的恩德。”直到最后都没有一句言及家事。

王重光死后,嘉靖皇帝表彰他“忠勤可悯”,并赐祭一坛。三年后,京城皇宫三殿建成,大司空再次为贵州官员请功,王重光被追赠太仆寺少卿。而贵州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永宁建祠,并用嘉靖皇帝所批复的“忠勤”二字表额,称为“忠勤祠”。因为王阳明也曾经谪居贵州,当地百姓把王重光和王阳明并称为“二王”,每年祭祀。

第三个故事

颜真卿,我们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却少有人知道他更是一个慷慨赴死、两罹国难的忠烈之士。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颜真卿任平原(德州)太守,他的堂兄颜杲卿做常山(石家庄)太守。颜真卿联合堂兄,率领义军共同作战,颜真卿还被推举为盟主。他们大败叛军,取得了“安史之乱”后唐军的第一次胜利,极大鼓舞了官兵的热情与信心,扭转了战局。安禄山攻占洛阳后,唐玄宗不由得伤心叹息:“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忠臣!”这时有人来报,说河北尽陷,只有颜真卿镇守的平原城没有损失。唐玄宗这才开始关注颜真卿,其实他这时候连颜真卿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旧唐书》说:“朕不识颜真卿形状如何,何为得如此!”经此战役,颜氏家族损失惨重,30多人被杀。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一家尤其惨烈。颜杲卿与儿子颜季明一起守常山,后颜季明被安禄山抓做人质,但颜杲卿不肯屈服,大骂安禄山,被割舌而死;颜季明被凌迟处死,尸骨仅剩一头一足。著名的《祭侄文稿》便是颜真卿为其侄子颜季明写下的。平原之战,是颜真卿第一次为国赴难。

颜真卿由于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之后屡得升迁,这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嫉恨。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西都统李希烈谋反,直接威胁洛阳。宰相卢杞嫉恨颜真卿,便向皇帝进言,让颜真卿前去劝说李希烈投降。颜真卿深知这是陷阱,却说:“君命也,焉避之。”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忠义之心令人佩服。颜真卿劝李希烈归降,李希烈欣赏颜真卿,反劝他助自己反唐。颜真卿指着李希烈的鼻子,痛骂道:“可惜我手中没刀,看你还来不来劝我!”李希烈派人在院中挖了一个大坑,扬言要活埋颜真卿。颜真卿坦然地说:“死就死,这是我的命!”并自作墓志和祭文,准备以死殉国。李希烈还不死心,又让手下在院子里堆上柴,烧起大火,说:“你如果还不投降,就自己往火堆里跳吧!”颜真卿二话不说就往火堆里跳,被李希烈的手下拉住了。李希烈毫无办法,软禁折磨了他三年,最终将他缢死。颜真卿死时骂不绝口,终年77岁。

颜真卿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品德?是“敢于担当”。而担当,也是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知识分子的立身原则,如果知识精英具备了兼善天下的身份、名望和社会地位,而不承担社会责任,会被人斥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最为人所鄙视的。如果为了国家连生命都可置之度外,那生活工作中还有什么委屈不能承受,什么责任不能担当呢?刘必显父子严格教子、王重光忠勤报国,以及颜真卿两罹国难的故事,让后人感动且振奋,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可亲可信可敬,这就是家风的魅力。

家风小故事 篇3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司马光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司马光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家风小故事 篇4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大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家风小故事 篇5

在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就是三代同堂,我家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家5口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我家两位长辈都是犟脾气的人,虽然为了某件事能争得面红耳赤,但他们对晚辈还是很体贴的。每天大早为大家准备好饭菜,而且他们分工的很默契。甚至有时为了给我们换口味,大清早上街去买我们喜欢吃的早点,使我们每天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学习。他们也时常变换着晚饭的花样,给我们全方位的膳食营养补充。

长辈心好脾气急,作为小辈自然要多多谦让,这样才能家庭和睦温馨。好在孩子是家里的纽带,虽然他给大家制造了许多麻烦,但更多的是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记得有次孩子凌晨咳嗽得了支气管炎,天还没亮我们就急着起床抱着孩子上医院看病。我们怕惊醒长辈休息,尽量小声说话、整理衣物,孩子似乎理解了我们的意思,也尽量不咳出声,我们三人在没有惊动到长辈后,匆匆出了门。在我们给孩子看好急诊,配好药,等护士来挂吊瓶时,天快亮了。孩子这时提醒我说:“妈妈,现在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吧,他们起床没看见我会担心的。你告诉他们我在看病,让他们不要着急,我打完吊针就好了。”孩子的提醒让我和他爸爸感到孩子长大了。我赶忙拿起手机向家里报个信。爷爷听到后急脾气马上就上来了,一边在电话里询问孩子病情,一边在电话里责备我们怎么孩子又生病了。我知道长辈也是担心孩子,就忙着劝慰,也没把长辈责备的话放心上。孩子听见电话里声音挺响的,就夺过电话说:“爷爷,我们现在在跟病菌作战斗,很辛苦的。你要保存实力给我们做营养的早餐的哦,我们回来要补充营养的,这样我就好得快了。”说着,电话两头都乐呵呵得笑了。

