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孩子爱打人的原因

孩子爱打人的原因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7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爱打人的原因,孩子的成长受环境影响很大,如果孩子经常爱打人的话,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先调整自己的心态,耐心地进行引导,不要让孩子产生排斥心理,接下来看看孩子爱打人的原因,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爱打人的原因

孩子爱打人的原因1

乱扔东西爱打人

5岁的小威是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会耍赖;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闹,从不会好好说……小威妈妈深感无奈,只好带他到医院儿童心理科咨询。医生发现,小威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带他出去玩,以致小威缺乏与人交流和相处的机会,父母的冷落也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导致了“不合群”等表现。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击性在2―3岁左右开始体现,比如没轻没重地随手把东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别的孩子。这是因为,幼儿是不会约束自己的。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有的家长觉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会固化其攻击行为。据研究,攻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但后天的养育也很重要,如果父母或家人过于粗暴,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击倾向。

对策:家长不要急着教训孩子,首先要了解导致攻击行为的事件始末和孩子内心的想法,弄清楚后再思考从何入手来教育孩子。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以暴制暴只会强化攻击行为。对于只是偶然出现攻击行为的孩子,只需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等孩子大一些,心理成长了,攻击行为自然就会消失。对于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可以安排一些简单、需要耐心的游戏,以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完成。

总是不愿意睡觉

上5年级的小洋晚上不愿意睡觉,整天无精打采,还常常无故乱发脾气。医生检查发现他并无躯体原因,经心理医生询问得知,小洋在学校目睹没写作业的同学被老师惩罚,这让他总担心作业做不完,会受到同样的惩罚,所以睡不着觉。

目睹同学被老师责罚,或许被责罚的人心里没当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却被吓坏了。这其实与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有关。有的孩子天生忧郁、敏感,情绪易受影响,容易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有的孩子区分不开想象与现实的世界,会被想象中的怪物吓到,会因白天看到的动画片、听到的故事中有一个吓人的怪物,而认为怪物就在身边。还有的孩子对公平和温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师和家长冷落了他们,或对他们有所不公,就会内心受伤。因此,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心,关注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时候,许多困难在家长眼里不值一提,但却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对策:睡觉前和孩子聊聊天,给他们关爱和安全感,也给他们机会说出心里话。如果是因为看了什么吓人的东西,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引导他们克服恐惧,同时要让孩子看积极快乐的动画片和图书。如果在学校出了问题,家长应该与老师沟通,并与老师达成共识,善待孩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经常性地说个谎

说谎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成长中,孩子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能引起父母的重视,有时会靠撒谎来吸引父母注意。成人常会使用善意的谎言来处理人际关系,可许多家长不注意回避孩子,会被他们模仿。因为某些愿望无法实现,类似吹牛、说大话这样的谎言,在孩子成长经历中也屡见不鲜。

如果家庭环境过于严苛,孩子的撒谎行为就会被固化。不少家长常常责备孩子,却从不思考自己有没有错,有没有对孩子关心不够。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下意识地逃避惩罚,而撒谎就是最便捷的方法。谎言被识破,家长会更生气,打骂得更狠;如果说谎成功了,就会加强孩子的侥幸心理,更加习惯撒谎。久而久之,甚至会发展到品行障碍的程度。

对策:父母要因势利导,鼓励孩子说实话,这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还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要告诉他们:“不要怕,跟爸爸妈妈说实话,把你的遭遇和困难都与我们分享,我们和你共同面对一切。”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才不会选择用撒谎来逃避。此外,父母千万不要轻易地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联系在一起,以为孩子不学好,这些想法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把自己定位成坏孩子。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说谎已经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看心理医生了。

哭哭啼啼招关注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现一般是,偷偷抹泪,哭声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为来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发出声响或做小动作等。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一般不鼓励孩子哭出来,导致他们的情绪无法释放和表达。不少家长在孩子哭泣时,会采取3种错误的处理方式。

1、责怪与评判:诸如“走路怎么不小心”、“这点小事也哭,太懦弱了”之类的话,使孩子得不到家长情绪上的认同和安慰,让他们不敢再在家长身上寻找依靠和支持,损害亲子关系;同时,孩子会将“懦弱”之类的负面词语接纳到潜意识中,降低自我价值感,容易导致他们缺乏自信。

