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

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6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现在很多家庭中,每位家长都非常注重自己孩子的成长,想要让孩子的能力变得越出众越好,但是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现在分享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

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

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1

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

说到教育小孩,爸爸妈妈常用“管”这个词。但爸爸妈妈的管,不是“管教”,不是用严厉的大棒政策做“虎爸”、“虎妈”。家长应该通过温和的、平静的、日常的、稳定的用心相处,为小孩引导方向、提供帮助、提供支持。从严厉管教,转向温和平静的方式,首先需要改变对小孩说话的方式,从使用严厉的表情、语气,变为使用温和、平静的表情和语气,多用“宝宝想这样呢,还是想那样呢?”“咱们……好不好?”这样的句式。

当你开始温和地询问小孩的想法、让小孩自己来做决定时,你会发现,小孩比家长想象得有理性的多,她不会一味地要求做那些家长觉得不太好的事情,也不会时时刻刻想完完全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变得温和、平静、宽容、允许别人表达意愿、容易商量,小孩也会发生同样的改变,你会得到一个更快乐、和爸爸妈妈相处更融洽的小孩。小孩是家长的镜子,照出的正是家长自己的样子。

严厉管教的目的无非是让小孩有良好教养、良好习惯,用平静温和的方式同样做得到。建立规则,用温和平静的方式引导小孩遵守规则,比用严厉暴躁的方式强迫小孩遵守,要有效得多。对小孩太过严厉的习惯,不会关掉开关就马上停止。一时忍不住怎么办?马上退出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和小孩沟通。

冲动暴躁时继续停在和小孩沟通的现场,怒火只会越来越旺,方式只会越来越激烈,小孩也会越来越对抗。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忍耐不住的苗头,马上停止,去反思自己,不能任由怒火蔓延,发泄在小孩身上。我们还想提醒那位被自己严厉教养方式所困扰着的妈妈,其实,一位妈妈,不见得时刻要把注意力放在小孩身上。从小孩身上移开一些,关注伴侣,关注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学习收纳整理术,让家中干净、整洁、舒适,学学做饭,让爱人和小孩能时常享受到爱人/妈妈做的美食,这些,都是温柔善解人意的妈妈的一部分角色。对一餐一饭温柔耐心,对家人小孩,也会慢慢有更多耐心。

早晨送完小孩,到麦当劳吃早餐,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妈妈三十多岁,小孩六七岁,看洋子正在准备去上学或是上幼儿园。小孩一边吃,妈妈一边不停地对小孩说话:别着急。别烫着。你把鸡蛋吃了吧。再多吃几口。把这个纸(指汉堡包装)再剥开一点。哎哎,别弄手上。小心点,别弄衣服上。你看你多幸福,一顿早餐就花了45(块)。吃完咱把药吃了吧。快点吃咱们要走了。你再喝两口把它喝完吧,这个也太甜了……我们记下的,可能也就是其中的五分之一。好多话是连续说好几遍的,好多话是刚刚说完过会儿又重复说的。二十几分钟,就在小孩妈妈的唠唠叨叨中度过,我这陌生人都恨不得马上弄到一副耳塞塞上。小孩开始还能听,后半段就烦得哼哼唧唧起来,而始作俑者的小孩妈妈,对小孩的烦躁全无察觉。终于,小孩吃完,小孩妈妈背上书包,拉着小孩走了,我也松了口气。家长就不能让小孩安安静静吃顿饭吗?

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和小孩在家里怎么样,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在所有能看到父母带孩子的场所,餐厅、商场、公园、公交车、科技馆、博物馆、儿童游乐场,几乎都能随时看到不停对小孩唠叨这唠叨那的爸爸妈妈。家长的唠叨,大体内容是表白。“你看你多幸福一顿早餐就花了45(块)。”“你看爸爸妈妈多爱你,给你买这么多玩具。”“你看爸爸妈妈多辛苦,你还不知道努力学习。”“爸爸妈妈的心思都花在你身上了,你是爸爸妈妈的希望啊。”……表白内容无非小孩多幸福,爸爸妈妈多爱小孩、多辛苦。

没有爱听爸爸妈妈唠叨的小孩。青春期的小孩暂时就不提了,就是幼儿园、小学的小孩,也没有爱听爸爸妈妈唠叨的,只是小孩小,还不会像青春期的小孩那样直接以“别唠叨了”来制止家长罢了。一部分被唠叨惯了的小孩,学会充耳不闻,无论家长说什么,小孩都没有丝毫反应,该干嘛干嘛。这其实已经是小孩子的不积极的反抗了,但家长通常不会检讨自己是不是说得太多,而是常常批评小孩“我这小孩,说什么都不听”,于是家长继续说着,小孩继续没反应。

一部分被说烦了的`小孩,学会跟家长反着来,你越是说他,他越是不愿意听你的,你要往东,我偏往西。于是家长追在小孩屁股后面唠叨得更欢,“这小孩,天天说着还不听呢,要是不说,还不反了天”。如果小孩已经超过3岁,再看0-3岁的书还有用吗?每个小孩都是从小婴儿成长起来,像家长的问题来自童年一样,稍大点小孩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从他们还是小婴儿时就开始积累了。爸爸妈妈可以看看这本书,回顾在小孩的成长历程中,你曾经做过什么,哪些对了,哪些做错了。然后逐渐调整,把对待小孩的方式转换到尊重他的发展、用温和而不是严厉的方式教养小孩的轨道上来。

