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放手教育的真谛

放手教育的真谛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7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放手教育的真谛,孩子总是需要家人的用心呵护的,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也会有烦恼,宝宝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有些父母总是不舍得放开孩子的双手,下面小编分享放手教育的真谛给大家学习。

放手教育的真谛1

放手教育的真谛

过度保护孩子的危害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过度保护孩子的坏处:

一、孩子动手能力变差

现代化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机械化在各个领域都已普及,计算机更是能代替人完成许多工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要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东西捧到孩子面前,所以,家家都有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MP3、MP4、MP5或许都过时了,现在的孩子都把IPAD当玩具,我们当年玩的剪纸、积木也许都淹没在了时光的长河里,所以,孩子的动手能力变差可想而知。

二、独立性不强

父母在生活上过度保护孩子,小到喂孩子吃饭、替孩子穿衣、送孩子上学,大到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为孩子扫平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样一来,孩子就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一点都不懂得生活疾苦,不能独立自主,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想依靠父母,让父母帮忙解决,久而久之,独立性就变差了。

三、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显示出独特的创造性,比如说,为了探索一本书,他们会把它塞到嘴里啃一啃,尝一尝;为了探索纸张的质地,他们会用双手配合把纸给撕的粉碎;为了确认自己动作的影响力,他们会不停地把积木扔出去……在父母眼里,这可能是破坏性的行为了,通常会阻止孩子。但这样的阻止会打击孩子探索的热情,间接地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过度保护孩子的具体表现

总的来说,现实中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的行为,可以归纳为两种:

一、包办代替

例如,孩子在自己完全有能力使用筷子和汤勺时,父母为了让孩子快点吃饭,以及避免餐具可能造成的危险,而剥夺了孩子尝试使用餐具吃饭的权利。穿衣、穿鞋、简单收拾家务等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但是家长们认为,每天时间很紧张,没必要让孩子磨磨蹭蹭地干那些事,于是就帮他们穿衣服、穿鞋,基本代替所有事。

表面上看,包办代替似乎对孩子有好处,节省了父母等侯的时间,但从长远看,对孩子却非常不利。因为父母的包办,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使孩子的身心得不到锻炼,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即使孩子有能力完成这些事,孩子也不愿自己去做,更没有养成自己完成的习惯,更不愿去尝试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了。

二、过分控制

例如,孩子想到户外游戏或到邻居家找同龄人玩耍,总是不被允许。这样,来自家庭以外的一切影响就被切断了。即使外出,家长总是喜欢牵着孩子,绝不撒手。不让孩子跟其他孩子接触和游戏,唯恐孩子受人欺负和受到不良影响。有些家长还习惯对孩子发布指示和禁令,如不许调皮、不许闹、不许跑、不许跳等等,不要动这不要动那,应该怎样怎样。。。。。。

给父母的建议

一、家长需要改变观念

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观念也应该变化,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家长不能墨守陈规,总是用老观念看待孩子,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理解放手教育的内涵——放手并不是不管孩子,而是在合适的情况下不约束孩子,进行放手教育。

二、给孩子空间,让他/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俗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父母和孩子之间零距离并不是一件好事,有时候“亲密有间”才是亲子之间相处的最佳模式。所以,父母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要给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间,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一来,既能节省父母的时间,还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岂不是两全其美?

三、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他尝试新鲜事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会思考,而动物不会,如果父母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说难听点,孩子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当遇到某个问题时,父母要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提出和自己的看法,并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尝试新鲜的事物,当然,孩子毕竟经验匮乏,父母在这时候就要指导孩子,不要让他们走弯路或者误入歧途。

最后我们只能这么总结,如果你是想将来你的孩子能有所作为,并且将来能给你一定的照顾,甚至有一天为你挡风遮雨,那么就从小从孩子的能力培养为重吧,如果你对孩子管控太多,那么孩子将失去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孩子你觉得将来能指望为你挡风遮雨嘛,那么父母们都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放手教育的真谛2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件事,是早晚的事情。

可是,家长们总觉得时间还早“孩子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并且,在老一辈的眼中,他们往往认为放手就是放弃,如果家长们提前放手让孩子去面对,常常老一辈就会先出声谴责家长们。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们的“提前放手”。

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实孩子们已经拥有了面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但是因为家长的不忍心,什么都替他做了,结果孩子由起初的“我能做”,慢慢的就会变成“因为我不行,所以还是需要父母”的想法。

对于家长而言,这就是典型的好心办了坏事。

那家长应该怎么快速的从“忍不住”插手替孩子去做这个思维,跳跃到“放手”呢?