2、错误转移: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会给他们食物来转移注意力,这导致孩子成年后会将食物或购物与解除痛苦的情绪联系起来,形成错误的压力应对方式。转移注意力也是对孩子情绪的变相压抑,剥夺了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

3、推卸责任:“都怪桌子不好,弄疼宝宝”,许多家长说过这样的话,殊不知这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导致孩子长大后遇到挫折时,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对策: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哭的情绪,明白孩子有这个情绪需求,需要经历哭的过程。家长还要对此情绪持认同、支持的态度,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这是家长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契机,让孩子感受到“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在支持我”。

上学就喊肚子疼

有些孩子一提上学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呕吐、晕厥,可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这就是孩子的躯体障碍。焦虑时,人常常会呈现出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发烧、腹泻、出虚汗等。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上学,就会每到周日晚上开始肚子疼,这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躯体障碍的表现。还有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不但会压抑他们的发展能力,扼杀创造性,还会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身体上的障碍。

对策:家长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查不出问题,那说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问题了。家长需要详细询问,让孩子觉得父母可以信赖,以便找出他们焦虑的原因,并想办法解决。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过度自责,就应该及时调整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中止各种偏激的、有悖情理的“高标准、严要求”。父母应该学会通过评价孩子努力的过程来肯定孩子,充分肯定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进步。对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孩子爱打人的原因2

分年龄详解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机制

阶段一:不会说话之前,用打人吸引父母关注

孩子在没有发展语言之前的打人,尤其是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他是在用“打人”引起你的关注。那时他不太会说话,又特别希望你关注他,刚好他的手部动作已经可以支配得很好了,所以他就可以用手的语言告诉你:妈妈,我需要你关注一下我。

阶段二:1~2岁孩子打人,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很多孩子这个阶段打人,是他在表达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可能是很兴奋的情绪。有一个词叫“手舞足蹈”,孩子高兴的时候就是如此。不过,孩子还没有任何边界概念,手部力量也还没有发展好,没有轻重,所以他们就会失控打到你。而你也可能会认为,孩子打人了。

当然,也有时候,若孩子的情绪是愤怒的,那他这种“打”,有可能也是在表达一种愤怒的情绪。慢慢地,当孩子的很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回应的时候,也有可能是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绝的时候,会主动发出“打”的行为。

阶段三:三岁以后打人,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三岁到六七岁的大孩子,他们的打人行为,更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即孩子极度渴望父母能够跟他在一起,去看见他,去感受到他的存在。所以,这个时候大人不要对孩子的打人行为上纲上线。比如有的父母会觉得,这孩子有暴力倾向,必须得好好管管才行。殊不知,这个时候,孩子能控制的身体范畴也就是他的手、胳膊、腿。他在用他能够利用的全部力量,向父母发出一个信号:你们需要关注我一下了。无论是心理上的需求,还是情绪上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年龄段,孩子刚出现打人的时候,其实背后的心理原因,基本都是上述三种情况。但是若父母应对方式不恰当,就会让孩子的打人变得复杂起来,让打人行为固化。比如下面两种,就是常见的、被复杂化的孩子“打人”情况。

大人做了坏的演示和坏的榜样

—孩子就学会了:打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开始孩子“打人”的动作,其实没有太多意义。孩子学会用打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是被大人教会的。大人是如何教会孩子打人的?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一些大人在教养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在意,经常会用恐吓性的语言来吓唬孩子,比如常对孩子说:“你再不乖,我就打你。”实际上大人往往并没有真的去打孩子,但是孩子却学到了:打我,是一个让我乖的方法,那我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让别人乖。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真的挨打了。孩子挨打以后很委屈、很难受,但是他发现,他哭了、听话了以后,爸爸妈妈会表扬他:“你看你当初不听爸爸妈妈的.话,还得挨一顿打,你早听话我不就不打你了吗。”孩子在挨打的过程中学到的同样是:打我,的确是一个让我变乖的方法,我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让别人乖。孩子就因此可能在模仿中习得了“打人”的行为。

男孩天生比女孩更有攻击性

—强制性管制,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一般会迎来一个“爱打人”的高峰期。男孩子尤其明显。男孩子天生具有一种激素叫睾丸激素,睾丸激素的分泌就会使得男孩的力量、速度、爆发力等,都比女孩子强。

