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乐园 >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

来源:潮女谷    阅读: 7.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以下分享诗经的得名的由来。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1

《诗经》名称的由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朗朗上口的诗句,相信大家都已熟知,那关于《诗经》的知识,大家知道多少呢?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后来又成为重要的国学经典。《诗经》还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教材之一,它在结集成书以后,便成为各类教育的课本,使用的时段从春秋到清代的漫长岁月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

《诗经》在开始阶段都是歌词,用以演唱,当时的歌咏往往采用对唱的方式。这样一来,就使得进行歌唱的人有一种心理期待,要得到对方的回应,对方也会为回应做好准备。

这样一来,用以演唱的歌词就被称为诗,表示期待、准备之义。歌词通常都很精练,有节奏和韵律,所以,歌词这种文本也被称为诗。这样,诗就变成了一种文体的名称,而它所蕴涵的准备、等待的意义,通过字形得到了保存。诗,字形从寺;寺既表义又表音,其意义是等待、准备,这是“诗”字的最初内涵。

《诗经》在先秦时期通常称为诗,或称为诗三百。至于后来称为《诗经》,和它被用作教材直接相关。《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国的申叔时在谈到贵族子弟的教育时提到了多种课本,其中就包括《诗》:“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 第2张

《诗》是贵族子弟所用的课本,具体的讲授是“诵诗以辅相之”,通过咏诵作品而对贵族子弟进行熏陶,使他们健康成长。《左传》、《国语》也有大量春秋时期士大夫赋诗引诗的记载,这也有力证明,这些贵族成员受教育阶段,《诗》是他们的必修课。

否则,他们不可能引诗赋诗如数家珍,对作品极其熟悉。《诗》是周代官学的重要教材,是贵族子弟受教育阶段必备的课本,从而确立了其权威地位,为它后来成为经典奠定了基础。

把《诗》称为经,首见于《庄子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

这是假借孔子之口,把《诗》和其他五部书统称为六经。这里透露的信息表明,《诗》被称为经,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直接相关。孔子所开设的私学,把《诗》作为基本课程。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在成为宗师的同时,孔子及其传人所推崇的《诗》,自然也就成了经典,尊之以经。《礼记经解》是解经之作,其中所列的六经就包括《诗》,把它列为六教之一。《诗》而称为经,与孔子及其传人对它的弘扬、传授直接相关。

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都有自己的经典。《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被称为《道德经》。《墨子》是墨家的经典,既有《经上》、《经下》,又有《经说上》、《经说下》。《诗》被尊为经,《老子》、《墨子》也被称为经。在这个历史阶段,《诗》的地位与其他学派的经典共存并立,还没有显得特别突出。

进入汉代以后,传经《诗》者分为齐、鲁、韩、毛四家,这些经师原本在民间讲授《诗经》,属于私学,他们进人朝廷,特别是担任博士之后,使得《诗经》在朝廷传授成为专门的学问和职位。至汉武帝“罢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诗》遂由儒家一门之经跃为王朝之经,天下之经。

《诗》被尊为经,极大地提高了它的地位,使得它在更大范围得到普及,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把《诗》作为基本的教材。同时,对《诗经》的注释、解读也成为一门显学,并走上了经学化的道路。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2

1、《诗经》先秦时称为《诗》,因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分《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后,成为《六经》之一。

《诗经》的由来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名字并非一开始就叫《诗经》。在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比如《论语·为政》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到了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 第3张

《诗经》是怎么由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汉代有三种说法。

一、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里的诗歌技法很纯熟,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二、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但后世的很多大家都持怀疑态度,因为《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

因此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三、献诗说。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终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正是《汉书·文艺志》里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还有朱熹在《诗集传》也说过:“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子”。而且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也有类似的记载。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3

《诗经》中提到最多的作物是啥?

1、《诗经》中“出镜率”最高的粮食作物是谁?

它们都长啥样

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称为“五谷”,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麻、黍、稷、麦、豆,一说为黍、稷、菽、麦、稻,一说为稻、稷、麦、豆、麻。

这几种作物,在《诗经》中都出现过,如“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均来自《豳风·七月》。

如果按照提及次数算,在《诗经》中,“黍”被提到了19次,“稷”被提到了18次,是《诗经》中“出镜率”最高的头部粮食作物。可见在《诗经》时代,也就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之间五百多年的时间里,黍和稷是两种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黍和稷,都是禾本科黍属植物,实际是同种植物,只是它们的穗形和籽实有所不同。黍的主穗轴是弯的,穗和分支向一侧倾斜,秆上有毛,籽实带粘性;而稷的主穗轴直立,穗的分支向四周散开,秆上无毛,籽实不带粘性。

究竟长什么样子?

看看下面这张示意图就知道了,左边散穗型的是稷,右边侧穗型的是黍。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 第4张

左边散穗型的是稷,右边侧穗型的是黍

2、“后稷”和“社稷”有什么来历?

