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

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

来源:潮女谷    阅读: 3.0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

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生活中,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轻松,会忽视孩子的情绪变化,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下面是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的内容!

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1

东东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东东变了,变得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在那儿发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老师经过了解,才知道了东东不爱说话的原因。

东东以前是个很活泼的男孩,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说给父母听。可东东的父亲是个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东东身上,希望东东将来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

因此,对东东的学习抓得特别紧。他觉得东东说这些话都没用,简直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当东东兴高采烈地讲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时,父亲总是会打断他:“整天只会说这些废话,一点儿用也没有,你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快去做作业!”

一次,东东说班里发生的一件事,正说得兴高采烈时,父亲说:“说了你多少次了,让你别说这些废话,你还说,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父亲的一番话吓得东东一个字也不敢说了,呆呆地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在家里,东东的话慢慢地越来越少了,每天放学后就闷在自己的房间里,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就变了。

由此可见,父母耐心地倾听男孩的喜怒哀乐,对于男孩的性格养成非常重要。

父母仔细倾听男孩的诉说并回答男孩的问题对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大有裨益,还可以加强男孩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因此,在男孩说话时,无论父母有多忙,都一定要用眼睛看着男孩,不要随意插嘴,尽量表现出很有兴趣的样子。

父母还要让男孩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完整地听他所讲的话,如果你在某一重要原则问题上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应告诉他你不赞同他的什么观点,并说出理由。

另外,父母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不要过于武断,不应否定一切。即使男孩是在胡说八道,父母也要控制住火气,不妄下定论,直到完全理解清楚。

在倾听男孩说话时,我们还要注意:男孩说话时,父母不要加以批评。很多时候,男孩非常了解自己是否犯了错,可是他们不愿告诉父母,因为他们害怕父母可能会批评他。

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

所以,要是他们说出了真相,父母应避免攻击、嘲讽等不当的言行,而应以理性、合情合理、开放的态度来回答他们,协助他们找到需要的答案或者解决的方法。

另外,在倾听男孩的喜怒哀乐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和男孩一起分享这些。

一位母亲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你是一个铁杆球迷,为了看球,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说实话,我原本无法理解。对我来说,足球只是一堆人在争夺一个球的无聊游戏。

而你常常深更半夜悄悄起来看英超、意甲转播,虽然为了不吵醒我们,你总是把音量调到最低,但是,你那压抑的激动声和偶尔克制不住而发出的大声喝彩,还是会惊醒我,那时,我总免不了教训你一顿。

可有一天,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能够让你如此如痴如醉的足球到底有何吸引力?我怎样才能够体会到你在看足球时的快乐呢?有机会我一定要尝试一下。

对此,儿子在自己的日记中也有所记载:奇迹果然出现了!不但是塞内加尔的奇迹,也是我妈妈的奇迹—她竟然从此迷上了足球,每天抢着看报纸,准时看球赛,关心贝克汉姆、询问罗纳尔多。

当我们同时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心情澎湃地给中国队加油的时候,我感到我们的心灵第一次如此相通。我心里只想说:“能跟妈妈分享我的快乐,我真高兴!”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但我们都是怎么处理的呢?故事中的妈妈为我们家长上了一节生动的教子课。那么,在和男孩交流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交谈时,最好选在一种能让男孩与大人一样有同等机会参与的轻松气氛中进行。而且,谈话应自由自在,任意发挥。不要有什么仪式安排或预期达到什么效果,而是尝试着与男孩随意交流观点和看法。

以兴趣盎然的姿态倾听儿子的喜怒哀乐。

在倾听男孩说话时,父母不要加以批评。很多时候,男孩非常清楚自己犯了错,可是他们不愿告诉父母,因为他们害怕父母批评他。

所以,要是他们说出了真相,父母应避免使用攻击、嘲讽等不当的言行,而应协助他们找到需要的答案或者解决的方法。

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2

情绪就像波浪,来了又走,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情绪占据主导权,任由各种情绪来控制行为。

但是对于一个理智的人来说,情绪是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而不是被控制,孩子从小如果能够及早地认知并且掌握情绪,对于他们今后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是有帮助的。

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其实是在童年阶段,即使成年之后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但内心的许多观点已经定型,想要改是很难的。

从儿童发展来看三岁能看到的不仅仅是智力发育情况,如何做人,有什么样的信念,这些已经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出现了状况,同样也会影响他们的智力以及能力的发展,如果三岁孩子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自由,他们的心智也会比同龄人起步条件要好。

