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美文 >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1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清明,从最初的清明节气到如今的清明节,经历了从自然到人文、从物质到精神的发展嬗变,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下面分享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1

清明节的意义

1、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2、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3、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4、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凝聚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营养,寄寓着炎黄子孙美好而深沉的.生命情愫,孳乳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家园。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在古人眼中,“清明”二字,意指天明地洁、气象清朗之境。正是在这一充满生机的时空境域中,中国先民们体验到了自然造化之塑造与滋养生命的深邃力量,发出了深沉的生命吟咏。

这其中,既有追念亲人亡灵、招归逝者游魂的沉沉哀思,亦有登楼远眺春光景、欲乘鹤飞天入仙境的美好憧憬;既有伤春怀抱、吹奏一曲离歌的苦涩愁绪,又有相将踏青去、陶陶尽醉绿野的恬愉欢欣。很明显的,这是一种复杂、本真的生命情怀的诗意激荡。

因而,节日的主调乃是回归自然,自由地展现生命的本然情趣,是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全面、深切而内在的关联过程中,自发地生成出来的一种活泼而温婉的生命和谐精神,其正如清明时“乍暖还轻冷”的天气一般,活跃而不失节度,热情而不失冷静。

那么,人们这样一种本真而高洁的精神情趣,只是在清明节日里的昙花一现吗?非也!事实上,这种精神或智慧更为集中、深刻而普遍的思想与文化表达,乃蕴涵于我们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之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道教对于清明节的文化赋型和精神塑造作用是极具本源性和创造性的。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2

一、清明节是唯一的节气与节日重合的节日

代表传统农耕文化产物的"二十四节气",清明属其中之一,列为春季第五个节气,在"春分"之后,寓意为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还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等一系列反映农耕文明的农谚流传。

且因这一天,从天文角度而言,太阳刚好到达黄金15度,正是万物复苏气清景明的时候,大地显得一片生机盎然。《历书》中记载谓之"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清明"之说便由此而来,源起于周朝,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

由此,清明原本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事性节令,反映节令气候最为明显。这在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中就精准道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第2张
  

二、清明节融合上巳节的文化内涵

又由于"清明"处在郊游踏青的最好时节,时间正好与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相吻合,所以,清明节又有"三月节"的说法。

作为上古时期全民性的欢快节日,"上巳节"是民间最为喜爱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之为"上巳袱禊"。风雅人士则雅集宴饮,谓"曲水流觞"。这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就有记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有体现。

"上巳节"被清明覆盖以后,其主题活动也拓展外延为踏青游玩,成为全民放飞自我亲近大自然的重要体现。

于是,这一天,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插柳等等娱乐游戏活动便沿袭至今。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诗中就明确提及"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饮食方面也更加反映出来,除了南北方均有的"吃馓子"外,江南地区的"吃青团子"、打清明粑,淮扬的"吃茶叶蛋"以及"清明螺,抵只鹅"等等习俗亦是彰显食令特色。

三、清明节融合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祭祖,原本起源于上古时期帝王的"春祭"活动,不过,那时还没有真正形成"清明节"。清明节"祭祖"文化,追根溯源还得从春秋时期的晋献公时代说起。

因晋献公专宠妃子骊姬,骊姬一心想着自己的儿子奚齐上位,先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逼得晋公子重耳不得不逃亡晋国避难。

重耳于公元前656年离开晋国都城绛,先后辗转8个诸侯国历时19年。有一次在逃亡途中又饥又饿,险些昏迷过去。幸得身边有个叫介子推的随从,割了大腿肉煮成一碗肉汤送给重耳喝才脱离险地。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当上皇帝,这就是有名的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为感谢介子推的相救之恩,打算重重封赏介子推。哪知,介子推执意不受,在清明时节悄然背上老母去了绵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介山。

晋文公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想逼介子推出来,结果介子推宁愿母子俩被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只在介子推被烧死的柳树下发现了一个山洞,洞中留下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一封血涓。晋文公立时内愧不已,痛感于介子推的用心与忠义,便下令将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放假4天,要求举国上下不许生火只吃凉食,以此纪念和缅怀介子推。

由于寒食节这天与清明节气时间最为接近,后来便渐渐合二为一。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就明令"寒食上墓",到唐代宗大历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77年,唐代宗正式诏令天下,"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

清明节遂又接盘了寒食节的全部文化内涵,赋予了禁火与扫墓等等主导课题。尤其是清明扫墓还成为心向祖国教育后代的一大特色活动。这一天,在追思先人的同时,去陵园凭吊,缅怀革命先烈,或在网上寄托哀思,亦是传统文化带来的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希望。

四、后记

正是清明节有着慎终追远敬畏生命和感受春天生意盎然可以吐故纳新等等重要寓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此,称之为祭祖节、踏青节,又覆盖上巳、寒食,又唯一与二十四节气相重叠的清明节,哀意与喜乐并存,成为最富有特色的复合型节日。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