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知识 > 失去亲人后的心理治疗

失去亲人后的心理治疗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9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失去亲人后的心理治疗,在生命的种种失落之中,亲友离世所带来失去挚爱的感受,可能是人类经历的痛苦当中最强烈的一种。在面对哀伤时,我们常常感受到如此的无能为力与不知所措。下面来看看失去亲人后的心理治疗。

失去亲人后的心理治疗1

1.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

从得知亲人离世,到接受这个事实需要一个过程。有的人不愿接受这件让他心痛的事实,仍然否认事情发生、逃避现实、幻想这还可以将失去的追回,停留在过去的阴影当中,不愿与过去切割。

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接受亲人已经离世的现实,应该及时和亲人、朋友沟通,不用避讳谈论那个去世的亲人,如果一直不能回到现实中,那么建议寻找专业的心理医师进行干预。

2.将悲伤情绪发泄出来

当丧亲者接受现实了之后,哀痛的情绪可能就会发泄出来,这是正常的过程。这时叫他不要伤心是没有作用的。

有的人用工作、旅游、或烟酒、来转移注意力,这只是把问题暂时掩盖住。悲伤的情绪终究要发泄出来,这是恢复的过程。

完全封闭或孤立自己,悲伤情绪得不到适当释放或宣泄,容易导致抑郁及其他心理问题。

如何发泄悲伤的情绪呢?哭是最常见的一个方法,如果你能够在自己想哭的时候哭出来,那么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有些人不愿哭出来,原因可能是他们需要时间和空间,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悲痛。但是如果想哭却哭不出来的话,最好去看一下心理医生。另外,和亲人朋友倾诉对逝者的思念等,都可以很好的将郁结在心中的感情发散出来。

3.重新适应一个新环境

当死者离去后,整个相关的人际网络都产生了变化。原本对死者的身心依赖,如今都要重新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是个长期适应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害怕走出来,有研究表示悲伤能让人变得坚强,更有能力面对挑战,而悲伤时最适合搞人际关系,因为悲伤让人不再傲慢,变得谦逊。

值得指出的是,采取药物来抵抗悲伤和抑郁,这是错误的做法,甚至可能会影响人类情绪的'成长。

死亡教育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死亡教育,死亡教育能够教会孩子从小就有正确的生死观念,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同时也能更好的承受亲人、朋友死亡带来的打击。因此,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教会孩子正视死亡这个话题,从而让孩子更加珍惜生命,珍爱家人。

如何调整丧偶老人的心理?

“白头偕老”是对婚姻美满的.祝福,但夫妻相伴终有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夫妻中总会有一人先辞世。鳏寡孤独反映出了老年人丧偶之后的寂寞、孤苦的心情。

在中国,老年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夫妻,共同的生活习惯、生活经历,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老年丧偶,会对未亡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

失去亲人后的心理治疗
  

这种消极心态常见的有:

过度悲伤型

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例如:有对老夫妻感情甚笃,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无思想准备,听说后悲伤得晕了过去,醒后哭得死去活来。丈夫的丧事办完了,妻子却长期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解脱。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老年人丧偶,过度悲伤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怀念恋旧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

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这时,留恋追忆过去就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丈夫身体不好,内外都非常依赖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养成的对妻子的依赖性,在妻子去世之后马上转化为强烈地无助感和孤独感。

悲伤之后,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变得感情脆弱,回忆过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当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死亡就会迅速逼近。因此,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恋绝对不应成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碍。

后悔自责型

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丧偶之人自责地讲这类的话,例如:“都怨我,当时如果我能及时注意,他(她)就不会走得这么快了。”

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不过有的 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因为过去夫妻间的磕碰,妻子死后,他在悲伤之余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罪恶感。他因为无法补偿过去,就用这种持续的悲伤不断地责备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失去亲人后的心理治疗2

走出丧偶痛苦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对于丧偶老人,子女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对生活的依恋,从而减轻其丧偶的痛苦。

二、避免自责

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自己的老伴儿。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好,就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疾病,导致早衰。

三、转移注意力

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睹物恩人,会不断地强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遗物暂时收起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

