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为什么双11近30万年轻人对买买买说不

为什么双11近30万年轻人对买买买说不

来源:潮女谷    阅读: 9.9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为什么双11近30万年轻人对买买买说不,在消费升级的大浪潮之下,我们买东西的初心不再是实用性了,购买行为本身已经超越物品的实用价值,为什么双11近30万年轻人对买买买说不。

为什么双11近30万年轻人对买买买说不1

现在各种消费节盛行。除了“6·18”“双11”这两个纯粹的购物节外,刚刚过去的9月9日也被包装成了大促节日。即便是我这样几乎只买书的人,也早就发现了商家的营销“苦心”。

“买买买”算是一个新型词,它突破了汉语常见的构词法,却也正好表达了商品社会的典型特征。一个“买”是需求,两个“买”是虚荣,到了三个“买”,就可能是一种病症。一些人会为了买而买,把购买行为本身视为一种乐趣。有时,一件衣服买来从来不穿,或者干脆忘记,但是至少在买的那一刻是开心的。

在豆瓣上有一个“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目前成员已经超过27万人。在各个购物App和社交媒体,到处是鼓励人们“买买买”的声音,而这个小组的核心议题则是为什么不买一件东西。实际上,没有多少商品经得起这样的审视。

我小的时候,每年大概只在过年的时候会买一次新衣服。那样的购买不但盛大到有仪式感,也确实是生活的必需。那还是匮乏时代的尾巴,父母会谨慎地对待每一分钱。给老大穿的衣服,最好老二还能继续穿。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标准来对待当下的生活,则可以做到10年内都不买衣服,因为衣柜里的衣服都完好无损。

如今,人们已经过了只买必需品的时代,商家要不断创造“买的理由”。事实上,消费主义时代的特征不是创造产品,而是创造需求。一些商家还会为购买这一行为赋予精神内涵:你购买的时候不但是在“减压”(心理需求),也是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精神需求)。

“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就是对这种趋势发出诘问和反思。他们并不是主张大家“勤俭节约”“拒绝购买”,而是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购买行为,发现哪些东西是“过度的欲望”,哪些是“智商税”,从而让参加讨论的人能够冷静下来,避开“雷区”。

他们不是反商品经济的,相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过去是“买买买”的爱好者。小组中,有成员晒出自己过去一年花掉50万元的账单,也有成员有比较高的收入,但是一直存不下钱。更常见的,则是那种因为购买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比如深夜不购物就很难入睡。类似情况,已经影响到了身心健康。

这样看来,“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其实是通过讨论来达到一种“自我疗愈”的效果,让自己从“买买买”的焦虑中解脱出来,从对商品无限的欲望中脱离,从而获得某种面对商品的“主体性”。

购买行为可以解压,但是那种缓解是临时的、转瞬即逝的,就如同抽烟一样,瞬间的快感之后可能是对自我的损伤,而“逆行者”这种通过思考、讨论和谨慎的行动来达成的“疗愈”,则是更有价值的“治疗”。这种行为,追求的是人的主体性和对生活的控制感:人是商品的主人,而不是相反。

苏格拉底那句名言“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生活中,我们未必需要真的“断舍离”,或者去追求一种家徒四壁的“新贫穷”。但是,懂得对自己的购买行为进行反思,仍然是有价值的。这种反省,本身就是一种有品质的精神生活。

为什么双11近30万年轻人对买买买说不2

今年的双11已经悄然而至,你准备买买买了吗?

从目前网络一些年轻人的反馈来看,已经对双11没有什么感觉,比如豆瓣的“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这里有近30万人,他们尝试对购物这一行为进行反思与审视。

该小组成立一年多,目前拥有近30万组员。对于组长“碎碎铁”来说,这也是始料未及的。“当时是想分享一个建议大家不要头脑一热就去买收纳柜的帖子,因为发现很多时候收纳柜并没有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反而变成另外一个需要收纳的物品。寻找后发现没有这样的小组,就自己建了一个。”

“消费主义逆行者”,顾名思义就是走在消费主义对面的人。实际上,很多人认为“不要买”更能传递它的特征,并称其为“不买组”。

加入“不买组”的人,有践行极简主义的,有单纯为了省钱的,还有一些求劝退的。但讨论比较多的,还是关于某类物品买不买的话题

为什么双11近30万年轻人对买买买说不

比如说学生党要看复习资料,有没有必要买个iPad?有必要买复合维生素吗?烘干机真有那么必要吗?阅读架是不是智商税?当然也有讨论“如何克制双十一澎湃的购物欲”这样的问题。