当一个小男孩发现,有一个小女孩来跟他抢玩具,他一开始会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上去把玩具抢回来。随后,他会发现,自己的力量让小女孩倒在了地上,或者吓得哭了、跑了之类。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奏效的。

这个时候,如果身边的大人不及时引导,孩子更能够感受到自己那个攻击性行为的“威力”。之后,他还会继续用下去。

孩子打人行为的应对策略

对策一:一岁以前的孩子,给他们安全感

如果你发现自己家里不到一岁的小宝贝总爱用手抓人、掐人,那么别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一方面,要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另一方面,当孩子有“打人”动作时,轻轻握住孩子的小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因为孩子需要你多给予他一些关注了。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如果有一段时间你陪孩子的时间偏少,那么孩子在你面前似乎会更闹腾一些。所以,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是正解。

对策二:1~2岁孩子,帮他们把情绪内化到游戏中去

一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希望自己做主,但是同时也开始遭遇大量的限制,包括自身能力的局限,以及大人的各种设限。因此,他们开始更频繁地出现负面情绪。

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带着情绪地“打人”,别反应过大,或者大怒。孩子只是还没学会用别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把他的这种发泄方式内化到一个游戏中去。比如孩子正要打你,你拉起孩子的小手,玩个游戏,帮孩子宣泄情绪。同时,孩子也学会了:我不高兴的时候,除了打人,还可以做点别的事情。

对策三:父母首先要起到榜样作用,然后给孩子一个替代选项

若你的孩子恰好在两岁左右,频繁出现打人行为,那么父母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了。父母是不是在生活中,渗透过一些坏演示、坏榜样呢?要知道,孩子正是在模仿中学习和成长的。不过,两岁的孩子可以沟通了,这个时候若打人,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宝贝,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让孩子知道,当你说他不对,或者当你剥夺了他一项行为的时候,他还有其他的选择。比如:宝贝,你不能去打这个小朋友,你可以和小朋友交换玩具玩,或者轮流玩。

不给孩子任何其他选择,只是一味禁止的时候,孩子会认为:“我太可怜了,我被禁锢了,太难受了。”给孩子提供另外的选择,孩子就会知道:“我不做这个事情,我还可以做别的事情。我是自由的。我可以为自己做决定。我还有力量。”

对策四:增加孩子的运动量,消耗孩子的多余精力

都说孩子越动越聪明。排除了多动症的一些标准,孩子们的确是需要大量运动的。他们一方面在运动中学习,一方面也在运动中宣泄一些过多的能量。所以,父母就应该给孩子增加一些运动量,让他做更多的活动。不只是体力上的活动,动脑子的活动或游戏也可以消耗其能量。只要父母真的和孩子动起来,孩子玩得尽兴了,你会发现,孩子的专注力和情绪稳定状态,会持续得更久。

对策五: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引导孩子用其他办法解决问题

如果你家的孩子三岁以上了,尤其一些孩子在幼儿园里,常常通过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遭到其他小朋友家长的投诉,或者老师的种种不满,父母必须要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大事情去处理了。

父母需要不断地跟孩子重复,帮孩子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即跟孩子去沟通:一个事情,我们不通过打的方式,而是通过别的方式能不能行?即父母要跟孩子商量好,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哪几种方案,并且把每一种方案的后果都告诉孩子。

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很好的逻辑思维了。他们是可以分析事情的,也可以懂得结果为何,以及他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那个后果。

所以,父母需要跟孩子一步一步去分析,最终让孩子明白,打人的确是一种解决办法,一些情况下它能解决问题。但它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更多时候,我们都可以采取更为有利的方式去搞定一个事情。

全程要避免唠叨式的批评指责以及用武力去解决问题,父母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过于唠叨,或者采取武力,只说明父母的无助—这是没有更好办法时被迫采取的下策。

对于矫正这种顽固型的孩子打人问题,会是一个比较耗时耗力的过程,所以父母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并需要在孩子上小学之前矫正好孩子的行为。

如果父母以身作则,坚持更合理的方法去与孩子互动,你会发现孩子身上有些缺点也会慢慢消失,而且是孩子心甘情愿地去改正。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