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三个步骤应对孩子出现畏难情绪

三个步骤应对孩子出现畏难情绪

来源:潮女谷    阅读: 7.7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三个步骤应对孩子出现畏难情绪,孩子的心理成长路上家长是不能缺席的,但同时也不要给宝宝太大的压力,要教会孩子克服这些困难,教育孩子是一份值得投资的事业。为大家分享三个步骤应对孩子出现畏难情绪。

三个步骤应对孩子出现畏难情绪

三个步骤应对孩子出现畏难情绪1

一是家长自己的“想当然”

总认为“孩子是我的,就得听我的。”要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使孩子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从而失去自信心;要么给孩子的任务太难,使孩子常常形成挫败感,导致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由于缺乏主动性,故遇难而退;还有些家长常常指责、训斥孩子“太笨了、懒……”,孩子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欠缺,往往会因为成人的“这几句话”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连本来擅长的事情也不如原来了,更不会主动尝试解决未知的难题。

二是家长的“过度溺爱”

总觉得“孩子还小,能做什么?”平时从生活上包办代替,事无巨细,使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心理上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当,不让孩子“为难”,从而养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赖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懒惰,缺乏主动性,事事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替他解决,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孩子自身做事谨慎,性格胆小,常常缺乏主见,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要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在励志故事中,汲取战胜困难的勇气。

常言道:讲一小时大道理,不如读一分钟小故事!每天睡觉前、吃饭后,都是讲故事的好时机。讲故事时,家长的“目的性”不要太明显,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反而影响效果。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氛围,让孩子在温暖的怀抱中,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贴近故事、感受故事;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边读故事边讨论,例如:

问题1:

“故事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他能解决吗?”如果孩子说“不能”,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其理由:“为什么?”,从而了解在遇到困难时孩子的真正想法,便于以后更具体的指导;如果孩子说“能”,家长要适时追问“你觉得他会怎么解决?”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见解。

三个步骤应对孩子出现畏难情绪2

当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弃该怎么处理呢

当我们面对困难惶恐不安的时候,肯定会希望旁边的人先安抚自己,当情绪平稳后,这时才有空间来面对难题。所以当孩子害怕、发抖、哭的时候,可以试着先安抚他,然后在跟他讨论眼前需要应付的难题,问他是否需要你的帮助。

但是父母不要给予孩子不必要的帮助,长期给予不必要的帮助的话孩子就会依赖于父母的帮助,不去尝试、不去探索,更不会自己去思考了,遇到困难直接找大人求助,自己不会想办法解决。

我们大人也喜欢待在舒适区里,不喜欢走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在大人的世界,我们也都见过碌碌无为、满足现状的人,知道勇于面对挑战,是重要的人格特质。如果我们在孩子小时候,就去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怎么走出舒适区,孩子长大也就更可能迎难而上,接受挑战。

怎么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呢?善于使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 。在舒适区里,孩子做什么事都比较熟练,游刃有余;而在“最近发展区”里,要学习的任务或知识要难一点,孩子一开始没办法独立完成,如果没人帮忙,他可能就有畏难情绪,不去尝试了。但是在其他人的帮助、指导下,他自己坚持努力,能够得着目标,在这个区域学习,最适合孩子发展。从教育学角度讲,这种方法叫做给孩子搭脚手架。

脚手架是建楼的时候,楼顶上那些提供临时支持的支架,一般是先搭一层脚手架,再盖一层楼,搭一层盖一层,等平楼变高楼了,再把脚手架拆下来。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了,孩子的发展跟建楼很像,我们爸爸妈妈就像脚手架,当孩子正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给他大量的`支持,等孩子的能力上来,他们可以做到本来做不到的事情了,这时候我们也该撤开支架,让孩子独立。

社会中有些人遇到小困难就退缩,有些人能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是什么造成的这些不同?种子可能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埋下了,如果父母从小就善用“脚手架”,为孩子的潜力发展搭好了平台,就能帮助孩子持续在最近发展区愉快自主地学习。

帮孩子搭脚手架,有以下3个步骤。

1、引导孩子定义困难

孩子面对困难,左右为难的时候,其实是他们的思维卡壳了。你可以主动帮他们捋一下思路,请他们认真想一想,他们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思考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其实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面对新事物,面对新的挑战,他有了畏难情绪,你可以请她描述她的想法,问问他:“你为什么不敢尝试呢?” 孩子可能会说,“害怕做不好。”

这时候你知道原因了,就可以帮助孩子先把心结打开。面对困难,孩子退缩,或者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不要立刻就帮他们解决,而是延长孩子的思考时间,有时候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面对困难,还没理清楚自己的感受。

2、调整任务的难易度

调整孩子练习的难度,既不要太难,让孩子无从下手;又不要太简单,能帮孩子走出“舒适区”。

给孩子布置任务的时候,首先要观察孩子,如果看到他努力过了,但就是无法达成目标,甚至都有些沮丧了,这可能就代表任务太难,我们就该提供“脚手架”支持,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经受挫折。

如果孩子实在说不出什么方法,这时我们大人引导他们描述一个小目标,然后开始进行下一步,给孩子提示,把任务拆解成小步骤。

首先,帮孩子审查一下,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做了些什么,然后,帮助孩子来计划将要做什么,孩子跟着你的问题思考,同时学习按照顺序,分解成孩子可以努力完成的“小目标”。等孩子多练习几次,熟悉这个过程之后,就可以自己做计划,分解任务了。

需要注意,尽量让每一个小步骤都是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里面,这样孩子每一次的努力都能成功,孩子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畏难情绪本身是因为任务有太多步骤,孩子开始时候无从下手,就干脆放弃不做。如果我们把任务拆解了,变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孩子就可以按步骤一个一个地搞定了。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