失去亲人后的心理治疗 第2张
  

四、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离开以后,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因此,丧偶老人要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培养兴趣爱好,老有所乐,减少对旧生活的眷恋。

五、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

应该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的确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但是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尽快地调整好心态,多保重身体,好好地生活下去。相信这也是老伴儿的心愿。

六、心理转移

当老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时,可以选择大哭一场,也可以向别人倾诉,以便发泄心理上的消极情绪。倘若把忧伤深深地藏在心里,独自一个人冥思苦想,只会强化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七、心理补偿

老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时,可以看看配偶的照片,抚摸配偶所用过的东西,从而会回忆起夫妻以前相处时的美好时光,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心理得到补偿,然而,积极的心理补偿莫过于选择理想的新伴侣,这样可以在生理上和心埋上都得到新的平衡,从而开拓新的生活。

八、心理升华

老人丧偶后为了减轻忧伤,最好把心理活动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样,对于个人和社会也是有利的。

失去亲人后的心理治疗3

心理急救紧急处理

可以开展一个“家庭会议”形式在丧亲的初期举办,鼓励丧亲者去诉说、讨论、分担、分享在丧亲时所发生的事情,让丧亲者的情绪感受得到宣洩与疏导。

借着彼此的分享,可增加家庭成员间彼此互相支持与了解;谈到彼此类似或相同的情绪与想法也可进一步让自己的不安释怀;

又因分享共同经验让彼此有更深的家庭支持系统。最后,亦可及早发现与协助需要的家庭成员转介心理咨询或身心科药物治疗。

个别心理咨询

当丧亲者持续出现不适感,包括悲痛难耐、身体痉挛、泪流满面、坐立不安、失眠等等。在3-6次的心理咨询中可学习放松与喘息的技巧,减缓不适感对日常作息与工作带来的影响。

当丧亲者突如其来与逝者产生连结而感到欣喜,但又被随之而来的孤寂感垄罩。在“相信”与“不相信”的精神耗损中来回反复。

失去亲人后的心理治疗 第3张
  

诸多无法对外人道的情感与思绪纠结在心。在6-12次的心理咨询中可获得宣洩与整理。又或,无法言说的痛苦也可借由表达性媒材、身体动作等非语言的心理咨询取向达到同样的目的。

只有当我们获得真实的消息,通过适当的表达失落,渴求,焦虑,愤怒与内疚等等的感受,并得到同理与支持来承受,才能进行健康的哀悼历程。

如果能好好的经历这个历程,即使是儿童或是青少年,也能展现出比我们预想中还要强大的能力,去面对过去以及未来的痛苦变化。

个别心理咨询/治疗,主要在协助个人,以语言述说,非语言的内在表达,关系间的重新连结等不同方式,以具有专业性陪伴走完整个历程。

而在这个历程当中,除了此时的失落经验,丧亲者也有可能会挑起其他早期未处理的关系经验,或是个人已处于病理性的'哀悼状态时,借由长期的心理咨询可获得探索、分析、调节与转化。

家族伴侣咨询

丧亲者也经常经历深刻且持久的孤独感,而这个孤独是无法依靠友谊缓和的,也较难随着时间流动而消逝。对于原本的生活目标与日常失去兴趣与动力。

从社交生活中退缩下来,人际关系变得紧张、疏离或冷漠,婚姻/亲密关系与性关系变得困难。涉及婚姻与伴侣在生活中已不再能够有效积极沟通时,婚姻与伴侣咨询可带来有效突破恶性循环。

研究指出,能够善用心理咨询的丧亲者,在丧亲后的第十三个月之后,对于环境的适应状况是较好的。

这些适应良好的丧亲者,通常会在三个月内进行心理咨询,初期甚至会超过两小时,家中的亲友也会在适时加入。家族咨询提供当个人或是家庭陷入困境时,协助个人或是整个家庭复原受伤的心理。

多元整合心理咨询

上述的各种心理咨询/治疗的形式不但可以以个别会谈,也能以家族的方式进行,或是在需要时交错进行。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