“碎碎铁”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表示,他们小组和管理员经常会就“要不要保留咨询区”展开讨论,大家意见不一。“因为我们是‘不买组’,并且我们认为,需要问的物品基本上都是可以不买的。但组员们比较喜欢咨询区,讨论也比单纯的分享帖更热烈一些。”

在她看来,在她看来,消费习惯不同很正常,不去评价其他人群的喜好,从“买买买”里能获得乐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管是消费什么,重点还是看清楚自己是否需要、是否真的喜欢、能否坚持使用它,一次消费并不会直接把你变成更好的人,更重要的是你真的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产生内驱力。

在该小组中,不少人都曾是“购物狂”,有网购26万后开始反思的,有从暴买到按需购买的,有沉迷奢侈品买东西必买大牌的……

消费方式的变化,不仅代表着单纯的“不要买”,还意味着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双11近30万年轻人对买买买说不3

在消费升级的大浪潮之下,我们买东西的初心不再是“实用性”了,商品的象征性意义才是很多冲动消费的内因。小到一支口红,大到一辆车甚至一套房,购买行为本身已经超越物品的实用价值,给人们带来愉悦感和刺激感,人们买东西也不只出于实际需要,填补情绪空洞、维系社交形象等诱因也在成为下单付款的推手。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当大家总是感慨“生活艰辛”“人生艰难”,处于沮丧、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时,都会试图通过一些补偿机制来让生活变得更好。而随着各类商家大肆宣传“对自己好=买买买”的观点,冲动型消费能短暂地改善我们沮丧的心情,让我们的社会身份得到肯定。

现实却告诉我们,如果冲动型购买行为超过了自己现阶段的经济能力,那它带来的快乐很快就会被懊悔、自责等消极情绪替代,自己将再度陷入自我否定,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因此,当你狂热地准备“买买买”,不如先冷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最近的.状态是不是有点低沉,导致想要通过买买买来补偿自己。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喔~

为什么双11近30万年轻人对买买买说不 第2张

双11打折不买就是血亏?这种其实是很正常的“损失厌恶”心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与其合作者沃特斯基于1979年共同提出了“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同一件东西,人们在失去时感到的痛苦,比获得时感到的快乐更多。

也正是由于损失厌恶,如果商品不打折,不购买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付出成本,因此心里不会有什么感觉;可一旦商品打折,不买就好像意味着损失。一双原价1999元的球鞋,双11卖1099元,不买会感觉直接亏了900块。这种感觉会促使我们去买买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而商家利用了这种损失厌恶,并且想方设法减少大家在付款时的痛苦。比如推出“分期付款”,将大额消费拆分成小额还款,因此,“失去的痛苦”少了,“不买就亏”的意识强了,买买买的冲动呼之欲出~消费者的心理被稳稳拿捏。

很多时候,奔着“打折不买就是亏”的心理买下来的东西总会在墙角吃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往往不是我们自己想买的,而是商家希望我们买的。

为什么双11近30万年轻人对买买买说不 第3张

尤其是,现在的“双11”宣传越来越早,就算早早坚定了“今年双11什么都不买!”的信念,但“双11”的讯息也会通过各种广告无孔不入洗脑般的挤进你的脑子,让人无法置身事外。面对琳琅满目的低价商品,从众心理和购买欲,驱使我们迷失方向。

所以,小编建议大家提前列好“购物清单”,坚定执行购物计划,做一个可以决定自己要买什么的“理性人”。省钱箴言——“不买立省百分百”~送给大家!

很多人都存在这种情况:看见还差一点就够数的账单,总倾向凑到满减金额。这里就要给大家介绍——“鸟笼效应”(Birdcage Effect)。它是指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物品后,会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的东西,即使人们原本不需要这件物品。比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并且继续去购买水碗食篮一类本不在购买计划之内的物品。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会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填满一只又一只小鸟。这就和我们“凑满减”如出一辙。明明只想买150块的东西,但正因为“200减30”的存在,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为了凑够这剩下的50而再去购买一些在自己原计划以外的东西。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