这就是我的家虽然普通,但很温暖。

家风小故事 篇6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家风小故事 篇7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也。我觉得用这个字来形容我的奶奶是最合适不过的,在我的心里她是慈祥的仁爱的。从小,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跟着奶奶长大,从来也没有见过奶奶跟谁红过脸,与亲人,我妈妈婶婶姑父这些后天亲人,奶奶对谁也不偏心,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也都以她们为主,不争不怨,包容着每一个孩子。听过很多邻里乡亲的家长里短,可是在我家,从来没有至亲的人红过脸吵过嘴,我的爸爸叔叔姑姑遇到事会在一起想办法,谁都争着出一份力,家里有这样的景象跟我那仁慈的奶奶是分不开的。因为孩子都是家长的样子,就像家境可以贫穷,但是你的家教一定是富有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成长下,才会有做人的根本道德。如奶奶,把爱分给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孙子还是外孙都一视同仁,所以我们家这几个晚辈总喜欢去奶奶家。包括邻里之间,有什么事情,都会来与奶奶分解忧愁,有时家里会让奶奶少操点心,毕竟上了年纪了,可是奶奶总是乐此不疲的去为他人解决一些事情。其实,奶奶是没有文化的,也不识得几个字,所以,我很敬佩我的奶奶有这样的人格魅力,也一直被影响着。

家风小故事 篇8

儿子从小就得到亲戚朋友们的宠爱,每逢过生日,礼物、蛋糕,玩乐……只要他想到的,统统都堆在他面前。五六岁的时候,他就牢牢记住了自己的生日,却不知道我们的生日。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反省自己:在给予儿子爱的同时,有没有教他爱别人呢?

正好快到我生日了,何不借此机会教育孩子呢。我故意撅起嘴巴,冲儿子撒娇:“爷爷过生日收到我们送的生日礼物,那我过生日呢,当儿子的也要送妈妈一个礼物才对呀?”儿子稍一愣神,想想也对,于是痛快地点头同意。然后我们又告诉他:送礼物不在于价格高低,而在于你准备礼物时所花的心思,要揣摩对方喜欢什么、要进行包装以示尊重、要说祝福的话……生日那天,儿子神秘兮兮地拖着他爸爸出门了,我在家好奇地期待着,大半天,爷俩终于回来了,儿子一手捧着一束玫瑰花,一手拎着蛋糕,一进门就笑盈盈地对我说:“妈妈,祝你生日快乐,越来越漂亮!”放下蛋糕,他又变魔术似的拿出一支口红:“生日礼物哦。”我给了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他爸爸说:“买花的时候,花店的阿姨夸他懂事、孝顺、有爱心!”儿子的脸红红的,眼睛亮亮的,腰杆直直的,他开心极了!一个向儿子索爱的过程,却让儿子体验到了爱之付出的快乐!趁热打铁,我们展开了讨论:爱一个人,除了送礼物,还可以怎么做?……

“爱己,请先爱人”,在我们家成了每个成员心领神会的契约。每周,我们坚持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看望;外公病了,儿子和大人一样陪护守夜;我外出开会,儿子总是电话嘘寒问暖;汶川地震,儿子捐出了平时舍不得花的所有零花钱;外出购物,儿子自告奋勇帮忙提大袋小袋……

其实,爱不只是得到,更是一种付出,一种强大的能力。真正爱孩子,就应在其心中播撒一粒爱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然后以爱生爱。爱家长,爱同学,爱老师,爱身边的人,爱一草一木……

家风小故事 篇9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百善孝为先”,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要遵从孝道。爸爸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可以说很古板,传统,朋友有时来我家,只要有爸爸在场,气氛一定十分僵硬。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硬汉,也有柔软的一面,他会默默的做一些感动家人的事,例如:一个人偶尔提着一只烧鸡去姥爷家看看,在奶奶生病卧床的期间,会偷偷的掉眼泪……每年过年的初一,我家都有一个惯例,就是去奶奶家拜年,几十年了,记得有一次,爸爸值班,初一中午才回来,恰好舅舅开车从外地来了,妈妈就没有带我们去奶奶家拜年,计划下午再去。可是当爸爸知道情况后,阴郁的脸色和妈妈争执起来,最后,竟然还流了眼泪,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没想明白。如今,我似乎理解一个大男人的眼泪了,这是他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和习惯,他觉得这个礼节是很重要的,也许那时的妈妈也没有完全理解他,所以,在爸爸的眼里,作为一个粗线条的大男人,并没有姑姑们的那份细心,在生活上对母亲细微的照顾,但是在大的礼节上,他以他认为重要的方式去孝敬他的妈妈。当然,不止我的爸爸,还有妈妈对长辈也是很孝顺关爱,所以,我也会潜移默化的跟着学到,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

