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孩子的这些坏行为原因你了解吗

孩子的这些坏行为原因你了解吗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3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的这些坏行为原因你了解吗?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培养总是非常慎重,成长是甜蜜和困难交织的过程,所受到的陪伴与教育影响会伴随一生,教育孩子是一份值得投资的事业。下面来看看孩子的这些坏行为原因你了解吗!

孩子的这些坏行为原因你了解吗

孩子坏行为的原因你了解吗1

一、打人、咬人

这种外在表现的本质原因:

原因一:人的本性就具有天生的攻击性和掠夺性。

原因二:由于成长的需要,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更多的在为“得”进行着努力,又由于孩子这个阶段外在表现方式肢体前置于语言,社会和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因此“咬人、打人”行为就会在这个年龄阶段普遍出现。

原因三: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原因四: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却是错误的。

家长应该针对孩子打人、咬人的不同原因而进行相关的解决办法。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加强孩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等。

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家长面对孩子的插画问题应注意“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三、撒谎

撒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的一个正常部分。三四岁的孩子常常分不清现实和他们的幻想。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在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地、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或看到的事物想像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但是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分清现实和幻想,而且也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知道哪些行为会让父母不高兴。当他们做错事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内疚。这个阶段,孩子撒谎可能是为了逃避惩罚或为了让父母高兴。

想让孩子不要有撒谎这种行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也不要明知故问,变相“鼓励”撒谎,更不要随意给孩子扣上“撒谎者”的帽子。营造宽松的家庭气氛,让孩子不再害怕讲真话。

孩子坏行为的原因你了解吗2

1. 假装听不见父母说话

当你提醒孩子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自己洗脸刷牙时,他是不是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仍然像没听见一样呢?如果是,那么父母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了!因为,这些信息传递出来的是孩子对父母所说的话的漠视与无所谓。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提示,本意是让孩子主动去做,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如果孩子长期漠视父母的话,而父母却一味纵容,那么你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并极有控制欲。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走到孩子面前,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并让孩子给你一个肯定的答复。如果孩子不听话,则告诉他后果是什么,并且说到做到。比如节日将不能得到礼物;周末不能出去玩等。孩子的行为多是父母身上的反射,因此,父母也应做到及时回应孩子的要求,以身作则。

2. 无视规则

小的时候无视规则的孩子,长大后也一定不会遵守社会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规则,比如,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物品要归放原处、按时作息等。如果孩子从小就无礼视规则,比如玩游戏时,别的小朋友都可以按游戏规则玩,而你的孩子却只会在其中捣乱;再比如玩完游戏后,有的孩子可以将玩具放回原位,有的却弄得满屋狼藉。

其实,在孩子2岁以后家长就可以给其制定规则了。

家长立的规则一定要合理,并且在孩子能做到的范围。同时应注意不要大声呵斥孩子,逐步引导,并且一旦制定规则后就应坚决实施,不要轻易更改。孩子形成一个好的规则意识后,便可以举一反三,在做其他的事情上也不会无视规则。

3. 不尊重他人

或许,你会认为孩子与长辈说话时翻白眼、傲慢无理是在耍小性子,但是傲慢的举止反衬出来的却是孩子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一些父母以为这只是阶段性的,或者归为“叛逆”,而置之不理。但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孩子周围没有朋友,并无法与老师和同学融洽相处。

父母的正确做法应是明确和孩子提出来:你这样的说话方式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会让人讨厌,你这样会失去朋友等。必要时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惩罚,让孩子记住教训。

  4. 说谎

我们常常会看见这样一些孩子:明明不会叠被子,却当着小朋友的面说自己早上叠了被子;明明没有玩过某样玩具却说自己曾经玩过;明明在家里没有刷牙,却和老师说刷过牙了。当孩子有这样说谎或夸大事实的行为出现时,父母应开始警惕了,但也不必过于忧心。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经常会出现混淆概念的现象,这时候父母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下结论。多听少说,是最好的方法。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来说,说谎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不能够公正的处理,都会让孩子用说谎的方式来逃避父母的责骂。

其实,孩子说谎并不是一种好的品德习惯。说谎只是给父母们敲响了警钟,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父母应及时纠正错误的教育方式,并和孩子多沟通,切记动手打骂,否则可能会让孩子的情况越来越糟糕。

 5. 嫉妒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6岁的果果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一天,妈妈的同事带着2岁的儿子到果果家玩,果果妈妈很喜欢小宝宝,一直抱着小宝宝逗弄。这时,果果突然摔坏了自己的杯子,然后坐在地板上放声大哭,把妈妈和同事弄得非常尴尬。

果果的行为是因为嫉妒妈妈抱着小弟弟而忽略了她。其实孩子的嫉妒还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孩子会和小伙伴比玩具、比衣服、比学习成绩、比老师的夸奖等。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身心健康成长。比如,当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再买个玩具小车,XX的小车比我的好看。如果此时妈妈同意并支持孩子,那就是助长了孩子的嫉妒行为;反之,如果拒绝并告诉孩子:不是别人有的东西你就一定要拥有,你的玩具也有很多小朋友羡慕,要珍惜自己的玩具。这样的教育可能就从此杜绝了孩子攀比、嫉妒的行为。

 6. 打断父母谈话

几乎每一个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事:孩子自己玩得好好的,一旦你的电话响起,他理会立即扑过来和你抢电话听,或者不停地叫“妈妈、妈妈”。还有一些孩子总是打断父母或客人的谈话,“妈妈,过来”,“妈妈,看看我的新作品”“妈妈,你们别说了”。

孩子之所以会打断父母谈话,可能是因为好奇、想在大人面前好好表现、不想自己独自玩等,也有可能孩子自我意识很强的时候,他还不太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感受。然而,无论是哪种原因,如果无限制地纵容孩子打断你的谈话,则会让孩子变得不为他人着想,不能忍受挫败。

因此,父母在找出原因、理解孩子的同时,也不要放任不管。父母可以在打电话或和朋友交谈之前就和孩子约定:保持安静、不能打扰大人谈话,如果孩子违反规定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等。

  7. 攻击性行为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文文今年3岁半了,在与别的小朋友玩时会经常发生咬人、打人的现象。妈妈为此打过文文很多次,可是文文似乎越打越不听话。现在,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区里,都没有小朋友愿意和文文一起玩了。文文的父母为此也非常苦恼。

对于有攻击性的孩子来说,打骂的教育方式是最不可取的。孩子的模仿力很强,实际上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和习惯都是从周围的生活环境如家长、同伴、电视等中模仿而来的。如果父母以暴制暴,只会加深孩子的错误认识,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变得越来越严重。当然,父母也不要以赞赏的姿态面对孩子,这样可能会强化宝宝的攻击行为。

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假装对宝宝的行为视而不见,达到淡化宝宝这种行为的目的;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应先应该问清楚事情的原委,耐心地与孩子交流,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此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孩子表明你的立场。如果宝宝有进步,应立刻给予鼓励,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