两千年多前,就已经分早种晚熟和晚种早熟的不同品种

黍和稷的抗旱能力强,生长期短,在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有栽培。我们今天所说的“黄米”(比小米略大)就是黍或稷经脱壳后的籽实。

周人的始祖被称为“后稷”,就因其为种植黍稷的能手而得名。关于这一点,《大雅·生民》中交代得明明白白——“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后稷在当时所栽培的黍,有称为“秬”(jù)的`黑黍,有称为“穈”(mén)的红黍,有称为“芑”(qǐ)的白黍,还有一种称为“秠”(pī)的,一壳里面含有两粒黍米。

《豳风·七月》中的“黍稷重穋”这句,信息量也很大,这里的“重”是指早种晚熟,“穋”(lù)是指晚种早熟。想不到吧,两千多年前,黍、稷居然就有了早种晚熟和晚种早熟的不同品种。

从使用上来看,黍是粘性的,除可食用外,主要用来酿酒,而稷是不粘的,更多是用来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因此周人的祖先称“后稷”而不称“后黍”,古代的国家则称为“社稷”,其中的“社”是指土地神,而“稷”是谷神。

3、今天的“小米”是古时的“粟”

古文中也叫“禾”

从古至今,有不少人都认为稷即是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米。

粟在古文献中称为“禾”,在古文字中,“禾”是粟的穗弯曲下垂的形状。

《诗经·七月》中的这句“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就是一个证明。

这两句诗同时提到了黍、稷、禾、麻、菽、麦六种粮食作物,如果说稷与禾都是指粟的话,那么粟在上下两句诗中属于重复出现,显然这是解释不通的。

粟在商周时代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不过,它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比黍、稷要差些,生长期和耕种技术要求也比黍、稷要高,实属高冷傲娇型,种植程度不如黍稷更普遍。

所以,在《诗经》中“禾”字出现7次,“粟”字出现3次,总计为10次,粟的出现次数远没有黍、稷多。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 第5张

4、《诗经》中的麻、菽、麦,你都分得清楚吗

《诗经》中的“麻”指大麻,也叫火麻,雌雄异株。

雄株叫“枲”(xǐ),主要收取它的纤维作纺织用,是古人最重要的衣料。

雌株叫“苴”(jū),主要收取其籽实,在古代作为食物用,为“五谷”之一。

《豳风·七月》中所说的“九月叔苴”,意思是在农历九月采集麻籽。这种麻籽含油量高,多食会伤身,一般都是穷苦百姓所食用。

这种雌性大麻的茎、叶和籽实的果壳、苞片含有致幻成分,是提取毒品“大麻”的主要原料,现在已经被许多国家列为禁止种植的植物了。

《诗经》中的“菽”主要是指大豆,也称“荏(rěn)菽”。

《大雅·生民》有一句“艺之荏菽,荏菽斾(pèi)斾”,说的就是这种植物。在《诗经》时代,大豆主要是煮熟了食用的,称为“豆饭”。

麦子有大麦、小麦之分,《诗经》里的“麦”主要是指小麦,也称为“来”,而《诗经》里的大麦,则称为“牟”(也作“麰”)。

麦子的原产地一般认为是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也即两河流域及周围地区,大约在史前时期已经过西域传入中土。《周颂·思文》中的这句“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告诉我们,在商周时期,麦子已有较广泛的种植。

5、北方水稻主要是用来酿酒的

种的大多是糯稻

现在大家平时吃得最多的稻米,在《诗经》中的存在感并不强,这和当时水稻的种植和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 第6张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出的水稻标本

水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不过早在商周时期,在黄河流域一带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一些区域里也有栽种。但是,《诗经》时代种植的水稻,主要的使用功能是酿酒。

从《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水稻不是供人日常食用,而是用来酿酒的,所以相对种植得比较少。另外,稻米酿酒主要是用糯米作为原料,可见当时豳地所种植的水稻,是糯谷。

《周颂·丰年》中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这里的“稌”(tú),指的就是带粘性的糯稻。“为酒为醴”,也正反映出当时种植的黍和稌这两种带粘性的粮食作物,主要用来酿酒这一社会状况。

诗经的得名的由来 第7张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出的水稻标本

6、《诗经》时代粮食,都是蒸、煮着吃的

介绍了那么多粮食,很多人肯定会好奇:在《诗经》时代,这些粮食都是怎么吃的呢?

在《诗经》时代,无论是黍、稷还是粟、麦、菽、麻、稻,作为日常食用所需,古人主要通过蒸、煮两种手段将它们弄熟,然后“粒食”。

相对来说,黍、稷、粟、稻之类去除表皮后,通过蒸、煮容易酥烂,也易为人消化,而麦、菽、麻之类带有表皮的粮食,通过蒸、煮后并不容易酥烂,因此口感较差,也不易消化。

纵向来看,这些《诗经》中提及的粮食作物,随着时代的变迁,食用方法、种植面积、受欢迎程度的“排行榜”也逐渐发生变化:

在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时代,由于农业技术的局限,耐旱、易种植的黍、稷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到了战国以后,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铁器的使用,种植技术要求更高、产量也更高的粟得到了更广泛的种植,并代替黍、稷成为北方地区的主粮,由此形成了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

隋唐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和粮食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石磨盘的推广,小麦可以轻易地加工成面粉,由小麦粉加工而成的各种面食层出不穷,北方地区小麦的种植赶超粟的种植,成为北方地区的主粮,由此而逐渐形成北麦南稻的种植格局,一直至今天。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影电视
音乐空间
开心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