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来源:潮女谷    阅读: 9.6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不懂事是很正常的,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也会有烦恼,父母对于孩子不必急于求成。下面小编分享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方法。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1

开启“依恋”的小窗户

八个月时,家里那个小宝贝情感突然变得炽烈而浓厚。妈妈仿佛就是他的情绪晴雨表,他脸上到底是灿若桃花,还是一片阴云,全看妈妈是否近在身边。除此,他还懂得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哭、笑、咿咿呀呀等来缠着妈妈。再过一阵子,他更会爬着、扶着、挪移着,时刻追随在妈妈身后,一个十足的小跟屁虫。

为什么会这样呢?据专家们分析,如果以最原始的心理推究,这种跟屁虫的心理主要还是建立在宝贝对安全需求的基础上——他们天生具有躲避捕食者的动机,而随着心智的发展,他们开始知道某个特定的人能够提供给他们最安全的保障,而这个人通常就是妈妈。

这么浓厚的依恋之情也成了宝贝进入小社会的绊脚石,因为他离不开妈妈。如果妈妈不在身边,他就会神不守合,什么都不想做。而妈妈也被他弄得身心疲惫,每天早晨去上班前都得经历一番有如生离死别的磨难,即便已走在了上班的途中,满脑子依旧是宝贝那张悲情无限、眼泪横飞的小脸。

其实完全不用为此事心怀不安,宝贝能有如此表现还应为他高兴呢。因为如果一个婴儿开始懂得粘着大人不放,即表明他的情绪发展向前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大步,这也是宝贝的安全感、自尊心、自制力和社会技能的起源。

要知道在此之前,虽然父母亲在宝贝出生后就对他疼爱不已,但是宝贝却因为自身那个负责情感工作的大脑边缘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而响应缓慢,这多少给父母那颗火热的爱子之心泼了些凉水。但是,等宝贝满半岁后,脑前叶一旦开始加速发育,就可以感觉到真正的亲情了。他突然明白了,妈妈,这个一向负责喂他、给他换尿布、哄他、抱他的人是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因此对妈妈的依恋也在此时萌发了。

萌发于此时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宝贝将满一岁之前,当他会爬会走之际,对外界的探索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对一只刚刚学着离巢的小鸟来说,大后方的安定是极为重要的,他得确保自己的大本营以及大本营里那个照顾他的人不会突然失踪,相反会永远等在那里,随时守候着他。他希望自己是妈妈的全部,正像妈妈是自己的一切一样。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大胆、勇敢地去外面进行探索活动。所以,宝贝每次出去探险前都会不时地回关确定一下妈妈还在那里,这让他感觉内心安定,不再害怕外面的未知世界。

相对,如果妈妈不能给宝贝提供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宝贝在游戏的过程中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他担心妈妈会随时走掉。而有安全感的孩子可以在妈妈回来之后迅速回到游戏中,因为他对妈妈有信任感,他知道妈妈的离开只是暂时的,妈妈离开了以后会马上回来,所以不会过分担心。

科学真相

研究发现,在面对巨大的恐惧和紧张压力时,人的脑部会释放出大量的皮质激素(一种应激激素),而有着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紧张和恐惧实验中产生的皮质激素量较低。可以看出,与照顾者建立了亲密而温暖的依恋关系的婴儿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压力与挫折。因此,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依恋关系的好坏,对孩子所有情绪反应的敏感和应答程度,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应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对无家可归的儿童以及失去母亲或长期或短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母亲护理和心理健康》。

鲍尔比和同事在他们的报告中指出,过早离开父母的婴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他们怕做游戏,怕冒险,怕探索,表现出一些行为及交往障碍。婴儿对母亲的爱、对母亲陪伴的饥渴同他对食物的饥渴是一样的,母亲的离去必然引起孩子强烈的失落感和愤怒感。鲍尔比确信,保证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保持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温暖的、亲密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孩子由此可以得到满足和愉快。因此,在婴儿生命的最初3年里,一个主要任务是使孩子至少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感,百则,这个孩子在今后一生中都有可能不会和人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最初3年的发展进程,鲍尔比还为依恋关系的发展划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婴JL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6周到6~8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选择性,对母亲和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反应。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到2岁),婴儿开始特别愿意和依恋对象在一起,这个依恋对象大多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和其他给予婴儿情感呵护的照看人。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2岁后),在这个阶段,婴儿获得了自我的观念,并且开始理解其他人的某些观点。知道了母亲爱自己,指导交往时应考虑到母亲的需要和兴趣,同时会据此调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在三四岁的时候,儿童开始把母亲看做有感情、有动机的独立的人。为了相互适应,儿童必须能够了解别人,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另外,依恋之情的窗户之所以在6个月时才打开,主要还是受限于脑前叶的缓慢发育。依恋产生之前还必须拥有另一个认知能力,即明白物体恒存,知道人和事物虽然离开视线却依旧存在。如果宝贝对人或物连一点记忆的能力都没有,也就无所谓产生依恋之情了。而短期记忆所需的前额叶皮质的功能,也是在婴儿半岁以后出现的。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但是,这份依恋之情的建立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从上面的几个阶段中可以发现,此时限通常就在婴儿生活的最初2年中。这个时期是宝贝大脑情绪系统发展的主要时段,它就像个“机会之窗”一样,此时不铺垫上情感之石的话,窗户一关,就不太容易再进去搞基本建设了。

