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怎样了解孩子

怎样了解孩子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0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怎样了解孩子,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视孩子,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要急着处罚,未来的发展是现在的每一步累积起来的,家长们应当抓住每一个可以教育好孩子的机会。怎样了解孩子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怎样了解孩子

怎样了解孩子1

了解学生,究竟了解学生的哪些情况呢?结合苏翁所说,我觉得:

一要了解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要了解家长的处事方式与原则;

二是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与性格气质,特别是要了解学生在遇到困难是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三是了解学生过去所接受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要了解曾经教过他的老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的教育方式;

四是了解学生对未来的设想,特别是要了解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希冀。要让学生真实的展现在老师面前。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那么,如何来了解孩子的这一切呢?作为一名学科老师,应该一般通过以下途径来了解:

一是经常与班主任交流孩子的情况。班主任与孩子呆的时间长,对每个孩子的秉性脾气了解比较透彻,因此,从班主任那里我们初步把握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

二是利用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孩子家长交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优势弱点比较清楚,你可以从中看到学校之外的孩子的另一面。同时,这样的交流也便于你认识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现状。

三是课间经常与孩子“闲话家常”。可别小看这课间、活动时的闲聊,这个时刻学生心情比较放松,话匣子容易打开,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你对孩子的了解会更深入,同时也会拉近你与孩子间的距离。

四是通过“每日一句”这种形式交流。自五年级起,根据学生语文、尤其是写作比较差的`情况开始写“每日一句”后,它就成了我与孩子交流的平台。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这里呈现,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在这里述说,我也总是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劝慰,由此,师生间变得更亲密无间。

五是通过QQ等现代技术与孩子、或家长交流。现在的学生都走在时代前面,电脑、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毫不陌生。因此,我将自己的QQ号告诉他们,并在班里建了个QQ群,有时间便与他们聊聊,在这里我们成了平等的朋友,相互取长补短,委实收益不小。有时家长也参与其中,大家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同时,我在焦小的“阳光同学录”里注册了一个名字,闲时,也潜到班级论坛里与孩子们讨论讨论,倾听倾听他们的心声。

当然,了解孩子的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真正用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我想,我们一定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样,才有利于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与工作思路,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他们所想,乐他们所乐,做孩子真正喜欢的老师!

怎样了解孩子2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

问题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孩子说“你还太小,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问题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问题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准确地回答孩子的上述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对策二:培养宝宝的爱心与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

提醒:

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它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因此,我们除了在语言、图画等方面应删除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被伤害的内容外,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孩子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注意:

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带孩子的成人往往会一边抚慰孩子,一边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条。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条而获得“报仇”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

专家认为在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家长应当有所了解。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