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爸妈再不转换观念后悔都来不及

爸妈再不转换观念后悔都来不及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2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爸妈再不转换观念后悔都来不及,如何培养好孩子是很多家长思考的问题,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长”,家长不能一味地去责骂孩子,下面小编分享爸妈再不转换观念后悔都来不及。

爸妈再不转换观念后悔都来不及1

杨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培养一个乖孩子,而是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可是,现实中,很多家长会有意无意地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而孩子会为了得到大人的喜爱和表扬,努力做出“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但是,权威专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没有出息!

在我的印象中,小丽从小就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小时候我每天跟她玩在一起,那时我就是老师口中的坏孩子,而她就是老师甚至街坊邻居都称赞的好孩子。

每次放学后,她的妈妈来接她,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在教室里玩耍、嬉笑,只有她,在自己的座位上规规矩矩地坐着看书,不吵不闹。

爸妈再不转换观念后悔都来不及

有一次,我妈和她妈带着我们一起上街,路过卖棉花糖的,我哭着闹着要妈妈买给我吃,而这时候,小丽妈妈指着棉花糖说:“想要吗?”

她摇摇头说:“不想要。”她妈妈满意地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我眼看着我妈妈的脸刷一下白了,我只好作罢。

后来,私底下问过小丽,我才知道,其实她也很想吃那棉花糖。

只是一直以来,她一直被教导,“爸妈最爱乖宝宝”,慢慢地,她总是会为了别人的一句“真乖”,看到爱吃的零食不敢要;放学后,想跟其他小朋友玩,也怕被说“调皮,不乖”。

在那个年代,懂事和乖是对孩子最高的赞扬,会让大人高兴,所以,她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乖巧的样子让自己讨人喜欢。

很多年过去了,小丽还是跟小时候一样的乖巧。

不过,她成了一个不懂得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生活的一直很不开心。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都把“听话”当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径,我们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要求孩子。

“乖孩子”这个称号,在大多数大人的眼里,是对于孩子最高的赞誉,一些敏感,早熟的孩子,为了努力做出乖模样来讨大人喜欢,甘愿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压抑到一边。

事实上,用“乖”和“不乖”来评价孩子,本身就带着操控孩子的意思,因为“乖”意味着要讨好大人,忽略自己的感受。

我经常能看到长辈对孩子说:“再这样做我就不喜欢你了”。孩子往往就眨巴眨巴眼睛,安静下来。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就会想到小丽,为了博得大人们的喜爱,情愿压抑着自己的天性,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种伪装起来的孩子有什么用呢?可是偏偏这样的教育方式,还不停地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

那么乖孩子身上都有哪些特点呢?

1、独立能力差

“你剪断了他的翅膀,却想让他飞翔”。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能看到小时候又乖又出色的孩子,长大后却往往没是什么出息。

只是因为很多家长都在控制着他们,而这些被控制着的孩子就会变得依赖性很强,自主性很差。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路上,就会成为一个不敢提问的“乖”学生;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一个感情上婆婆妈妈的人。

2、缺乏勇气

压抑了自己天性的孩子,做很多事情都会变的畏手畏脚,他们从小就害怕自己做的不符合父母的期望。

所以,很多人,在长大毕业步入社会的时候,会按照父母规划好的路线走,“乖”了那么多年的他们,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期望的生活,也不敢忤逆家长。

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单纯地陶醉于孩子听话,只要孩子听话就夸奖他们,除非你想害了他!

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不听话、顽劣反而是更好的表现。

我们也见过一些孩子,他们听话配合家长老师,深得大人的喜爱。

比如:

在幼儿园,他们很少给老师惹事,也不常和小朋友发生冲突;

他们想吃的劣质零食,妈妈不同意买,他们不会动不动就撒泼打滚;

在不允许大声喧哗的公共场合,他们可以控制自己说话的声音;

......

这些孩子的乖巧,不是迷失自我,毫无主见的乖,而是有素养的体现!

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多多观察孩子:看看他的'“乖”到底属于哪种情况?

是孩子为了讨好成年人刻意表现出的“乖”?还是发自内心高素质的乖?

爸妈再不转换观念后悔都来不及2

孩子只用管好学习。

曾经有位家长在后台留言,孩子成绩也一直在全校数一数二,生活不用他操一点心,唯一的任务就是把学习搞好,但是孩子一毕业,各种问题就来了,不仅自理能力差,跟领导、同事相处得也不融洽。

家长很纳闷:“为什么一直引以为傲的孩子,现在过得并不好。”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怪孩子,而是父母只顾着孩子考了多少分、在班上第几名,忽视了孩子规则意识、良好习惯、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其他方面的培养。

费尽心思为孩子准备饭菜,父母只关心孩子吃没吃饱,却没有教他有礼貌;

孩子在外面和人吵架了, 父母只知道包庇孩子,却没有告诉他交往的规则;

孩子见到长辈不理不睬,父母从来不当回事,甚至觉得孩子长大就好了;

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不是一个只会考高分的孩子,而是一个在充满挑战和变化的社会中,渐谙世事、自立自强的孩子。

成绩好的孩子,未必真的优秀。

爸妈再不转换观念后悔都来不及 第2张

教育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

网上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

当孩子见到妈妈时总会说:

“妈,我饿了!“

“妈,晚上吃什么呀?”

“妈,我的衣服呢?”

“妈,你把我书包哪了?”

当孩子见到爸爸时只会说一句话:“爸,我妈呢?”

一位父亲不被孩子需要,一方面是爸爸不擅长表达,不知道如何在亲子关系中建立亲密感;另一方面则是父亲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孩子身边几乎没有爸爸的身影。

中国传统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养育孩子几乎成了妈妈的一个人的事,像亲子阅读、家长会基本上都是妈妈们带着孩子参加。

但实际上,再全能的妈妈,也替代不了爸爸。

对男孩来说,他们第一个认同的男性榜样就是父亲,对女孩来说,爸爸不仅影响着女儿的择偶观,还影响着女儿未来人际关系的建立。

带孩子运动 、适度冒险、讲规则、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等等,有爸爸的参与,效果会更好。

很多爸爸经常以养家糊口、没有时间来推卸照顾和教育孩子。

其实,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并不会花爸爸们太多的时间,只要做一点点改变和抗争,比如下班抽一个小时陪孩子,对孩子来说,都是幸福的事。

只要有心,无论多忙,爸爸们都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