如果把将来的幸福生活叫做“有出息”的话,三岁的孩子如果显得不快乐,不幸福那可能他们将来也不会过得太好。

但是这也不表明在童年时期孩子可以被随便对待,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养育,孩子长大之后可能就会早早地陷入各种不良情绪的纠缠中。

1、帮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

孩子成长的速度很快,在三岁之前可以说是几天一个样,因此在三岁和两岁的时候孩子的心理状态也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生存压力大,很多孩子现在依然是独生子女,即便家长很注重孩子的社交,但他们大多数时间还是独处或者和爸爸妈妈长辈在一起。所以在与同年龄段人相处的经历中,孩子很少有经验。

偶尔在一起的玩耍,也不能让孩子构建出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和同龄人相处的经验,从小就没有和小朋友打架冲突闹矛盾的机会。即使有也会马上被分开,后续处理由大人进行。

所以现在的孩子在进入集体生活之后,处理矛盾和激烈的情感是没有经验的。到了他们上幼儿园的年纪之后,突如其来的复杂人际关系,会让孩子觉得很有压力,整天处在喜喜悲悲的状态中。

因此家长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摆脱痛苦,孩子并没有家长想象得永远都是快乐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不要觉得小孩子不会想太多,其实儿童的内心远比大人更加敏感和脆弱,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情绪和认识情绪。

当发现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或者原本开心快乐的状态转为闷闷不乐的时候,家长就要警惕了。尤其是孩子出现吮吸手指或者睡觉团成一团的退化行为的时候,就说明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需要家长的安慰和理解。

不过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随着不断地丢失友情和获得友情,久而久之孩子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强大,下一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他们也会自我安慰和调节。

当孩子每次从幼儿园回来向家长表达自己不喜欢谁,今天和谁玩得很开心的时候,那就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关注周围环境和人了,他们将别人和自己做了心理联结。

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 第2张

家长要顺着孩子的话题让他们多说一些,可以是今天发生了什么又或者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孩子多表述,说出来既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与自己分开的这段时间中发生了什么。

平时可以多与幼儿园的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毕竟孩子口中的事实与老师眼中的事实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这样就有助于家长更加客观理性地分析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情绪和现状。

如果孩子说自己在幼儿园被欺负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就说明他们在构建友谊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他们将事实与情绪搞混了,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认清现实,理清情绪,让孩子表达得更顺畅。

想要让孩子更有代入感,父母还可以向孩子讲述一下自己小时候遇到类似情况时候的做法,给孩子一个榜样和信心的支持,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爸爸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如果孩子出现了尿床的退化现象,家长要做的不是指责批评,而是要有耐心地陪伴他们度过这段情绪激烈的时期,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这样才能让孩子尽快回到正常的心理状态中。

如果孩子做恶梦,不要叫醒他们,只要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后背,帮孩子赶走噩梦即可。

三岁之前孩子都在无意识地探索,而不会有意识地去寻求什么,然后才会有用自己不成熟的思维去理解世界的需求。

2、认真对待孩子的世界

这个时候很多概念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模糊的,他们在尝试用自己的思想去探究这个世界,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得出什么结论,对于情绪的命名和理解也是如此。

不要认为孩子的痛苦都是简单幼稚微不足道的,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人生大事,需要被认真对待。家长认为的没什么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真真切切的痛苦。

很多时候父母看起无意的一些玩笑之所以会对孩子造成很深的伤害,就是因为大人没有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了解他们对这件事情有多认真多看重。

3、正确认知自己

当孩子开始有了集体生活之后,他们能够更加明确地从观察同龄人的行为和反应中去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这个时候的孩子内心觉得最厉害的永远是自己,当一个问题需要被解决的时候,无论结果如何,孩子都觉得自己做的没有错。

如果之前孩子一直都是被夸赞的话,他们这个时候会更加变本加厉地需要别人的称赞。会因为没有得到赞赏而失落,他们在做事情时会想象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大人的赞赏。

如果实施的结果与想象的不同,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可能就会产生偏差,认为自己不够好,大发脾气哭闹。

这就是孩子没有正确认知自己导致的,出现这种状况之后家长就要反省自己的养育方式,是不是夸奖得太盲目了,又或者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太少。当孩子学会不需要别人的赞赏也能正确认知自己获得自信的时候,就是他们心里迈向成熟的时候。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