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如何避免幼儿性格的多重性

如何避免幼儿性格的多重性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5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如何避免幼儿性格的多重性,孩子的心理成长路上家长是不能缺席的,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都非常头疼,宝宝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耐心教导,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就需要营养均衡的饮食,现在分享如何避免幼儿性格的多重性。

如何避免幼儿性格的多重性

如何避免幼儿性格的多重性1

克服教育的不一致性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最直接、最明确的环境。两种教育的不一,可能会造成幼儿性格的多重性。比如幼儿在幼儿园里往往接受正规的教育,老师既能爱护幼儿,又能严格要求他们,对正确的行为加以表扬,对错误的行为加以批评,奖罚分明,使孩子逐渐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掌握正确的是非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而在家中,有些父母,特别是上一辈的老人,很难把握“爱”与“严”的尺度。常常从感情出发,一切顺着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让干什么,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劳动,怕烫着,怕累着,孩子整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甚至当孩子表现出不尊敬老人、任性霸道的行为,也只是一笑了之。

家庭与幼儿园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容易造就幼儿性格的多重性。所以,父母应经常主动到幼儿园去了解决孩子的情况,与教师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对孩子要统一要求。

另外,对于孩子来说,现代社会已不再只是幼儿园、家庭构成的平面,社会环境、个人交往、公共娱乐机构、大众传媒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孩子的行为模式产生直接影响。这些影响彼此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父母和教师要注意仔细观察孩子的行动,分析孩子的行为特征,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

增加社会交往经验

由于生活繁忙,做父母的很少有机会带孩子一起参加社会交往,孩子的社交活动往往处于无控制、无教育的状态。父母最多只能叮嘱孩子:你到某某地方要注意怎样怎样。孩子很难学到诸如“诚恳一致”、“不卑不亢”等社会交往的原则和方法。交往经验的匮乏,可能导致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采取截然不同的行为和方式。父母应像重视孩子的营养那样,重视孩子的社会活动,并能做出榜样,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健康的社交活动。成人世界当中,有些社交方式不够健康,如拉关系,走后门等手段,应避免让孩子接触和模仿。

如何避免幼儿性格的多重性2

21世纪的科技与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之强盛又是以幼儿教育为根基的。幼儿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出具有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既要有智能,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品质,这样才能承受比以往任何社会都要大的心理压力,抵御迅速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各种矛盾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早期教育中重视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区别于其它人的集中体现。从幼儿心理和教育的理论看,0—6岁是一个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段,是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阶段,也是人的智能和性格奠基最坚实的阶段。性格能够鲜明地显示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如对社会的责任心、诚实、正直等。性格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性格的初步形成是始于婴幼儿期,3岁的幼儿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差异。儿童性格形成的`起源是婴幼儿期的生活习惯。每个家长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育儿,使婴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个别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个体的性格特征,婴儿正是在家庭中,由生活习惯和固定的行为方式养成了最初的习性,以此构成了其性格组合中的最基本成分。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这一性格形成的起源可以看到早期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重要作用。

幼儿的性格塑造的最佳期是在早期。由于幼儿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对观点的态度,他的行为方式也没有发展起来,更没有定型,只有在后天的环境下,在成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在他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他们独有的性格。遗传因素为心理的发展提供自然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但社会环境对性格有着决定作用。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社会是一个一个家庭组成的,家庭就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社会的要求、意识、道德规范等都会通过家庭来对孩子施加教育和影响,而家庭空间又是孩子早期生活的中心;这个时期正是幼儿性格迅速形成时期,家庭就成为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础,父母则是孩子人生的首任教师。由于幼儿性格是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受教育影响的反映,和睦的家庭对幼儿性格健康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彼此民主平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家庭成员能和谐地交流思想,讨论工作和学习,谈论社会新闻、电影、小说之类正面、健康内容,家庭大事共同商量,家庭成员共同劳动,互相体谅照顾,成员之间互相尊重,都会对幼儿良好性格形成起作用。

