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乐园 >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精选15篇)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精选15篇)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6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1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精选15篇)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齐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回到。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回到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2

有关写名人诚信的小故事1:门德尔松的诚实

门德尔松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

一次,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宫为正在英国访问的门德尔松举行盛大的招待会,欢迎这位著名的作曲家的到来。当门德尔松演奏完署有自己名字的《伊塔尔兹》这支曲子时,女王倍加赞赏,说:“单凭这一支曲子,就可证明你是天才。”

门德尔松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安详地对女王说:“不,那是我妹妹的作品。”

原来她妹妹芬妮亚也是个极有音乐造诣的作曲家,她写了这首曲子,几位兄弟不赞成署女人之名,一致商定用门德尔松的名字发表。尽管门德尔松誉满国内外,艺术才华出类拔萃,但他并不相夺人之美,贪他人之功为已有,表现出较高的素质和修养。

有关写名人诚信的小故事2:以小见大说诚信

据《玉泉子》一书记载,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有位处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正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元膺。其实吕元膺已经看出他挪动棋子了,只是没有说破。第二天,吕元膺就请那位棋友到别处去谋生。别人都不知道辞退他的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被辞退。临走时,吕元膺还赠送了钱物。

吕元膺之所以要辞退这位棋友,是由于他从这位棋友挪动一个棋子、搞了一个奷诈的小动作中发现了他的不诚信。诚信者,真诚守信之谓也。诚信,是人生的无形资产,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无信不立”,不诚信的人,不可能做好人,也难处世。与没有诚信的人交往,是十分危险可怕的。

挪动一个棋子,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认真。但小事不小,小中可以见大。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可贵的善良;而不诚信,却是一种恶德,世间的无数不幸和灾祸的根源,无不是由恶德所滋生、引发的。小与大,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关写名人诚信的小故事3: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名人诚信故事4: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

有一次母亲带着列宁到姑妈家中做客。小列宁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于是,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小列宁因为害怕受姑妈批评,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说:“不是我!“然而,母亲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

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能主动承认。

有一天,小列宁突然在妈妈讲故事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告诉他只要向姑妈写信承认错误,姑妈就会原谅他。

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向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列宁没有再说谎,长大以后,他也通过诚信这可贵的品质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3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比较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最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貌,最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4

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

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后到达终点,却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 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是多么重要。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5

在一次大型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一位英国商人拿着一件长毛绒小狗的样品,要找厂家复制。他问中方一位外销员:“什么时候可以交货?”外销员研究了样品,思索后回答:“最少一个月。”英国商人立即拿回样品,十分遗憾地说:“来不及了,我明天就要离开广州。”

这时,一直在旁边观察情况的上海锦华玩具厂的厂长走到英国人面前,向他做了简单介绍后说:“这笔生意就由我们锦华玩具厂来做吧,明天上午10点,我保证拿出复制样品来。”英商担心地问:“你们厂远在上海,明天中午交出复制样品,这怎么可能?”

厂长胸有成竹地说:“我以锦华玩具厂的信誉做保证,明天上午准时交货。”英商仍然十分疑惑,但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也就答应了。

厂长回到住处,便和助手们忙了起来,设计员忙着剪图纸、剪绒,制作人员赶紧加工制作,厂长则进行成本核算。这样,经过一个通宵的紧张工作,第二天上午10点,厂长准时带着5件复制样品出现在外商面前。外商细看过样品后,高兴地说:“样品质量很好,更重要的是你们如此守信用,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件工作。”

于是,这位英国商人当场就向锦华玩具厂订购了10万件玩具小狗。在以后的几年中,这位英商又向该厂购买了150万件玩具,成了该厂的一个大客户。

任何成功的经营都是以信誉做保障的,这一点绝不含糊。可以说,信誉是企业经营的源泉。失去信誉的企业不仅谈不上发展,而且很难生存下去。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6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穷老人,他有一个儿子,名叫诚实,在他即将去世时候,他对他儿子说:“你们千万不能违背做人准则,一定要做一个勤劳、善良人。”诚实看着父亲,点头答应了。父亲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父亲去世后诚实在小河边拾了许多鹅卵石,然后拾了许多小石块盖起了房子来到小山坡上盖起了小房子。

诚实一直勤勤恳恳劳动,没有忘记父亲临终话。

这一天,小山坡上来了一位老爷爷,他拄着拐杖哈着腰,老爷爷来到诚实的门前摔了一跤,痛了直咧嘴。诚实看见了连忙扶起了老人,将他扶到床上躺了下来,老爷爷见只有诚实一个人就开始刁难他,说自己现在受伤了,回不了家,诚实必须照顾他,直到他完全康复,诚实只好点头同意,诚实在旁边搭了一张小床,以便于照顾老人。

