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六到十二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

六到十二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2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六到十二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我们人的一生分为很多的阶段,可分为儿童、适龄儿童、青少年等,不一样的年龄段是不一样的意思,充分的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的变化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以下分享六到十二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

六到十二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1

1。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小学是个体开始系统接受教育,心智德能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学儿童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2.社会性(成)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社会自我逐步形成,社会性认知逐步趋于客观和深刻,社会关系更加复杂

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3.以游戏为主转入以学习为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学习策略不断丰富,儿童逐渐学会使用有效的策略。

六到十二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

家长要提的问题

1,这个题用什么方法做的

2,这个问题还有别的办法吗,再想想(思维多元化)

3,你看这个问题可以用这个办法,可以用之前那个办法

那么你再想想这2个办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哪个办法更好(学会优化)

4.10-11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的关键年龄

小学生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思维发展过程呈现不平衡性

5.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多元性和批评性)在思维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个性差异。

6.小学儿童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

7.小学儿童对其自我评价最重要的支持因素是父母同学

8.6-10岁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10岁左右,已经能够根据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基本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9.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长

小学儿童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

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言语沟通,提供利益,分享物品)

六到十二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2

6--1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6--12岁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处于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的时期。感知常常较笼统,把相似的事物相互混淆,记忆材料不注重理解,以机械识记为主;思维活动展开时往往凭借形象的教具,生动的描述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活动丰富,但易冲动,易转化,稳定性较差;

做事情常常虎头蛇尾,难以坚持到底,意志发展水平较低;个性中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正在形成。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有以下几点

1、被爱、被关怀的需求

要让孩子感觉到你非常爱他。爸妈一定要把爱“表达”出来,让孩子能真正体验到、感受到。

2、归属感的需求

这一阶段的儿童喜欢有同伴、有爸妈、有家庭,以自己身为其中一员而感到幸福。当儿童受到冷落时,可能会很敏感地认为大家都不喜欢他,久而久之,他就会对家庭和集体产生排斥心理,身心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3、自尊心的需求

自尊与自信的建立,对儿童心理发育及未来的发展尤为关键。应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是儿童学会生活继而迈向社会的动力源泉。

这个阶段家长们要怎样做好家庭教育呢?

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

一个各方面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在家庭里、学校中、社会上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过失。当这些问题摆在爸爸妈妈面前时

家长首先要对孩子的.过失充分了解、分析原因、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造成的自然结果。从而使孩子认识到这些行为的不对之处。其次爸爸妈妈要取得一致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起到教育的效果。

六到十二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 第2张

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

6到12岁是习惯逐渐形成的时期,是习惯培养的黄金阶段。习惯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培养的习惯有:

主动学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阅读的习惯,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时间管理的习惯,情绪管理的习惯……养成各种习惯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专注力,以及坚毅力等。

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家长在孩子习惯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帮助孩子规范习惯,并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强制性或鼓励的方式,起到激励的效果。

正确对待孩子的劳动:

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提升,许多大人宁肯自己吃尽千辛万苦,也要保证让儿童过得舒服、安乐。

这会造成孩子脑子里只知道一切都会有人替他们安排得很好,不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困难,需要通过自已付出意志代价去克服,不知道在享受之外还要去尽义务,自我服务和自主独立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劳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具有很大意义。 合理必需的劳动不仅有利于大脑功能的调节,而且有利于人格的培养。在劳动中能培养互相帮助、支持、尊重劳动者、同志情谊精神等。

劳动中培养起来的意志品质是能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去的,这一点不仅是儿童自身理想性格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稳定和睦家庭结构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从小就让儿童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让他逐步学会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各种复杂的感情(遇到挫折时烦恼。欣赏成果时愉快),学会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体贴同情、尊老爱幼)。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了解孩子,掌握事实,通过分析问题,讲明道理,使孩子的每次过失都得到最恰当、最公正的处理。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激发情感,培养习惯。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六到十二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3

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

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

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

我在做子女教育咨询中发现,父母反应(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应)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们看,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沓、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着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画的是我们父母。

六到十二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 第3张

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而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6-12岁正处于儿童期,也称为学龄期,儿童心理特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

1、青春期之前,该阶段的智力发展是最快的,而思维感知注意力等也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对事物充满热情,情绪外露较直接,波动大,好奇心强。

3、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个性品质以及道德观念,喜欢模仿。

在儿童期,常出现学习无能与问题行为这两种心理障碍。因此,在该时期,要以学习为主导,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开阔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注重培养儿童道德与个性。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