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自私并非天性

自私并非天性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1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自私并非天性,小朋友们都会为玩玩具而争执和吵闹,如果父母过分护短,极可能将孩童间的小吵小闹上升到双方家长的矛盾层面。下面是自私并非天性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自私并非天性1

当一群宝宝们在一起玩时,争抢玩具的情景实在太令人熟悉了。事实上,这几乎是很多宝宝都会有的一段经历。如何纠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爸爸妈妈如何看待、如何引导、如何从平常的生活点滴当中,灌输给宝宝客观的理念,并建立行为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分析行为背后的缘由

首先,父母需要了解在宝宝幼小的心灵里,也会萌生出以他自己为中心的性格,这几乎是一种天性使然。宝宝会本能得渴望获得大家的爱护,那些谦让的品德,未必来自于先天。

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通常在宝宝无意识间发生,做出一系列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能举动,包括争抢玩具。有些家长将此理解为孩子自私的原因,其实并不尽然。更深一步说,如果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自私,并在此定义之下教育孩子,其效果未必很理想。因为,在宝宝的概念当中,“分享”这个词绝非与生俱来。

那么,针对于宝宝“抢”玩具这件事,父母该抱持怎样的态度、采取哪些措施呢?

以身作则,传授分享理念

父母通过实际的言行,更多是行动,向宝宝灌输,并引导他们理解分享的概念,让小家伙对此形成意识:分享是什么。与此同时,父母应营造分享而产生的`愉悦感,让宝宝从中感受到快乐,这一点非常关键。渐渐的,宝宝会试着挑战自我,这是培养能力的必要环节。

从家里开始培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外面表现的如何很重要,至于在家里面就无所谓了。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孩子对习惯的养成不分地点,如果在家、在最亲的人面前他们都如此“蛮横”,那么在旁人面前,如何指望一个幼小的孩子极好得调节自我情绪和行为举止呢?

所以,从在家开始,培养孩子正确的人际交往,这会慢慢渗透进他们幼小的思维,影响着他们与别的小朋友的相处方式。

自私并非天性

避免过分呵护

小朋友们都会为玩玩具而争执和吵闹,如果父母过分护短,极可能将孩童间的小吵小闹上升到双方家长的矛盾层面。这对孩子不但没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反而会导致尴尬。

爸爸妈妈为何不想一想:鼓励宝宝面对并解决争夺玩具这件事本身,也是培养孩子发展人际关系的一个契机。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且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让孩子形成一种意识,即: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抢,凡事应该学会商量,学习尊重其他小朋友。事实上,这是鼓励孩子培养换位思考、建立并遵守规则的一词机会。

自私并非天性2

几十年来,社会学家一直争论人类慷慨或自私的品质来自遗传还是成型于社会塑造。最新研究发现,平等观念和分享行为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产物。基因与社会文化均对平等观念和分享行为的形成发挥作用。另外,实验还显示,没有兄弟姐妹的儿童更加慷慨。

据新华社电人类并非生来就懂得分享。瑞士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在幼年时期通常表现自私,直到七八岁才懂得与人分享。专家认为,这一突然转变是人类基因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私并非天性 第2张

3至4岁儿童最“自私”

瑞士苏黎世大学恩斯特·费尔主持的实验中,229名3至8岁瑞士儿童应邀参与3轮不同实验。

各轮实验中,每名儿童面临两种选择。研究人员向每名儿童分别展示一张其他儿童的照片,要求这名儿童在3轮实验中分别就如何与照片上的儿童分配所得糖果做出选择。

第一轮实验中,每名儿童获得一份糖果并需做出选择,把糖果全留给自己还是平分给另一名儿童。

第二轮实验中,每名儿童获三份糖果,继而选择把两份糖果分给另一名儿童、自己留一份,还是与另一名儿童平分。

第三轮实验中,每名儿童获两份糖果,选择全部留给自己还是与他人各得一份。

面对“利益”考验,不同年龄段儿童做出不同选择。

费尔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说,3至4岁儿童普遍显现“利己”倾向,不考虑其他儿童的利益。5至6岁儿童的表现相差无几。7至8岁儿童则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实验结果显示,第一轮实验中,近80%7至8岁儿童选择与另一名儿童平分一份糖果,而非吃“独食”。第三轮实验中,尽管面对获得双份糖果的诱惑,仍有多于40%的7至8岁儿童选择与另一名儿童平分两份糖果。相反,3至4岁儿童中不足9%选择平分。第二轮实验中,多数7至8岁儿童不愿意让另一名儿童获两份糖果,而自己仅得一份。

自私并非天性 第3张

独生子女更慷慨

几十年来,行为学家和社会学家一直争论人类慷慨或自私的品质来自遗传还是成型于社会塑造。

费尔说,“平等观念与分享行为也可以由生物学和基因造成。”

另外,实验还显示,没有兄弟姐妹的儿童更加慷慨。这一结果出乎意料。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