每天诚实都会在山上去摘一些新鲜的果子到集市上去卖,由于诚实老实,诚信,所以每次诚实的果子都会被抢购一空,而诚实每次都会在篮子里留下一个给路边的瞎眼老奶奶,并且用卖果子的钱买了鱼肉回家给老爷爷补身子,他一直尽心的照顾着老人,可老人的身体一直不见好,总也下不了地。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诚实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摘果子卖果子送果子买食物照顾老爷爷。

有一天,瞎眼老奶奶要求诚实带她去小山坡感受一下新鲜的空气,诚实答应了,他扶着老奶奶带到了自己的家,并把自己的小床让给了老奶奶。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7

宋太祖赵匡胤在澶州跟随周世宗,当时曹彬为世宗的侍从官,负责茶酒事宜。赵匡胤曾向曹彬索要美酒喝,曹彬很坚持原则,说:“这是皇帝的酒,不能给。”而他自己掏钱买酒和太祖对饮。

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以后,曾对群臣说:“世宗的侍从官员不欺骗主子的,只有曹彬一人。”因此将其用为心腹。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8

宋濂,明初文学家,官居学士,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风格要与道德内涵一致。他自幼守信好学,一生勤学不辍,“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书。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借来看,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的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诚实守信,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时值隆冬腊月,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的都无法屈伸,仍然坚持连夜抄书。抄完了书,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决不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

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一心努力学习,明白了很多做人之理。到了二十岁,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之道。但由于没有老师指点,遇有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他就步行一百多里路,去找自己同乡中有成就的前辈请教。

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前辈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准备上路时,他的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他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一个人走在深山之中。当他到达老师家里时,四肢都冻僵了不能动弹,很长时间以后才有了知觉,老师赞叹地说:“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正是因为宋濂能忍受穷苦,把艰苦的生活当作是一种磨炼,是对意志品质的考验,以苦为乐,他才能成就事业。他说道:“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读书明理是最神圣的事情,所幸自己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9

守信不分阶层

超人李嘉诚——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实力和信心的象征

香港超人李嘉诚,在创业初期资金极为有限,一次,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订货,但他提出需要富裕的厂商作保。

李嘉诚努力跑了好几天,仍一无着落,但他并没有捏造事实,或是含糊其辞,一切据实报告。那位外商深为他的诚信所感动,对他十分信赖,说:“从你的言谈之中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不必其他厂商作保了,现在我们就签约吧。”

虽然这是个好机会,但是李嘉诚感动之余还是说:“先生,蒙你如此信任,我不胜荣幸。但我还是不能和您签约,因为我的资金真的有限。”

外商听了,极佩服他的为人,不但与之签约,还预付了货款。这笔生意李嘉诚赚了一笔可观的钱财,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李嘉诚也悟出了“坦诚第一,以诚待人”的处事原则,并获得巨大成功。

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所以,待人诚为先,是我们与人沟通的第一步与必要前提。李嘉诚之所以成功,与他的优良品质是分不开的。立身诚为本,处世信为基。李嘉诚一生都以诚信为本、为基,就算后来成功了依然坚守诚信。可见,诚信是不分阶层等级的。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10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朱熹和弟子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为弟子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朱熹和弟子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为弟子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11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汽车司机。“在我账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 ”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要求。然后顾客纠缠说:“我生意不算小,会常来,你肯定能赚很多钱! ”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地握住店主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信得过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12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齐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但是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能够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貌学,听父母的教导。此刻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13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就真把猪杀了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再说,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

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14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穷的老人,他有一个儿子,名叫诚实,在他即将去世的时候,他对他的儿子说:“你们千万不能违背做人的准则,一定要做一个勤劳、善良的人。”诚实看着父亲,点头答应了。父亲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父亲去世后诚实在小河边拾了许多的鹅卵石,然后拾了许多的小石块盖起了房子来到小山坡上盖起了小房子。

诚实一直勤勤恳恳的劳动,没有忘记父亲临终的话。

这一天,小山坡上来了一位老爷爷,他拄着拐杖哈着腰,老爷爷来到诚实的门前摔了一跤,痛了直咧嘴。诚实看见了连忙扶起了老人,将他扶到床上躺了下来,老爷爷见只有诚实一个人就开始刁难他,说自己现在受伤了,回不了家,诚实必须照顾他,直到他完全康复,诚实只好点头同意,诚实在旁边搭了一张小床,以便于照顾老人。

每天诚实都会在山上去摘一些新鲜的果子到集市上去卖,由于诚实老实,诚信,所以每次诚实的果子都会被抢购一空,而诚实每次都会在篮子里留下一个给路边的瞎眼老奶奶,并且用卖果子的钱买了鱼肉回家给老爷爷补身子,他一直尽心的照顾着老人,可老人的身体一直不见好,总也下不了地。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诚实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摘果子卖果子送果子买食物照顾老爷爷。

有一天,瞎眼老奶奶要求诚实带她去小山坡感受一下新鲜的空气,诚实答应了,他扶着老奶奶带到了自己的家,并把自己的小床让给了老奶奶。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15

汽车维修店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立刻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向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我今后常来!”

应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影电视
音乐空间
开心乐园