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浅谈学前儿童的性教育

浅谈学前儿童的性教育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8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浅谈学前儿童的性教育,儿童性教育其实是很多家长们都不愿意去提起的话题,很多人都会这样想,关于性这回事宝宝长大了自然就会懂的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下面是浅谈学前儿童的性教育。

浅谈学前儿童的性教育1

当前,儿童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儿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的解释,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本文中,儿童指年满6周岁,12周岁以下处于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的人,也即相当于我国目前的“小学生”。

儿童性教育指对儿童进行有关“性”的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的社会文化内涵、维护性健康、预防性疾病、性别意识、性别社会化、性别平等及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论述开设儿童性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客观基础,可以增强人们对儿童性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对于儿童性教育工作的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儿童性教育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

1.1、儿童性教育课程开设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质量互变规律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一切事物的质和量都是在运动、变化的。量变即量的变化,体现着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具有渐进性(或连续性)和不显著的特点。

质变即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体现着事物发展变化的非连续性。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使事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即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人的一生的发展也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我们可以根据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1]:

人之“性”的发展的也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其“性”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原理而言,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必须的。

1.2、儿童性教育课程开设的心理学基础

1.2.1、弗洛伊德性心理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他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个人的性生活不是始于青春期,而是始于婴儿时期。他提出了“里比多”的概念,用来指驱使人寻求快感的性的潜力。他在研究性的概念时,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五个阶段学说,此学说认为人的心理性欲发展的五个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口唇期(又叫口腔期)(Oral、stage,0~1岁)。在此阶段,婴儿通过口腔活动的吮吸、吞咽、舔、咀嚼、咬牙等方式获得快感。

第二阶段:肛门期(anal、stage,、1~3岁)在此阶段,幼儿主要靠肛门的排泄活动(忍受或排出粪便)来达到“里比多”(libido)的发泄,从而获得快感。

第三阶段:性器期(phallic、stage,、3~6岁)。

在此阶段:幼儿主要通过抚摸、显露生殖器来获得“里必多”的满足。此期有“恋母、恋父”情节。

第四阶段:潜伏期(Latent、stage、7岁至11~13岁)。

在此阶段:儿童在解决了“恋父或恋母”情结后,其性欲被“社会力量所控制”,从而呈现一种停滞状态(潜伏状态),兴趣从“性”转向探索大自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文体活动、同伴交往活动等方面,在此期,异性情感有些疏远。

第五阶段:生殖器(genital、stage,11岁以上至青春期后)。弗洛伊德认为,女子约从11岁,男子约从13岁便开始进入青春期,在此期,里比多冲动再次“萌发”,男女相吸,快感来自于生殖器。

弗洛伊德的性欲发展理论在“性”的研究历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研究“性”问题提供了开启“灵感”大门的钥匙。

浅谈学前儿童的性教育

1.2.2、性需要层次理论

性需要层次理论,是邓明昱和王效道根据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的人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而建立的。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性行为是建立在“性需要”基础的人性化的社会行为。性需要的结构框架如下:

第七级:自我实现的需要――性追求的实现和性爱的升华

第六级:美的需要――性爱及情爱过程中的美感

第五级:求知探索需要――性对象间深入了解

第四级:尊重的需要――性对象相互尊重与美化

第三级:社交和爱的需要――性活动中的爱与被爱

第二级:安全的需要――性活动情景无干扰

第一级:生理的需要――单纯满足性欲、繁衍后代

此理论阐明:性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人都潜藏着这几种不同层次的性需要,只不过不同的年龄段或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需要迫切程度是有差异的;在高层次的性需要充分到来之前,低层次的性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性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探讨儿童性需要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儿童性需要与此理论之中的成人性需要应该有所差别。

1.2.3、儿童期的性心理特征 、第一阶段:6周岁、7周岁(小学1、2年级)儿童。整体是以平和朦胧为特征。

(1)已经能注意同伴行为,并能对同伴和自己的行为做出简单评析。

(2)道德观念有了一定发展。

(3)对“性”的兴趣稍有增加,会提出性疑问或在同学间探究性问题,如“为什么结了婚才能生孩子”,“女人的乳房为什么大?”等。

第二阶段:8周岁、9周岁(小学3、4年级)儿童内心感受丰富性增强,整体相对稳定,性萌芽有害羞感。男女生的心理有所差异:

