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来源:潮女谷    阅读: 4.1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视孩子,将现在出现的问题解决好,孩子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宝宝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耐心教导,多多陪伴孩子,以下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一篇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方法。

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1

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现在的孩子就像是一块三明治,忍受着两头的挤压,一方面是来自家长的吹捧,另一方面来源于孩子身上承载的期望;

随着赏识教育的兴起,如今的家长大多是给与孩子鼓励式的教育,从小时候刚刚学走路或者学说话,家长就会一个劲的夸奖孩子,让孩子心里的虚荣感越来越汹涌,家长的夸奖没有把握很好的尺度,造就了孩子患上表扬依赖症,在长期的表扬声中受不得半点的批评与指责,孩子习惯了被表扬,习惯了一马平川,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容易变得玻璃心;

此外,孩子身上承受了家长太多的期望,现在多数独生子女身上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家里所有的人都会围着自己一个人转,从小就开始上各种补习班,承受了家里过高的厚望,孩子生怕自己不满足家里的要求,所以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玻璃心;

如何让孩子告别玻璃心

1.父母需要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脆弱

当孩子害怕孤独的时候孩子是不会隐瞒或者假装的,父母知道孩子情绪不稳定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要学会接受孩子低落的情绪,当他们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的时候,父母需要给与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样才能使孩子重新恢复自信,面对眼前遇到的困难;

2.父母要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很多父母不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稍微做的不对就会大声指责孩子,让孩子的心理承受更大的压力,所以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像大人一样处事不惊吗,给孩子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做好孩子坚强的护盾;

3.避免过度保护

受宠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得不半点风吹雨打,孩子的生命力需要自己去磨练,所以父母避免给孩子过度的保护,要让孩子自己面对,只有当孩子自己经历事情以后才能真正长大告别玻璃心。

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2

大多数玻璃心的孩子,都是遭受两头挤压的"三明治孩子"——一头是家长在往上捧,另一头是家长在往下压。双重挤压,让孩子柔弱的心灵不堪重负,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弱和易碎。

有人说,如今很多孩子都患上了"表扬依赖症"。

自从赏识教育兴起,我们给孩子太多赞美了。孩子刚会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他:"宝宝真聪明!"会背唐诗后,人人都竖起大拇指:"长大一定是个读书的料!"

赞美过多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孩子只愿听好话,听不进任何批评,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禁不起一点儿的挫折,一旦遭遇逆境,很容易变得消沉。

另一方面,孩子又承载了太多的重托与厚望。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都给他,这六个人也都会对他有期望。六个人爱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不止幸福,更多的是压力。

除此之外,随着应试教育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今天孩子的学业压力也是空前大。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开始学英语、珠心算了。上学以后,作业白加黑、五加二,没完没了。每次考试排名就像高悬在孩子头上的利剑,让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今天的中国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是古今中外都罕见的。

过度的赞美,为孩子生成了一个虚假的'个人镜像和虚假的生存图景,让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困苦。

过高的期待,则让孩子面临着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愿景,和难以回报的父母恩德,随之而来的就是失望与失落、自责与自怨。这种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忽高忽低、忽热忽冷,让孩子幼稚的头脑天旋地转,幼小的心灵无所适从。

捧杀和碾压,都是孩子自信心的大敌。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真实的生活,才是培育孩子抗挫力的沃土,滋养孩子自信心的春田。

只有跳起来,才知道自己能跳多高;只有跑起来,才知道自己能跑多快。

一个孩子,只有知道了自己身体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他才能建立"身体自信";只有知道自己思维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大脑,他才能够建立"大脑自信"。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孩子需要试错,大量、主动、频繁地试错。没有比试探和出错更加有效的成长路径。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她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正在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孩子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是由于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

这位女士连忙走过去想帮助他,却被老师阻止了。老师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的,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怎样开门了!"果然,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开心地拍起手来。

这个孩子在多次试错后终于打开了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不断纠错,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增进自信的过程。

相比之下,旅美教育学者黄全愈教授讲的一个故事则具有另外一种启发意义。

他小时候,有个同学叫"菜包子",其父是领导,这孩子四处放风自己的棋艺如何高明,他让"车、马、炮"三子,都能杀得他父亲以及父亲的秘书丢盔弃甲。结果到同龄人中一比,他只会哭,因为在班里下棋,他谁也下不过。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