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书法给人的启示

书法给人的启示

来源:潮女谷    阅读: 6.3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书法给人的启示,书法相信大家都应该不陌生,大部分的人应该都是有接触过的,练习书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书法也分很多种类别,以下是书法给人的启示。

书法给人的启示1

书法的实践派和理性派自古有之。当代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对这两种派别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中国书法理论的理性派所主张的是‘尚法’,书法家们在创作时,保持一种恬静的心情,作品在完成后,应具有均衡的美、明朗的美、秩序的美。”而对实践派(他认为是感性派,是从理论角度所指)的定义,他认为是“着眼于创作时机体运动的舒快”和“着眼于笔墨在纸面上所造成的各种效果”。

虽然熊秉明先生对理性派和感性派是站在理论角度的体系来思考的,但他所说的旨义最终还是要回归一书法的实践中来证明他所说的观点。就理性派而言,古人曾经给出了很多的答案,或是一个“佐证”,如“意在笔先”、“凝视静气”、“心为君、手为辅”,等等,这些意思都是在说,书法创作前应当是要有所思考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法度”的要求,并且这种法度的建立是唐人所创造的。

但对于感性派(我们姑且叫它实践派)来说,手在实践中好像并不完全听从于心的安排,而是在不断地修改“意”给出的标准答案,最后是随机应变,或是水到渠成的。

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想讨论中国书法的理性派或是感性派,而是基于这两个理论概念,对当代书法的理性派和实践派的一些现象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其目的是实现书法“两条腿”走路,让书法家们真正回归到书法创作与学习的“正路”上来。

当代书法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

所谓两极分化,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美”与“丑”两种形态,美的东西是指作品形式、字形结构及章法、笔墨上的美,丑,则与美完全相反。在继承性上,也有两种,一种是完全继承,另一种是在继承之后又放弃坚守传统,而自成一体,个性书风明显。大致来说,两极分化现象就是书法作品所释放出的美感的两种对立形态。当然,这两种对立形态,也有意识上的,也就是说是理论认识上的对立面。

为什么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从上面的概述中简要可以得知,一方面,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误区”或缺陷,这个误区是指对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知识上的认识有所偏差或是不完整、不完善、不健全,和与此相反的人的对立,比如,尽知中国书法史和理论知识的人,他们往往看问题是系统的、全面的,而不知此知识的人,只能囿于某个点上来看待,并且固化自己的思维。

另一方面,一些书法爱好者在实践中不断重复自己的认识,固化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行为,因此,在书法的感性实践中也与模仿传统与非模仿传统之间就出现了对立分化的状态。

书法给人的启示

造成书法两极分化的主要成因

一是书法教育的偏失。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书法的热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在一些书法家的带动下,广大书法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坚持临摹,坚守传统,可谓是形势喜人,一些书法爱好者由此也走上了专业化的创作道路。

但是,随着学习者越来越多,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个现象的出现,书法也由此进入到了“短板”、“断涯”的地步,特别是很多高样设立了书法专业以后,这个现象尤其突出。一方面,一些的书法爱好者进入到了专业学习的位置上,而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却仍在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书法教育的偏失。

教育上的偏失,会给学习书法的人带来跟不上队的问题,且不说书法系统的理论认识,就连一个“点”的认识他们也是无法突破的,比如,喜欢楷书的人,只认为唐代楷书是最美的,是最好的,殊不知,魏晋也有楷书,魏碑也属于楷书,官方有楷书,民间也有楷书,从书法的本质意义上来讲,民间的楷书恰恰具有稚拙、朴素之美,这个“点”正是突破书法认识的关键因子,然而,更多的人却拘泥于这个“点”不能自拔,原因也是书法教育的不完整、不全面所造成的。

二是书法大赛的影响。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当代书法在各级书法家协会的倡导下,经常举办一些书法大赛,旨在通过比赛,选拔出一些书法人才,并用这些人才带动书法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其中的导向却非常关键。

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出的“根植传统,鼓励创新”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在前些年的书法展中,丑书亮相,一下就拉开了传统与创新的距离。“根植传统”应当是分母,是根本,而“鼓励创新”则是分子,而实际结果中却有相反的现象,导致书法爱好者对此无所适从。

受到名额的限制和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受过系统教育的书法爱好者和没有受到系统教育的人在比赛中也有不平衡、不对等奖励效果,二者不在一个重量级上进行较量,本来就是不符合规则的,正如举重比赛一样,60公斤级和80公斤级何以能同时比赛200公斤的重量一样。

三是实践与理论之争。在这里,我们把实践派和理性派暂且叫做未进入院校进行专业训练和进入院校进行专业训练。当代书法的实践派是很多的,他们大都是从书写开始,很少考虑书法理论体系的学习,只注重临摹、书写和创作,而理性派则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全面系统训练,先是对中国书法史进行完整学习,尔后再突出某一个点或面的研究,最后再付诸于实践。

然而,这种现象未必就是书法的完美性,往往也会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换句话说,即使是书法博士,未必书写水平就高。

实践派与理性派之争,其主要表现就是实践派认为自己的书写能力很强,而理性派则认为实践派书法太过单薄,缺少理论上的庞大支撑。从时下一些书法家的作品中就能看到他们的争辩之理。

