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0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孩子的教育问题应当受到重视,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也会有烦恼,宝宝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一起努力让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吧。现在分享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1

关于问题

只要我们活着,每天都会产生各种问题,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夫妻关系的问题,甚至自己和自己有时侯都会存在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我们如何应对它才是真正的问题。问题会一直存在,我们不是要消除它,而是要学习如何将问题转换为资源,甚至如何与它相处。

我作为心理从业者,在过往的日子里经常想的也是帮人解决问题,一想到帮别人解决问题,和对方的关系就会紧张。同时也给对方贴上了一个标签,他是有问题的人。

近两年来,随着在心理学领域的不断学习成长,我对问题有了新的认知。问题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感受才是问题,同样一个问题,你的看法和想法变了,问题的结果就会变化。你是来解决问题还是来寻找问题背后的动机和爱的?

这个世界没有不存在问题的人,只有不会爱或者暂时缺爱的人。问题有时可以表达很多东西,我们甚至可以通过问题看到对方内心的呼唤。如果心理学是研究爱、发现爱、看到爱,那么我们寻求问题的解答时,将会感到温暖而不再是紧张。家长也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帮助和支持

帮助对方是我高你低,是消耗自己的能量。同时对方在未来容易形成依赖以及对自我的否认。帮助不是不好,只是我们在帮助之前要进行区分,到底是对方需要帮助,还是我们想成为一个助人者。

所以很多时候有家长不断问我一些问题。我总是温和笑着对他说,所有的方法和智慧您都拥有,只是暂时还没有运用和发挥。同时我也发现,确实很多时候课程还没有结束,就有很多家长走到台上或者来到我身边,分享和告诉我他的问题已找到答案,每次在那个当下,我的内心是全然的喜悦和感动。在对方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时,我们可以伸手,但不拉,你的伸手是将一份支持放在那个地方。对方如果需要,可以过来。当你伸手去拉对方,那不是帮助,那是将自己的力量或者想法强加给了对方。

帮助是让我们站在道德的至高端,同时让我们卡住了,当你说我要帮助别人或者孩子时,你只能帮助比你弱的人。那么我们如何转化,我们把“帮助”转化为“支持”,这时我们和对方的关系以及互动和沟通就全然不一样啦。

自我成长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送给他一个内心强大,幸福快乐的爸妈。孩子出现问题,其实是孩子在用问题与父母连接,与父母沟通。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不断成长自己,强大自己,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不断去拓宽我们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更好地去拥抱自己,拥抱孩子,让一切在爱中流动。

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我们往往会指责他:“你真的一点自控能力都没有!”“你这样拖拖拉拉,做什么事情都不行!”这会让孩子内心产生愧疚感。

在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是什么话难听,说什么话,什么话让他愧疚就说什么话。可是,谁能感受到孩子的无助、无望?以及无价值感?时间久了,孩子就习惯这样被摧残了。孩子对父母的指责产生了 “耐药性”。于是,父母开始变本加厉抱怨孩子。我们自己也知道:我们需要被认同,需要被重视。如果,谁能懂我,就是我的知音,我们愿意为知音付出一切。那么面对孩子,为什么我们不能作他的知音呢?

家长们,成长自己,改变自己,做孩子的好朋友,走进孩子的内心。不要让孩子内心愧疚!只要孩子的生命得到尊重和认同,每一个生命都会升起良知,每一朵生命之花都会绽放。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2

自由度: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和批评。

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溺爱”是一种“反爱”,它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等。

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想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尊重感:“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孩子吃饭洒了一点汤,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喝水呛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关门声音大了点,乃至于作业写错了一道题,考试丢了几分……凡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内容,几乎都伴随着“慢点”“注意点”“小心点”之类的提醒。

我们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但请诚实地想一想,当我们提醒别人“慢点”或“小心”时,是针对认为对方需要提醒,还是更多地为了表示我们在关心对方?难道一个人呛了一下还不懂得小心,还会呛第二口?上台阶绊了一下还会绊第二下?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孩子吃东西不小心呛了,其实只需要咳嗽一小会儿就没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关注,更不需要大家提醒。一伙成年人只顾表达自己的关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给孩子添多少堵,制造多少尴尬!

当孩子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显得很傻时,有的孩子会用发火的方式企图找回面子,而一个特别敏感内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说,默默承受了这些憋屈,才更可怜。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向孩子表达过度关心,造成孩子尴尬,继而会引发孩子的不愉快情绪。所以,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

金钱观: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孩子将来会不会乱花钱,关键在两点:一是家长的榜样做得如何;二是他内心有没有物质上的匮乏感。心理健康的孩子总会得体地处理一切生活问题,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人活着就是谋求快乐和幸福,不要把钱看得太重。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不要把节俭当成生活的首要原则。

过度节约实质上就是过度看重钱,这是一种内在匮乏感的表现,是对生活终极目标的迷失。如果家长过度节俭,恐怕孩子将来会形成吝啬的毛病,或者因为从小形成匮乏感,对物质反而有很大的贪欲。

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和追逐,而仅仅是当作生活的一种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去处理与金钱的关系。

让孩子内心拥有丰足感,他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金钱观。

人可以赋予财富以某种善恶性质,但财富本身并不会改变人的善恶。比如,让孩子来支配压岁钱“巨款”并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钱是“死”的,真正能影响孩子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长自身。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这些会决定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良弓。

无论都市或乡村,贫穷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