女生性意识更加明确,对异性兴趣开始萌动;对婚姻和家庭生活方面的问题表现出兴趣。男孩多参加同性 伙伴的活动。

第三阶段:10周岁、11周岁、12周岁(小学5、6年级)此阶段为儿童末期,大部分人进入了青春时期,是人体发育第二高峰,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儿童性意识加强,害羞感明显:①心理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状态。②对异性的'关心程度增加,主要关心异性的学习成绩、运动成绩、形体是否健美等,而很少能互相追求精神上的共同志向。

1.3、儿童性教育课程开设的教育理论基础

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应受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史上的两个主要派别,传统主义(要素主义)和进步主义,都主张进行性教育。

要素主义认为,教育是知识的传递,应该把社会发展中的要素如科学知识、文化知识,一代一代的向后代传递,为将来生活做好准备。作为决定人类繁衍及其发展的性知识,应该是要素中的要素,不但要传递给后代,而且要高质量的传递。

布鲁纳有句名言:“任何学科都能够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的传递给任务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所以儿童不能成为性教育的断层,而应该接受性教育。

进步主义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为将来作准备的问题,而是当前的生活就是教育内容。儿童阶段的生活也部分地面临性知识问题,学校在此阶段给儿童进行正面科学的系统的性教育,可以使儿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健康。

2、儿童性教育课程开设的客观基础

2.1、国外儿童性教育实践借鉴

2.1.1、美国儿童性教育实践美国众多的州立法机构支持在学校对性进行综合性教育,此综合性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进行到高中阶段。美国学校卫生协会出版了《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中的性教育》一书,该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性教育内容和方法。

2.1.2、瑞典儿童性教育实践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性教育的国家。1942年,瑞典议会提出要全面进行学校性教育;1945年,在小学开办了第一期性教育教师培训班;1955年规定性教育课程为学生必修课;1956年制定了全国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性教育的教学大纲。

2.1.3、日本儿童性教育实践日本中小学未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其性教育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来进行,分“性的学习”和“性的指导”两部分。

2.1.4、澳大利亚儿童性教育实践澳大利亚教育部规定小学就要开设“健康和性教育课程”,此门课面向三四年级以上学生进行。

2.2、对儿童的“性”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的客观存在

社会上对儿童的“性”观念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是客观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学前儿童的性教育 第2张

2.2.1、大众媒体中的不良影响大众媒体是快速传播信息的渠道,包括性信息的传播,如电视、电影、电台、平媒、网络,还有形形色色的广告,都含有很多性相关的内容信息,到处充斥“性”镜头,比如丰胸广告“没什么大不了的”的语言加上其仅穿“三角裤和胸罩”的形象。

影视剧中的接吻戏、床上戏,网上无处不在的裸体图片和色情 视频等等,这些大众媒体中的不良因素对儿童的“性”意识和性观念具有视觉上和心理上极其强大的冲击力。

2.2.2、社会舆论学生个体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小群体之中,小群体成员的素质和兴趣爱好决定了他们娱乐的性质。同伴中不健康的性段子可谓多也,比如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就已经从大一些的同学中获得了关于夫妻性爱的顺口溜:

海南话是nuo、gong、po,ya、zhangchuang,、nuo、zhangzhi,、ca、ji、mo(普通话意思是两公婆,一张床,两张纸,擦阴 毛 这些对儿童个体的“性”意识和性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着消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2.3、社会环境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是指家庭环境、校园环境以外的存在于街道、小巷等处的“红灯区”。在目前的我国城乡,“红灯区”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且有蔓延的趋势。红灯区“性工作者”往往衣着鲜丽、袒胸露乳、语言风骚。社会环境的“性”开放化对于儿童的影响是极为恶劣的,会造成儿童形成“无所谓”的不良性意识。

总之,我国当前儿童的“性”现状是:“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公开或私下谈论‘勾女’、‘丰胸’等成人话题,而医学调查发现现在儿童与以前同年龄相比个头高了许多,性成 熟年龄也普遍比以前提前1年多,但性健康教育课程还是沿用老黄历设置在中学”

