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妈妈请别这样对我说

妈妈请别这样对我说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0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妈妈请别这样对我说,天下的妈妈都爱唠叨,都爱抱怨,但是每一句话都牵动着孩子的心,你以为孩子不懂事,其实孩子已经懂事了,有些话给孩子说是不妥当的,来看看妈妈请别这样对我说

妈妈请别这样对我说1

我容易吗?

通常来讲,单亲妈妈都会更辛苦更艰难,但是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地忘记;有些艰难,需要默默地咬紧牙关去承受。这样的话语会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还不都是为了你!

即便是为了孩子做了很多牺牲,最好也不要这样说。这是一种“居功”的言辞。一旦“居功”,“功劳”就大大缩水了。刚开始时,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感觉愧疚,说得久了,会让孩子生厌。假如孩子赌气来一句“谁让你为了我”之类的反驳,我们将何以自处呢?

你这样做,对得起我吗?

这是从大人角度出发的言论,我们不能以孩子“对得起我们”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这种话语的内涵中有一种对孩子的束缚。一个人首先是对自己负责,然后才是对别人负责。如果我们能从孩子的角度去询问(而不是指责)孩子:“这样做,你是想干什么”、“这真是你内心想要的吗”,效果会好得多。

都是因为你那该死的爸爸!

怨恨一个人其实是一种自虐,我们再怎么怨恨、诅咒对方,对方已经不在乎了,而这种耿耿于怀、难以消化的怨恨,不过是对自己的折磨。即便是我们不能心平气和地原谅他,我们也要尽量忘记他。人不能总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背着这样的包袱,怎么能在新的生活中不落伍呢?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降低孩子的自尊以及妨碍孩子自我概念的整合。毕竟,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来自于一个恶魔或者坏人时,他的自我评价就会大大降低。

都是妈妈不好!

很多妈妈认为自己没有能带给孩子一个双亲家庭,非常对不住孩子。其实,这种自责和愧疚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首先这并非是我们愿意的,也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婚姻不能继续实属无奈,这个现实是我们和孩子要共同面对的现实,而不是我们过错的证据。孩子或许会觉得有缺憾,但是我们自己更不容易,我们和孩子双方谁也不要有多余的思想负担。让我们一起来面对就好了。

不许要你爸爸的东西!

与之类似的话还有:“不许到你爸爸那里去”、“不许接你爸爸的电话”等等。坦率地说,无论孩子的父亲多么糟糕,我们都没有权利这样做。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对孩子十分不利。其一,血缘是不能割断的,对于我们大人来讲,纵然可以把他当作陌路之人,但是,“他”对于孩子来讲,却是世界上唯一的、永远的父亲。假如我们强行割断,就

会造成孩子情感上的巨大缺失。即便是离异时孩子年龄尚小或者孩子和父亲接触非常少,在内心深处,父亲的位置也是不可或缺的。

有时候,我们强行割断孩子和父亲的联系,还会造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内心更加倾向于父亲那一方。

他们都说我什么了?

当孩子从他的父亲或者父亲的亲属那里回来,我们最好不要希望从孩子那里打探对方说了什么,尤其是不要打探对方对自己的评价。要知道,假如大人之间的怨恨、敌对、妒嫉从孩子这个管道传输,那么这些东西很可能像硫酸一样破坏孩子这个管道。这样的经历将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道德迷惑,并且大大损伤孩子对大人们的信任,严重的话会造成抑郁症或者狂躁症。这样的孩子我在咨询工作中就曾经接待过两个。

妈妈请别这样对我说

真后悔当初生下你!

这是最伤害孩子自尊的一句话。这句话要么会大大降低孩子的自尊,要么使孩子为捍卫自尊而对抗。假如这样话听多了,孩子不以为然了,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意味着孩子的自尊已经降到了极低的水平,或者他对妈妈已经完全不在乎了。所以,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就事论事就好了,不必这样来伤孩子的心。

我这是造的哪辈子的孽呦!