到底怎么看宝宝和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否健康呢?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在1978年总结出了一套简单的判断依恋关系的方法。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1)妈妈和宝宝一起在一个陌生的房间玩耍;(2)妈妈坐下来,让宝宝自由地探索;(3)房间里进来一个陌生人,先和妈妈说话,然后再和宝宝说话;(4)妈妈默默地离歼,留下宝宝和陌生人;(5)妈妈回来,和宝宝打招呼并安慰宝宝,陌生人离开了房间;(6)妈妈再次离开,留下宝宝独自一人;(7)陌生人回到房间,和宝宝一起玩;(8)妈妈回到房间,陌生人离开。

在此期间观察宝宝的表现,尤其是妈妈不在的那段时问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宝宝和妈妈的依恋关系。

安全依恋型:如果宝宝在妈妈不在的时候出现不安和焦虑,甚至开始哭,不再理会房间里的玩具,又在妈妈回来后,很快被妈妈安慰,然后重新开始玩耍,说明妈妈能给宝宝带来一种安全感。这样的宝宝长大之后,会对周围的.人也产生信赖感。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他坚信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和支持。可以说,他是一个相信爱的孩子。他相信别人对他的爱,也会对别人付出爱。

回避依恋型:宝贝并不寻求接近妈妈,而且在妈妈离开后,他似乎看起来并不难过。此外,当妈妈回来时,他似乎在回避她,比如假装没有看到妈妈回来,故意转过去背对妈妈,表现得自己一点也不难过。总之,对妈妈十分冷淡。大约有20%的一岁宝贝属于这个类型。

矛盾依恋型:宝贝对妈妈表现出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刚开始时,矛盾型宝贝会紧紧地挨着妈妈,几乎不再去探索环境。他甚至在妈妈离开前就显得有些焦虑,而当妈妈真的离开时,宝贝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大哭大闹,非常难过。然而一旦妈妈回来,宝贝却又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寻求和妈妈的接近,另一方面却又踢又打明显十分生气。大约有10%~15%的一岁宝贝属于这个类型。

宝贝的这些表现,都是妈妈平时和宝宝相处时采取不同方式的结果。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2

1、要多陪孩子

越小的孩子就需要家长用越多的时间来陪伴。如果家长的时间有限,就必须保证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愉快的,你也不希望和孩子在一起时大家都是不高兴的。孩子们希望父母尽可能多地和他们在一起,无论是开心的时候,还是伤心的时候。

2、首先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想法,爸爸妈妈都可以和孩子讨论对话,并让其学会思考,千万不要事事包办。如果孩子能感觉到尊重,那么在心理上拉近了我们的距离,遇到问题时也乐于与父母交流讨论。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第2张

3、要理解孩子

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是很不相同的,所以父母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做的事。父母应该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理解孩子。如果孩子做错了在适当的给与纠正,而不是只要孩子做错了事就进行批评教育,这种做法不仅抑制了孩子的思想,也与孩子的关系添上了一笔伤痕。

4、要信任孩子

唯有信任,才可能让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交给你。其实宝宝年龄越小,亲子之间的信任度越高,小宝宝看到爸爸妈妈总会伸出手让爸爸妈妈抱,这便是对于信任最好的诠释。然而,随着宝宝日益长大,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却可能呈下降趋势。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便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与关怀。父母要扩大与孩子的沟通范围,除了学业,更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

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助于父母教育孩子,还能与孩子建立朋友般的关系,倾听孩子的快乐与烦恼,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孩子成为一生的密友。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