家风小故事 篇10

一群孩子去偷邻居的苹果,事后邻居发现苹果被盗,只是怀疑,没有证据显示是哪些孩子干的,几个孩子的家长或知道或懒得知道自己的孩子偷苹果的事,唯有一个孩子的家长认为“事情严重”。

带着孩子上门 “负荆请罪” ,主动提出赔偿,苹果园主人看在家长“知礼懂事”的情况下,原谅了小孩子的“无知”,没有要求赔偿,认为知错能改就行,孩子想吃苹果也正常,如果事先“打个招呼”,送点苹果也未尝不可,偷是不可取的。

后来,这个孩子被一同参与偷苹果的孩子奚落为“叛徒”, 各自“渐行渐远”。这个孩子参加工作后经常回忆起此事,深深感激自己的父母家风严格,要不然自己的境况不知道会怎么样,当年参与偷苹果的孩子中,就有两个“出了问题”。

还有一个故事,两位母亲争论:孩子的性格是内向好还是张扬好?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位母亲认为孩子内向了,进入社会要吃大亏,另外一位母亲认为孩子太张扬,进入社会容易犯大错,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社会交往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内向孩子”,吃了什么好大的亏倒没有听说。

“张扬孩子”社交能力确实强,其父母又担心起来,原因是孩子过生日就把同学约到了KTV,学着成人一样喝酒抽烟跳舞“疯狂”庆祝,没有想到这是其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其父母进入娱乐场所从来不让孩子回避,而是有意带着孩子以加强社交能力的“锻炼”,孩子的“过度成熟”怪谁呢?对于一个“不争气”的孩子,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反思其家风对他的深刻影响?

不难看出,家风事关人的.成长甚至人的一生,家风“无节操”“无底线”,后果很严重;当然,人品好、有作为的人,其身上也少不了良好家风刻下的痕迹。

家风小故事 篇11

从前的我在学习上很懒惰,从来不虚心好学,做作业时很不自觉,通过家风小故事这件事,我学习上就变得十分勤奋。

有一次,妈妈让我一个人待在书房里写作业,觉得太无聊了,就偷偷得拿起手机玩了起来。妈妈看见我在玩手机,就说:“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在玩手机,你又不遵守我们的家风了。”我好奇地问道:“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勤奋好学,自护自律。’。”这时,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十分羞愧,就决定改掉这个坏毛病。

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们尽情地放松了一会儿,看了电视。月光静静地洒在了书桌上,我能通过灯光隐隐约约地看见爸爸那勤奋学习的身影,我仿佛看见了爸爸正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看着教材书。我叫了几声爸爸,让他放松一会儿,可以他一点儿反应都没有。爸爸说:“现在的时间十分紧迫,单位里有很多竞争,我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这样才能跟上别人的脚步。”这个热爱学习的爸爸正好印证了我们家的家风。

爸爸的行动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从此以后,我变得十分勤奋好学,也会独自一个人完成作业,经常受到妈妈的表扬。

这一次,我终于知道并做到了我们家的家风:勤奋好学,自护自律。

家风小故事 篇12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抛弃:梁济对梁漱溟“信任且放任”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家风小故事 篇13

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风是一面镜子,时刻发现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里的大厅里,端端正正的挂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每看到这十个大字,心里总是有所感悟。姥爷说要把这句话铭记于心,它会使我受益匪浅。

步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像个巨大的包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到了初三以后这样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初三的我们不再像小学时候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呆在温暖的被窝有更多的时间去品味早餐。初三的我们更怕冬天的来临,寒风像个怨妇一样在我们的耳旁嘶吼着、咆哮着,它告诉我们你只能前进,尽管这样的学习很艰苦,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成功,为明天铺上一条美好的路。

我慢慢的闭上眼睛,脑海里像电影一样倒带重放,记得前一段时间我的英语成绩下降的很快,老师问我原因,我也答不上来,自己独自去好好思考。这天回家我心情很是不好。姥爷问了我情况,我便如实的回答了。姥爷听完慈祥的笑了。姥爷说:"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最近没有认真,对吧?"我看着姥爷点了点头。"怎么回事,你能告诉姥爷么?"我低着头说:"其实我最近很累的,每天要完成功课很晚。"姥爷听完后,便指向大厅上那几个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呆呆地望了它许久,姥爷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这幅毛笔字挂在这里么?"我摇了摇头。姥爷说:"这里的故事可多呢!"我便趴在桌子上听姥爷讲里面的含义。

姥爷说这个家风被传承了几十年,在他小的时候,老姥爷就告诉过他,如果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过蜂林,一味的退缩你就永远达不到。如果你想成功,不吃苦拿什么积累经验,去体会生活的美好呢。听姥爷讲到他们过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我也顿时茅塞顿开,我开始拿起英语书,认真地拼写单词,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回味姥爷说的每一句话。学习的动力也就回来了,好像浑身充满了力量。这次模拟考之后,英语成绩也提升到以前的样子了。

家风伴我成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会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吃苦是我们的美德,因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费的,它会给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报。家风牢记我心。也会伴随着我一直传承下去。

家风小故事 篇14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影电视
音乐空间
开心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