怨天尤人是软弱的,正处在这样抱怨状态的妈妈们,应该觉察到这个性格上的弱点以及它带给自己多重损害,包括给孩子制造紧张空气和精神压力,包括给孩子做出了消极的示范,包括抱怨和伤心导致的顾影自怜、消极回避等。如果你不能擦干你的眼泪,你将永远不无法看清真正的生活。

妈妈请别这样对我说2

家长日常最常见的四种错误

1、过于注重早教的作用

曾经与一位德国妈妈聊天,她说,在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是快乐成长,而学前教育,则是被禁止的。据联邦德国的宪法《基本法》的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也即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任何科目的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任何学前的培训机构。

反观国内,舞蹈、绘画、奥数,等各种培训班早已经在早教行业盛行了,更有机构弄起了贵族式的培训班。而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更是不惜舍弃自己的双休日或节假日,花重金让孩子马不停蹄地参加这个培训班,报名那个特长班。

这种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表面上看似扎实,但过多的培训班占据了孩子的课余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和题海战术,也让孩子失去了童真的本性,孩子过上了机械般的生活,养成被动学习的坏习惯。即便日后出现了新鲜事物,也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实际上,玩是孩子的本性,宝宝喜欢通过肢体的触碰去探索这个世界。年幼的宝宝应该以关怀、爱护、抚摸、亲吻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亲情教育为主。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让他做他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在翠绿的草坪上尽情地踢足球,在风景名胜区里快乐地游玩,在热闹的社区里自由地嬉戏,才是早期教育的重点。

2、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管束和代劳太多。

看过《爸爸去哪儿》的家长,相信对Cindy前后的转变印象深刻,当有爸爸田亮在身边的时候,Cindy动辄大哭,但是离开了爸爸,却化身为了风一般的女子,不仅自己扛东西,找蔬菜,提袋子,而且还担负起了照顾小伙伴的重要任务。

其实,天亮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都是这样,不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

就拿喂食来讲,进食是每个人天生的本能。七八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吃饭了,当孩子刚开始接触时,会把汤匙拿在手中摆弄,或者把食物送到鼻子、面部上,甚至直接翻到碗,都是会发生的'。但是很多中国妈妈,就会觉得特别紧张,一方面觉得孩子做不好,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弄伤自己。其实,这些担心都是不必要的,只要做好安全措施,适当的做一些辅助的引导动作即可。并且,在宝宝幼儿时期让他多触摸多动手,还有利于宝宝日后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妈妈们,摒弃传统的那一套吧,给孩子多一点动手的机会,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发现,自家的孩子和外国小朋友一样了,拥有强大的自理能力,不仅能够拿起汤匙进食,还能够自己穿鞋自己背书包了。

3、生存焦虑引发的急功近利,干扰了孩子从容的成长。

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有些不得志的家长,他们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渴望孩子来替自己圆梦:自己没有读过大学,就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自己喜欢琴棋书画,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就让孩子去学习,并指望孩子可以学出一点成绩;自己不擅长体育,就要求儿子勤学苦练跑得比谁都快。

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受到生存焦虑的影响,恨不得孩子是神童,在小时候就智慧超凡。因此,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英语,要求孩子背完《唐诗三百首》、《汉语大词典》等,或者要求孩子做出很多高难度的事情,比如前段时间的裸跑弟,南京鹰爸的做法就属于拔苗助长。一旦孩子晚熟或者落后于他人,就会耿耿于怀,寝食难安,无比着急。

其实,拔苗助长只会影响到孩子成长,过于注重孩子一时的成就,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会影响他们的合作意识。

孩子的开化属于阶段性的,而且不同孩子的发育早晚也不一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本应该是在3岁以后进行,孩子上小学之前的知识技能教育,应该注重过程学会了什么,而不是一味去追求好成绩。培养孩子出于兴趣和成就感的求知欲,以及从容、乐观面对事物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历程更为重要。

妈妈请别这样对我说 第2张

4、以爱的名义帮孩子做决定

当孩子的某项要求被驳回,或者打扰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或者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

的确,在一般家长的眼里,孩子应该无条件听大人的话,并认为这是教育中的最重要原则,也是无须讨论的问题。殊不知,很多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实现着自己自私的想法。

很多人打着方便就业的幌子,让孩子学习他并不喜欢的医学专业;很多人要求孩子变成音乐才子,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年少时的梦想。而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的操控下,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并习以为常,逐渐麻木。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父母的要求,合理就是合理,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千万别把爱扯进来当挡箭牌。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合理的要求,才能让他心服口服。否则有一天,当孩子长大成人,蓦然回首,发现家长的要求并不合理。很可能会导致孩子长期怨恨家长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有可能说得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的东西,至少这样犯的错误更少,错误的影响也会更小。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