夫妻之间要多就如何带小孩展开讨论。这种讨论不要当着小孩的面,也不需要小孩的祖辈参与,只是夫妻之间,认认真真地讨论咱们该如何做家长、如何带小孩。当两个人意见不一致时,不要争吵,要坐下来原原本本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共同分析,就像同事讨论工作一样。夫妻间培养出理性讨论的习惯,对于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育儿方式,非常重要。

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2

如何和孩子沟通相处

调查显示,有近六成(58%)的家长承认自己曾经翻动过孩子的书包,其中经常翻孩子书包的有6人,占被访者人数的15%;回答“有时翻”的家长为8人,占20%;“偶尔翻”孩子书包的家长为9人,占23%;而“从来没有翻过孩子书包”的家长为17人,占42%。

在翻过孩子书包的23名家长中,承认“比较害怕”让孩子看见自己行为的家长有8人,“不害怕”的有15人。

“如果您在翻孩子书包时被孩子看到,您认为这是否会刺伤孩子自尊心或引发双方矛盾”,对这一问题,有45%的家长认为“肯定会”;20%的家长认为“不会”;另外35%的家长则回答“说不清”。也就是说,八成家长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孩子对家长翻书包行为的反感。

调查中认为翻孩子书包的行为是“正确”的家长占23%,认为“不对”的占43%,回答“说不清”的家长占34%。

其中28%的家长认为翻书包“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23%的家长说翻孩子书包只是“帮孩子书本”;“认为孩子的年龄太小,分辨能力不强,怕孩子书包里装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物品”的家长占20%;有13%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翻书包是家长的权利”;而回答“只是好奇孩子书包里装什么东西”的家长也有5%。

一半的被访者说自己“经常”和孩子聊天;43%的家长“有时”和孩子聊天;而回答“很少”甚至“基本不聊天”的家长也占到了3%和4%。

在与孩子聊天的过程中,话题进展得“很顺利”的家长有30%;“比较顺利”的为38%;“一般”的家长为25%;回答聊天“不怎么顺利”的家长有7%。也就是说,近七成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方面还是比较顺畅的。

在和孩子聊天的内容当中,占据主要话题的前三位分别是“询问孩子学习情况,了解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询问孩子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上给孩子以指导”;“了解孩子对待事物的看法,帮助完善健全人格”。选择率分别为88%、75%和63%。

而排在后两位的话题则有“看孩子对哪些专业领域感兴趣,想要及早在这方面培养”的占20%;“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看孩子零花钱够不够、喜欢吃什么东西或还需要些什么的”,选择率为15%;还有43%的家长会和孩子聊一些其他内容。

在调查中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是,“孩子是否问过您有关性知识的问题呢?”结果有35%的家长承认孩子问过这方面问题,没问过的有65%。

在孩子问过性知识问题的家长中,有10%的家长会“比较详细深入”地给孩子讲解;50%的家长会“简单讲”;从未和孩子谈过性知识话题的家长也占到了40%。而在孩子问起有关性知识问题时,20%的家长说自己的第一反应是“坦然”;13%家长的第一感受是“尴尬”;感觉自己“不知所措”的家长也有5%;另外62%的家长没有明确说己的感觉。

调查中发现,对孩子单独外出表示“很放心”的家长只占8%;回答“比较放心”的家长有20%;而回答“不怎么放心”和“完全不放心”的家长则占到了七成以上(分别为52%和20%)。

有18%的家长表示,在孩子是否能见友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态度是“允许”的;而明确回答“不允许”孩子见友的家长有55%;还有27%的家长选择了“说不清”,他们说虽然从心里不愿意让孩子见友,但孩子见友根本不和大人说,自己也没办法管。

家长们认为,不允许孩子见友的主要理由,是“怕孩子结交不好朋友”和“怕孩子受到人身伤害”,选择率分别有63%;33%的家长“怕孩子越来越贪玩”;25%的家长“怕孩子发生恋”。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聚会并不反感,选择率有77%;而“非常反感”孩子在家聚会的家长有13%;“比较反感”的被访家长有10%。

反感孩子在家聚会的家长中,提到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怕滋长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选择率为23%;二是“怕耽误时间,影响孩子学习”,选择率为15%;三是“怕孩子玩疯了,心玩浮了”,选择率为10%;四是认为“太吵闹,影响家人的正常生活和休息”,选择率为8%;5%的家长认为会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

家长们是否会说服孩子报一个班培养兴趣呢?有30%的家长回答“肯定会”,还有37%的家长选择了“很可能会”;而“不会”强迫孩子报班的家长为33%。

虽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努力地说服孩子报一个兴趣班,但八成的家长不约而同地认为,不管怎样“报班”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好处”(选择“肯定有好处”的家长为48%,选择“可能有好处”的家长为33%);而认为“不见得”的家长则有1/5。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