,所以,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适应我国儿童的“性”现实的客观要求。

2.3、性科学自身之需

性科学是研究有关性的科学,从共时态而言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性的解剖学,性生理学,性发育学,性医学,性心理学,性行为学,性伦理学,性犯罪学,性教育学等;从历时态而言,各个年龄阶段都应该接受性教育,但实践中,对青春期和成人期比较重视,研究也比较充分自由,但对儿童期(小学阶段)的性研究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却很难深入下去。

性科学如果对儿童阶段的研究无所作为,将会造成性科学断层的局面,其完整性则无从体现,因而从性科学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也需要开设儿童性教育课程,在儿童性教育实践中,促进性科学的发展。

3、结语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阶段的素质教育也应包括性方面的素质这一最基本的素质。在当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实环境条件下,对儿童进行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也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应提到教育日程上来。

浅谈学前儿童的性教育2

儿童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

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

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他(她)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对孩子展示裸体和生殖器不采取简单斥责或欺骗的态度,既要教之以丑耻感,又不民为怪和隐瞒。对男女儿童性器官的差别和“我是从哪里来的”提问父母可坦然相告,而不必讳如深。要让孩子与同龄的同性和异性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培养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自然而健康的态度,建构健康的人格。

性教育从孩子几岁开始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健康性教育时,性教育专家认为下面几方面的内容要注意:

1、合适的年龄

从理论上讲,男女的性别差异,特别是第一性征,在孩子青春发育之前解答没有问题,就目前社会文化的现状看,对于男女第一性征的差异,最好在5岁之前解答。性教育要相对超前一些,但不能脱离孩子的理解能力。

2、合适的方法

在孩子5岁之前,可以用父母的身体说话,但是5岁以后,采用图书、音像资料及其他方法比较合适。

3、合适的内容

孩子的性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内容应该有所侧重。5岁前应该解决性别知识等简单的问题。青春发育前,要进行性生理的教育;青春发育时,要进行性心理和性道德的教育。

总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要坚持自然、合适的原则,不能刻意为之,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问题。

浅谈学前儿童的性教育 第3张

儿童性教育的规则

1、容许孩子的性好奇

1岁或2岁的孩子喜欢玩弄自己的性器官,尤其是男孩,父母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带有偏见地训斥孩子。

2、顺其自然地进行教育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无论是摸耳朵、吮脚趾、玩性器官,都是出于好奇的动机,因势利导地帮助孩子认识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使孩子懂得身体各个器官都是自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正确地回答儿童提出的有关性问题

儿童对性的问题也会产生好奇,我们应当把它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主动去问、不主动去讲,有问必答、不说谎,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简略真实地回答。

浅谈学前儿童的性教育3

现在儿童性教育这个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原因是近年来性 侵案件频发,以及因为不懂得性知识而闹出来的惨案层出不穷,使得进行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所了解。

有研究表明,性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在儿童少年期,而在这一时期所接受的性教育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自识、性别角色行为、性别自我表现、动情反应以及今后性目标选择。所以说,如果在这个时期进行了正确的性教育,将有利于儿童的终身幸福。如果没有正确的性教育,孩子在性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可能之后会有不自爱的行为出现。所以,儿童期进行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会对性产生好奇,这是非常正常的,此时父母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到男与女的生理区别,例如生殖器官的构造等等。

如果此时父母非但没有告诉孩子,而且还遮遮掩掩,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地性教育的话,会更加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时间一久,他就可能会想自己去探索,甚至是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来,到时候家长就后悔莫及了。

浅谈学前儿童的性教育 第4张

为什么要进行性教育?

孩子早期的性意识需要引导。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年龄的需要。 儿童 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性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认同感”,影响以后的性别行为以及性向目标选择。

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感需要培养。孩子在日常同伴交往中已经产生了所谓男孩、女孩的概念,从而会做出一些性行为,包括对人体 器官的关心。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异性 伙伴之间,或者互相让对方看一看性器官,或者用手摸一摸,甚至会玩些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性游戏。

人的性心理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任其自然发展,往往是正常的;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则会形成畸形的结果,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 更是如此。而孩子在和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理解一个男孩应当如何,一个女孩应当如何;加之同性和异性孩子之间相互接触有一系列规范要求,因为社会对 男女不同性别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的性别要求是不同的。这种男女性别适当心理的形成更需要进行相应的性教育。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