《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是这么说的:放手不是放弃,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你要尽快让孩子早点自己独立成长和面对,在一步步的放手中构建属于他的能力和抗挫力,这样他能够最终在社会中立足。

应该怎么做呢

1、 首先,家长需要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不敢放手?是真的不能放手吗?

很多情况下,家长有很多理由对自己的不敢放手:

孩子握筷子还不是很利索,如果自己不喂他吃饭,他可能会把菜撒的满桌子都是孩子没有自制能力,不认真复习,如果没有自己的督促,可能在下次考试中不会及格;孩子很爱睡懒觉,如果自己早上不叫他,他可能就会上班迟到;其实,上面这些都是孩子和真实社会打交道的一点一滴,孩子第一次使用筷子不利索,多使用几次就会熟练了;孩子考试不及格,根据卷子进行反思,下一次就会做好认真复习考试;孩子如果爱睡懒觉,如果自己定好闹钟,也能做到准时起床。

看到了么?其实孩子每一个微小的独立都会带给他们信心,家长如果一开始不放心,可以做一个微小的过渡,循序渐进,与孩子讨论用什么措施可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包办,孩子也会从自己的成功中获得自信。

2、要做好放手前的准备

在《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中,她指出,其实造成家长不愿意放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孩子缺乏这两类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能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呢?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创建一个自由的环境,通过身体力行做榜样进行言传身教,并且要做到陪伴而不是包办,有时候明明孩子愿意做,就因为家长在一边,他产生了懒惰心理,结果到最后家长往往会选择出手相助。家长这个时候就要适当“狠心”,可以选择要求他一起做,做完之后适当的进行表扬,让孩子产生“我能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那如何让孩子获得与人相处的能力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这儿我们化繁为简,先让孩子认识自我,认识周边的人,接受大家的相同之处;之后让孩子思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处,并且进行引导,有时候人没有对错好坏只分,在不触发法律的情况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只是来源于各人的不同,要学会包容。最后,要告诉孩子,任何时候,面对困难,要学会说出来,只有说出来才会有办法。因为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就是沟通,只有把你的想法告诉对方,对方才会愿意换位思考,并且一起想办法去解决冲突。

3、要做好放手后的淡定

无论之前的心理建设多么充足,之前做的物质准备多么丰富,但是放手之后,孩子的生活并不会就会一帆风顺。家长们这个时候就要学会淡定:

不要担心孩子会吃苦;

不要担心孩子会犯错误;

家长们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在孩子面对生活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你们也要学会:

面对孩子的错误,不要雪上加霜,进行责备;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教他学会承担后果,而不是逃避隐瞒;

面对孩子的失败,要学会看到他的努力,赞美过程;但也要和他一起分析,为什么这次失败,下次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达到目的?

其实,家长们没有意识到,你们对孩子发生错误之后的反应,也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会因为你们的责备感到沮丧,从而产生心理落差,但是如果你们能够淡定,即使只是表面淡定,你们的态度你们的努力就会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而他们犯的错误就像接种的疫苗,让他们能够开开心心活蹦乱跳的成长。

作为家长,谁不希望孩子能够一辈子顺顺利利的成长呢?但是谁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当你用上面的三步强迫自己提前对孩子放手,然后你发现,即使自己内心牵挂,但是孩子因为自己的提前放手摔了大大小小的跟头,但最后能够活蹦乱跳的心大的完成困难的挑战。

你的心也会大了。你也随着孩子成长了。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