一些并未上过专业学院进行书法修造的书法家,他们大都是自学和体悟,在书法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一些书法硕士、博士,尽管读尽书史,但书法的书写水平并未达到博士的应有,相反,不是摹师就是摹古,当然,这些都属于个别现象,并非全部。

书法给人的启示 第2张

书法的本质要求及启示

不论是实践派还是理性派,它们的最终归宿仍是书法的本质。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是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但都离不开自身的本质要求。什么是书法的本质?古人从理性派和感性派来区别了这一概念,理性派认为,书法的本质是建立或遵循一个法度,是通过人的“意”来再现这一法度要求,而感性派则强调在“意”的基础上,随着书写过程的进行,可以不再受到原有“意”的支配,随性而写,水到渠成。

书法史是一个灿烂的光辉史,不论哪个时期的作品,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们不能说,只有唐代的书法才是最好的,最杰出的,就去否定魏晋民间的书风。书法是通过书写而来的,书写就必须要“遵法”,离开法度,书写无从谈起,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性的根本要求。

唐人建立了法度,而后来的宋人又“我书意造本无法”,这两种意象形成了对立,但“宋尚意”又上书法出现了另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宋人尚意”就不去遵法,恰恰相反,宋人的法是沿着另一条路子走下去的。

我们知道,五代之后,唐以前的“手授口传”便被战乱所失传,宋人为了寻找建立一个新的“法度”系统,经过了长期的探索,他们从书法的内在本质的要求上提出了书法的“法度”在于意境之美,苏东坡的“萧散简远”、黄庭坚的.“书韵”、米芾的“自成一家”等等,都是要求要人们在遵从书写规则的前提下,创造出书法的意境“法度”。

当代书法家们在借鉴、吸收前人经典作品的前提下,立足新时代艺术性的要求上,寻找探索书法的自然本质,有时候可以说书画一体,把绘画中的艺术性要求放置于书写之中,运用笔墨原理,实现“书画同源”、“书为心画”的古代书法理论的可能性。不管是哪一种原理,但书法艺术性的大目标是没有改变的。两极分化的书法艺术,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暂时的“不适”,但这个时代及物质基础却是一个总体要求。

书法给人的启示2

书法的章法布局有什么口诀?写书法有这些技巧

书法章法布局的口诀,有起首顶格墨涨润,句末无逗字相连。左右呼应守轴线,平头容易齐脚难。浓淡枯润自然见,笔断意连节奏感。字密行疏要自然,行间分明显美观。随形尽态求异变,疏可走马知其白,密不透风守其墨等。

书法中的布局,字和字之间的疏密,字体的多少都各不相同,所以在写的时候要有大有小,有竖有横,具体的书法布局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就是用整张宣纸竖着写,就是中堂用纸。

屏条使用的时候和条幅一样,形式是竖而且窄长的,是条幅的组合,以四条或八条或者再多至十条、十二条、十六条等合为一堂,可以用来写书法也可以用来作画,要注意整体的艺术效果。

书法给人的启示 第3张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作品的主体就是正文,内容一般是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也可以写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观赏价值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吉祥的文字。

大家在学习书法的时候要注意书法的技法,书法的技法包括笔画、笔法、结构、墨法、章法等,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整体的技法相结合,中间的起承转合都要注意。

不同字体的技法也不同,写隶书的时候,要横平竖直,左折右波;蚕头雁尾,蚕无二设,雁不双飞,书写的技法就是要写平画,注意起笔回锋下垂形成蚕头之势,写的时候顺势右行,尽量铺毫,极力波发,提空回收,让字体形成”雁尾”之势。

在写楷书的时候,要注意正书的点、横、撇、捺、竖、钩、挑、折等点画的八种写法就完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正书有《宣示表》和《荐季直表》。

在写的时候行书的时候,应该注意不急不缓,行书的连笔较多,行书比草书要规整,比楷书要流动,是介乎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代表作品《兰亭叙》。

书法给人的启示3

草书的起源,书法发展历程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草书、行书、楷书、隶书,楷书是从隶书的逐渐演变中出现的,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草书也是起源自隶书,其实草书、行书和楷书,它们都是源自于隶书。

中国书法的历史和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甲骨文发明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 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

书法给人的启示 第4张

楷书,这种书体是源自于东汉时期,楷书也被称之为“正书”、“真书”。它的特点也非常的明确,在字的形状上是方方正正的样子,笔画上讲究平直,因为可以当做“楷模”,所以给起名叫做楷书。

隶书也被称为“古书”、“隶字”,是在篆书基础上为了方便快捷的书写所演化产生的字体,通俗来说,其实就是将小篆简写,圆线笔画变为平直方正的笔画,据说这是因为在监狱里创造的,所以称“隶”。

草书的起源和行书等书体是差不多的,在史记中有说是起源于战国,因为是草稿上所书写,故此有了草书的说法。

在汉朝初年,演变过程也非常曲折,应该是先有“章草”,再有“今草”,再有“狂草”等等草体。章草出自隶书,是由隶书快速书写而成,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早期的“章草”,其实就是隶书的变体,粗略化书写,笔法上没有什么规范,到了东汉后才成熟,往后的魏晋时期更是到达顶峰。

行书大概是在东汉末年中出现,行书一直长盛不衰,魏晋唐的发展,宋朝的时候已经是到了高峰。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