孩子在童年期需要父母的爱,爱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对孩子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应亲近孩子,爱孩子,才能获得孩子的爱,孩子才能产生爱别人的感情。而绝不能由于自己在生活、婚姻、事业方面不如意而迁怒孩子,这样就会导致幼儿不良性格。父母要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情感是由需要的满足程度决定的,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高兴、愉快、欢乐;反之就会苦闷、忧愁、悲伤等。要培养孩子富有热情、活泼开朗的性格,从孩子小时起,就应了解和研究孩子的内心世界,根据孩子不同时期需要调整对孩子的态度,与孩子建立起充满信任的、平等的、民主的关系,这是形成孩子积极向上性格的原动力。一个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良好环境最易养成孩子的良好性格,也为教育孩子创设了最好的条件。

这些爱的因素是人与人间情感的表现。而情感是性格结构中量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在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正是通过感情的交流,人们才相互感染,彼此了解和依恋。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联结,从一开始就是通过情感交往而建立的,儿童在一定的、不断重复的情境中,反复体验同一情感状态,这种状态固定下来之后就会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父母和亲人的爱抚、关注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一系列积极情绪,反之,缺乏亲人的爱和关怀的儿童就会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造成身心的不良发展,使他们的感情生活受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孤僻、沉默、冷漠、不信任人、不合群的性格特征。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只有处在于他人纵横交错的联系中才能正常生活。于他人建立良好感情关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保证,正如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缺乏热情,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成功。因此要从小教育培养孩子对事物充满热情,情绪乐观而稳定,经得起胜利和失败的考验。爱迪生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爱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二、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幼儿性格形成起着重要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受外部刺激而出现反应为主,其感觉比理智多。在行为上多以模仿为主,儿童年龄越小模仿的越突出。而孩子最先、最经常、最直接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父母应先从自身做起。

父母首先要热爱生活和工作。父母工作的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行为而自然流露出,让孩子领略到生活的意义。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子女起着示范作用,孩子耳濡目染,多次模仿,就逐渐形成固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倾向。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们如何地同别人谈话,如何谈到别人,你们如何欢乐悲伤这一切都对儿童有巨大的意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除了身教之外,还需言教,需要体现在家庭的生活实践和行为习惯上,家长可以向孩子讲有贡献人物的故事,孩子爱听故事,也最易于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正在形成的性格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也应该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好表率。平时家长尊敬孝顺老人,外出乘车,扶老携幼,一些文明行为,平时家庭琐事,家长都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习惯,孩子的性格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儿童时期是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他们在处处以父母的行为为表率和楷模,这就为良好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独生子女良好的性格培养

目前1—6岁的幼儿99%以上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教育已被整个社会所重视,在独生子女教育中,性格的培养是最重要的问题。

这些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舍得智力投资,所以孩子的智商高、知识面广、信息多、精力充沛,活动力强,胆子大,表现为敢想,敢说,敢干,然而,由于他们倍受娇宠,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情感,自私任性、唯我独尊,不会关心人、同情人。如在某幼儿园一个孩子睡觉醒来,非要打开录音机跳舞,却根本不考虑别人正在睡觉;有个小孩子因爸爸吃了他的香蕉而拳打脚踢,非要爸爸吐出来;有的孩子看见别人摔倒了,他却大呼活该,而没有一点同情心,从中可见独生子女的性格培养必须抓紧,克服他们的弱点,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合格人才。

要做到早期性格教育,父母一定要善于理智地爱孩子。首先要让孩子从小懂得限制自己的愿望。孩子自二、三岁起,就有自己的愿望,会使用“我要”……而很难知道“我应该”,父母就要在孩子懂得我应该上下功夫。结合孩子实际生活,从小事入手,让孩子爱书爱玩具,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劳动,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来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依赖性等不良性格品质。其次要让孩子从小知道,人生除了欢乐外,还有困难和悲伤,需要自身努力去克服,帮助孩子去克服困难,去接触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实践,使孩子明辨是非。从小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能力,以提高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对社会全方位的适应能力,从小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平等竞争意识,以提高幼儿心理承受力和平衡力,从小培养锻炼孩子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是时代对人重要素质的要求。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